一、跨國公司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的RD行為:以汽車產業為例
汽車工業是現代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產業。汽車產業不僅收入需求彈高、生產率上升快,而且具有很強的關聯效應,所以許多國家都將其作為經濟起飛過程中的支柱產業。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汽車產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要使我國汽車產業有更快的發展速度和更強的競爭力,就應該促使我國汽車產業在品種、性能、價格等方面實現更好的市場績效,就應該促使我國汽車產業改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
由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程來看,我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總體技術水平較發達國家落后很多,核心技術則落后更多。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汽車產業推行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這一階段我國對汽車產業實行的是高額關稅保護政策,同時由于考慮規模經濟效應實行嚴格的產業進入限制政策。這樣只有少數幾家跨國公司能夠獲準進入我國市場。但由于多種原因跨國公司對我國輸入的技術通常是以其成熟期標準化技術為主。按照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這些產品已處于標準化時期因此急需向國外市場轉移,而我國當時汽車工業技術的落后也為這些標準化技術的轉移提供了時機,所以當時的技術轉移跨國公司基本上是以成熟期技術輸出為主。就是憑借這樣的成熟期技術,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汽車市場也所向披靡,在短短時間內就迅速占領了我國的汽車市場并以我國的三大汽車集團為基礎,形成了極高寡占的市場結構。到1997年,我國轎車行業的CR3(即規模最大的前三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為87.3%。
這種封閉市場中形成的極高寡占市場結構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預下形成的。由于高額關稅和嚴格的行業進入限制,中國的汽車市場就成了一個完全游離于國際市場之外的市場。在這種市場結構中跨國公司只需憑借其標準化技術的轉移就可以實現其超額壟斷利潤。同時由于市場缺乏應有的競爭,這些跨國公司喪失了向我國汽車行業轉移先進技術的壓力。以轎車工業為例,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德國大眾向上汽輸入的普桑,法國雪鐵龍向東風輸入的富康等車型都是在其母國已過了成長期的產品。如普桑1983年4月第一輛桑塔納轎車在上海組裝成功,到1999年長達16年的時間內。上海大眾的主導產品一直是第一代桑塔納,車型幾乎沒有什么變化。相對于國際慣例一年淘汰一個車型而言,普桑在我國大大延長了它的生命周期。除車型之外,跨國公司也將一批不能繼續在母國生產的、污染較重的汽車動力技術轉移到我。國,而對其六、七十年代已經開始研制的清潔能源車的技術,則根本看不到轉移的影子。同樣是在這一時期。跨國公司對我國汽車市場的占有率卻直線上升。到1995年,大眾汽車公司在我國轎車市場上占有60%的市場份額。擁有極高的市場份額,同時由于市場的封閉。這些早期進入中國的跨國汽車公司缺乏必要的競爭壓力,因此無需考慮向我國轉入更先進的技術就可以占領市場,而且由于市場的封閉還可以制定遠高于同期國際市場價格的壟斷價格,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二、從壟斷到競爭:跨國公司在華RD新趨勢
1、20世紀90年代后期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特點及其動因。經過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調整,90年代中期以來。由少數跨國公司居壟斷地位的許多行業的市場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的競爭性明顯增強。這種變化的顯著特征是。跨國公司生產的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價格水平降低。
①生產技術水平提高。以國內企業作為參照系,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技術可以劃分為填補國內空白技術、國內先進技術和國內一般技術。按照這一標準。一項對33家著名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項目的研究表明,有17家企業提供了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占被調研企業的52%。②產品市場價格水平降低。由于市場競爭加劇。許多跨國公司不得不逐漸改變長期堅持的產品價格高位戰略,產品價格在逐步走低。以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第一代桑塔納為例,1998年底到2001年底的三年時間里,其在北京汽車市場上的價格就下降了近40%。其他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逐步開放市場中極高寡占市場結構對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的影響。90代中后期,作為對WTO的承諾,我國汽車產業政策發生了變化,放松了對產業進入的限制,同時降低了部分汽車產品的進口關稅,中國的汽車市場逐步向國際市場開放。產業政策的變化導致了產業市場結構的變化,開始有一批跨國汽車公司陸續進入中國汽車市場。同時我國國內的一些汽車廠商實力也在前一階段得到了壯大。技術實力有了顯著提高。
據歐洲最大的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的預測,中國將是全球轎車市場增長最快的國家。2005年前能以平均9%的速度增長,而后更是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其中經濟型和中低檔的轎車將保持較好的增長趨勢。
實力相當。擁有先進技術和較強研發能力的汽車企業巨頭們為了搶占中國市場份額。不得不調整其技術轉移戰略。那些具有先動優勢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是適應市場變化,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如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已將中國市場戰略納入其全球市場戰略,以直接投資的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為基礎,對中國市場同步推出新品牌、新產品、新技術,以全系列產品針對不同繁榮細分轎車市場。利用先進入優勢,獲取市場份額。而那些后進人者則希望通過集團協同,實施跨越式發展,最終占領市場。如美國通用公司充分意識到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特征,依托集團戰略協同和產品細分市場定位,以直接投資的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沈陽金杯通用汽車公司作為戰略主線,形成了從別克轎車、別克MPV車、賽歐系列轎車、雪佛蘭SUV越野車及皮卡乘用車系列,實現了先進技術的全方位導入。隨著這些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對我國的轉移,這些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變得愈發激烈起來。我國的汽車市場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明顯加快。技術含量顯著提高。2000年主要上市三種車型:奧迪A6、帕薩特B5和通用別克GLB。2001年全年則分別有夏利2000、普桑俊秀、雅閹3.0、富康世紀潮、帕薩特1.8T、賽歐S-RV等大量新車型推出。這些車型的技術大都達到或接近跨國公司母公司在當地推出車型的技術水平。
3、完全開放市場中極高寡占市場結構對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的影響。我國現在已經是WTO成員方之一,開放市場是每個成員方的義務。我國對WTO有關汽車行業的承諾是:到2006年7月1日,我國汽車整車平均進口關稅將由目前80%-100%降至25%,零部件平均進口關稅由目前的35%降至15%,進口配額以2000年60億美元為基數每年遞增15%直到到2005年1月1日取消許可證和配額限制。
從這些承諾來看,到2006年7月1日后,我國汽車市場基本與國際市場實現接軌,國內的市場是一個關稅較低、政府干預較少、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我國的汽車市場上是以國內一批合資企業與國外跨國汽車集團的相對自由競爭市場。這樣的競爭后果是。國內的一百多家汽車企業將會有一部分企業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劇而失去生存的空間。
從汽車行業的規模經濟及我國的市場容量來看。我國汽車產業近期只能容納5-6家汽車企業集團,而遠期則只能容納2-3家汽車集團。這樣看來未來的市場競爭格局將是國內的這幾家汽車集團面對國際跨國公司的挑戰,這種競爭又將形成一種極高寡占市場結構。但不同的是前一種極高寡占市場結構不是由市場力量自發形成而是由政府主導的力量形成的。而后一種則真正是由市場力量按照自由競爭的方式自發形成的。
三、利用跨國公司8D新趨勢實現我國技術發展的策略分析
1、宏觀層面:政府的相關策略分析。①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很不完善。執法不嚴雖然有助于我國高科技企業的技術模仿。但極大打擊了跨國公司RD投資的積極性。長遠來看將損害我國長期的技術創新能力。現在作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中國必須遵守TRIPS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它較以往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具有更大的保護范圍和更高的最低保護標準。②切實提高中國高級RD人才的供應水平。高層次RD人才的供應水平是吸引跨國公司從事RD投資的重要因素。專門人才的有效供應將會促進相關領域內跨國公司RD投資活動的開展。鑒于跨國公司對中國高層次RD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中國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增加科技人才的供應。③加強高科技園區基礎環境的建設。國際經驗證明。建設具有高質量的高科技園區是吸引跨國公司RD投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跨國公司在華RD機構所在地政府應統籌規劃,進一步加大高科技園區高速便捷的交通運輸系統以及穩定的供電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快信息通訊網絡系統建設步伐,推動高科技園區的信息化建設。在高科技園區設立信息咨詢中心、金融中心和物業管理中心。為跨國公司的RD投資提供相應的高質量服務。以吸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RD機構進區,產生明顯的科技集聚效應。實現高科技園區從主要依靠政策優勢向主要依靠綜合環境優勢的轉變。
2、微觀層面:企業的相關策略分析。①切實加大企業的RD投入。為了應對跨國公司RD國際化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挑戰。迅速提高企業自身研發能力,首先必須在RD投入方面加大力度,包括加大RD經費投入和RD人員投入。②建立廣泛的RD聯盟。可以通過組建企業與企業的RD聯盟,或者組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RD聯盟,解決當前我國企業科研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問題。組建廣泛的RD聯盟的好處在于:提供開展RD活動所需要的多種技術源,實現優勢互補,產生技術整合效應;聚集大量RD活動經費,開展耗資巨大的RD活動。③建立海外RD機構,跟蹤學習世界先進技術。對于部分有條件的中國企業集團,應當走出國門,建立海外RD機構,通過學習,建立和鞏固自身的研發能力。目前,由于受自身技術水平的限制。中國企業現階段建立海外的RD機構應多以技術增長型為主,目的為檢測、跟蹤發達地區技術發展狀況。
(作者單位: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