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看病貴”是當前全社會最關注的民生問題。一些專家認為,建立社區醫療是完善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的第一步。然而,現實情景一邊是大醫院人滿為患,患者看病難、看病貴;一邊是社區醫院醫療費用較大醫院便宜三到五成,卻門庭冷落。社區醫院叫好不叫座,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路上距離已很近,心上距離還很遠”
在我國大部分城市中,80%的醫療資源集中于大醫院。在大中城市,超過四分之三的百姓生病時選擇大醫院,只有不到20%的病人會首先去社區衛生服務站和中心診斷。正是患者怕誤診,醫療資源相對貧乏,讓百姓就診難選社區醫院,使社區醫療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離大醫院較近的居民區,多數居民選擇去大醫院看病,選擇理由是大醫院較高的醫療水平和設施。而附近缺乏大醫院的小區內居民出于方便和經濟的考慮則愿意去社區醫院接受診治,社區醫院幾家歡喜幾家愁。
“廟小不可能有大菩薩,看病還得到三甲(醫院)。”這一觀念至今仍根深蒂固。國家發改委的一項北京城區居民對社會公共服務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41.4%的被調查者稱,如果家中有人得小病,他們不會選擇去社區醫院看病。另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大部分城市中,80%的醫療資源集中于大醫院。在大中城市,超過四分之三的百姓生病時選擇大醫院,只有不到20%的病人會首先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診斷。
相比之下,在歐美國家,90%的病人都到社區醫院去看病,只有10%的人得了大病,才不得不到大醫院去。
老百姓不愿意到社區醫院就診,社區醫院只能慘淡經營。社區醫療目前所面臨的尷尬境地,與當初政府為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設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中心、建立雙向轉診(大醫院與社區醫院互相轉診)的初衷相背離。
那么,為什么有超過四分之三的百姓,不選擇在自家門口,既方便又便宜的社區醫院就診呢?就此,記者走訪了幾家社區醫院。在省城東區的一家社區醫院,記者看到,一位準備掛號看病的中年患者問:“有神經外科的專家號嗎?”“沒有了,只有普通內科門診。”掛號處的醫務人員回答。“我擔心誤診。”那位中年患者嘴里嘟囔著,轉身走了。而像這位患者一樣,市民擔心社區醫院看病誤診的心理非常普遍。
在一家社區衛生服務站,記者從病例記錄上看到,來此就診的病人多是老年人,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滿滿的幾頁記錄中,只有零星幾個年輕人和小孩。“目前社區衛生服務站門診量很低,出診量也較少,有的衛生站一天就十幾個人就診。主要是因為居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問題,小病進社區、大病上醫院的觀念,還沒有成為大多數群眾的共識。”該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一個患者坦言:“現在交通方便,大醫院又多,到大醫院看病總覺得心里踏實、可靠。不要說是大病,小病也得去大醫院,生病這事耽誤不得。”對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療技術的不信任,是很多年輕人乃至中年人拒絕跨入社區醫院的一個主要原因。
而百姓的擔憂似乎也不無道理。據央視報道,社區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令人擔憂。目前,北京各衛生服務站點的全科醫生中,有本科學歷的不到20%,有高級職稱的不到10%。同時,有的服務站面積不足50平方米,設施極為簡陋,自然讓前來就診的患者多了一份不信任感。
另一方面,許多人對于社區醫院的概念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居民都不知道自己所屬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在哪里、提供何種醫療服務。在某社區衛生服務站附近,記者在向近十位該小區的居民詢問時,卻無一人知曉這個服務站在哪里。還有的居民表示,沒聽說過“社區醫院”。
據了解,有些單位不認可社區醫院,醫藥費不予報銷,也是居民蜂擁大醫院的原因。目前常見病、慢性病和大醫院確診的病以及康復治療都可在社區醫院進行。但不少單位職工去社區醫院看門診、急診,存在社區醫院看病的錢壓根不予報銷的情況。很多公費醫療病人,只在一些大醫院看病才能報銷。
眼下,國家正大力發展社區醫療并提出2010年要普及社區衛生服務。而社區醫療能否治好“看病難、看病貴”這個頑癥,造福百姓的生命健康,首先還要得到百姓認可。
社區醫院行走在路上
在安徽省城合肥,目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經超過100個,覆蓋了近八成的城區人口。根據規劃,到2008年合肥市將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一個星期天上午,記者來到某三甲醫院的掛號處,在長長的掛號隊伍中,隨機采訪了李女士。
記者:“你看什么病?”
李女士:“胃痛。”
記者:“您家附近沒有社區醫院嗎?”
李女士:“有啊。”
記者:“為何不去那里看病?不用排隊還相對便宜。”
李女士:“我怕看不好反誤了病情,我還是習慣來大醫院看病放心些。”
跟李女士存有同樣心理的人并不在少數。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年輕人和小孩大多流向大醫院,大部分人寧愿花更多的錢買一個信心保障;只有部分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選擇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此外,不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反映:有的群眾還沒有建立預防為主的觀念,他們覺得建立健康檔案沒什么用,特別是年輕人不把這當回事。相對于社區醫療站的冷清,省城一些較大的醫院掛號、劃價的地方卻是擠破了頭。在一家醫院等著掛號的長隊里,一名患者無奈地告訴記者,最近看病的人實在太多了,他已經等了快半個小時都沒掛上號。記者問他為何不選擇住所附近的社區醫療站,他表示,那些醫療站不知道是否正規,自己不相信那些醫生的技術,“他們最多能開點藥,看病還是到大醫院。”
據了解,在目前的醫療市場上,一邊是大醫院人滿為患,患者“看病難、看病貴”,一邊是很多小醫院,包括相當一部分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門庭冷落,經營困難。
而在大醫院與“社區醫院”之間的醫療市場縫隙中,還存在著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黑診所”,分流了相當一部分患者,不僅擾亂了醫療市場秩序,也埋下醫療安全隱患。
目前省城三甲醫院的住院門檻費大約在600元,而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門檻費只要200元,只有三甲醫院的1/3,治療發燒感冒人均費用只在三四十元。在“社區醫院”,患者幾乎不用考慮給醫生送“紅包”,也不用擔心“大醫生”開“大處方”。記者了解到,一些大醫院專家門診最便宜的掛號費一般是10元左右。但在社區醫療站,量血壓是免費的,有的醫療站掛號甚至也是免費的。針對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明確的慢性病,選擇到就近的社區醫療站,無疑是居民節省時間和精力,并減少醫療費用支出的有效途徑。
然而,即便價格懸殊明顯,患者看病還是“扎堆”大醫院,為什么價格相對便宜的“社區醫院”被冷落?回答這個問題,價格因素暫時退居其次,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是主要原因,因為“社區醫院”人才缺乏,服務水平和能力不能讓患者放心。
社區衛生屬于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六位一體”的要求,社區衛生承擔著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生服務等職能。因此,發展社區醫院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公共衛生支出必須由公共財政“埋單”。
據了解,近兩年來合肥市政府財政投入也在不斷加大,市、區兩級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5元的標準,安排社區衛生服務專項經費,為居民提供社區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僅2005年,市、區兩級用于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達800萬元。
為了降低“社區醫院”的價格水平,今年年初,合肥市衛生局就提出,以社區衛生機構為基礎,打造一個惠民醫療體系,讓“藥品利潤在社區為零”。在合肥市衛生部門主張建立的這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惠民醫療體系,社區衛生是重要一環。在社區內,實行藥品集中招標統一配送,收支兩條線。這樣,藥品利潤在社區幾乎為零,減輕患者負擔。
在提升“社區醫院”的服務能力方面,合肥市有關部門給出的答案是:加大財政投入,大力培訓“全科醫生”、“全科護士”來加強社區衛生服務質量。政府在增加投入的同時,還加大了人才的引進和培訓。目前經過全省統一培訓的兩批“全科醫生”、“全科護士”已經上崗。
專家建言
社區醫生應是“守門人”。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顧湲,她多年來一直專注于社區醫院改革研究。她認為,社區醫院要發展,“首先是要讓患者相信社區的全科醫生”。
作為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顧湲說,她經常面對的全國社區專科醫生中,100個人中也就有兩三個人是合格的。因此,提高全科醫生待遇,吸引好的醫生下社區來,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做好醫保“守門人”。“基本醫療保險如果沒有‘守門人’,費用將無法控制。”
顧湲說,“既然要有人去管理這部分費用,首先就要有人去管理群眾健康,希望人們不看病、少用藥,才能省錢,社區醫生就是在人們沒生病的時候做保健,剛生病便及時發現,并及時得到治療。所以,社區醫院的全科醫生就應該是‘守門人’的角色”。
顧湲說,醫療報銷費用要由全科醫生控制,全科醫生覺得病人該轉診,才能把病人轉到相應的二、三級醫院去,如果病人不該轉診,去了以后就不能報銷。這樣一來就能把醫療費用控制住。這樣也能很大程度上降低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醫療收益與醫保掛鉤。“如果不能改變醫療保險的投資方向,看病貴的問題很難解決。”顧湲說,既然全科醫生在為政府醫療保險把關,他們的收益就應該跟醫療保險的使用掛鉤。這樣不但能促使患者首診去社區醫院,也能調動全科醫生深入社區的積極性,還能有效降低國家的醫療保險費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