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后的人生
■裘山山
我的許多事情都是遲到的,或者說是滯后的。沒辦法,生在“反右”,長在“文革”,能趕上改革開放已算幸運。其實,在17歲之前我還是正常的。17歲高中畢業,應該算早,可那時沒有大學可考,“享受”一下黑色七月的折磨都不可能,只好當兵。當兵幾年后再考大學,已經21歲了。
我從21歲開始,一切滯后。21歲上大學,23歲學自行車(青少年時期住在不能騎車的山城);25歲大學畢業;27歲結婚;快29歲了才做母親,是當時產房里年齡最大的;忙忙碌碌三年,31歲才第一次進藏(在我們軍區是晚的);32歲才開始比較多的發表作品,引起關注;一年后學電腦,已經33歲。
兒子6歲時,我帶他參加游泳班,教練教他時,我在一旁“偷藝”,所以35歲那年我學會了游泳。36歲我開始上電視,頻繁出鏡,以至于電視臺有人問我,是否愿意轉業去他們那兒做節目;38歲那年我身旁出現了幾位女友(在此之前的我同事全是男人),她們教我化妝打扮,帶我逛商場,我會化妝了,也認識一些名牌了。
40歲那年,我寫出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這距我發表第一篇作品,已過去了20年;42歲時,我第一次做了“封面女郎”,更為汗顏的是,該封面是《青年文學》;43歲時,我學會了上網,注冊了自己的信箱和QQ。我有QQ,讓很多人吃驚,這東西大概青春的色彩太重。也是43歲,我去駕校學開車,而最終會開,是在今年。
終于說到現在了,雖然我很不情愿說現在的歲數,但那是明擺著的。我從發表第一篇作品就注明了出生年月,從未改過。我終于到了48歲高齡。在這個年齡,我做了三件事:一是開車;二是開博;三是學瑜伽。按常理說,這三件事都不是我這個年齡段該做的,所以我把它們列進了滯后的清單。說了那么多滯后,其實我還是自豪的,因為無論怎樣滯后,我最終都做了,都學了,都會了,沒有錯過。滯后只能說明我做得偏遲或太遲,但不是沒做。我不想因為錯過了最佳時機就放棄,只要有可能去做,干嗎不做?
貪婪啊,請各位原諒我的貪婪吧。難道你們不想?但是來生難料,還是趕緊抓緊時間在此生“滯后”吧。
為自己買份失敗保險
■祝師基
有一個生意人,業務很順手,財富頗豐,可謂風光至極。有一天晚上,他遭到了歹徒的搶劫,讓人奇怪的是,那天晚上,他家雖然沒有人,可眾鄰居都在家,歹徒撬門入室時,大家已聽到了不正常的聲音,可沒有人出來制止,也沒有人去報警。
后來,當小偷在別處行竊被抓住時,供出了他做竊案的“秘密”:“我平時專門打聽那些與鄰居不和,把朋友關系搞得僵的人家,因為他平時對鄰居不好,大家對他有怨氣,所以對他家發生的事不管不問,很容易得手。
由此,我想起了一則寓言故事。
有只狐貍驚慌失措地跑進一個村落,喘得上氣不接下氣,好不狼狽。一只鸚鵡看到了,便問狐貍:“狐貍先生,你這是怎么了?”狐貍一臉慘淡,慌里慌張地說:“后……后面有一群獵犬在追我!”
鸚鵡心急如焚地說:“那你趕快到村口薛大媽家里躲一躲吧。她人最好,一定會收留你的。”狐貍一聽,忙喊道:“薛大媽?不行,前兩天我偷了她家的雞,她不會收留我的。”
鸚鵡想了想,又說:“那石樵夫家離這兒也不遠,你趕快跑到他那兒躺起來吧。”狐貍搖搖頭,說:“石樵夫?也不行,幾天前我趁他上山砍柴時,偷吃了他女兒養的金絲雀,他們一家正痛恨我呢。”
鸚鵡嘆了口氣,無可奈何地說:“難道這個村子里沒有可以收留你的人嗎?”狐貍說:“沒有,我平時時常得罪他們呀!”
最后,這只平日耀武揚威的狐貍,被獵犬抓住了。
人有時也犯狐貍這樣的錯誤。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沒有哪個人可以永遠一帆風順。當我們風光、得意的時候,不妨為自己買一份“失敗保險”,這樣,當失敗與危機來臨時,就有朋友可以扶你一把。因為,你平時怎樣對待他人,就決定你失敗時別人怎樣對待你。
只要做好一件事
■佚名
我家門前有兩家賣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記”,另一家叫“張記”。兩家店是同時開張的。
剛開始,“潘記”生意十分興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隊等候,來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記的特點是:豆腐做得很結實,口感好,給的量特別多。相比之下,張記老豆腐就不一樣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軟,軟得像湯汁,不成形狀;其次是給的豆腐少,加的湯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湯。因此,有一段時間,張記的門前冷冷清清。
有一天早上,因為我起床晚了,只好來到張記的豆腐店。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板走過來,笑著問我豆腐怎么樣。我實話實說:“味道還行,就是豆腐有點軟。”老板笑了笑,竟有幾分滿意的樣子。我說:“你怎么不學學潘記呢?”老板看著我說:“學他什么呀?”我說:“把豆腐做得結實一點呀!”老板反問我:“我為什么要學他呢?”沉思了一下,老板自我解釋說:“我知道了,你是說,來我這邊吃豆腐的人少,是嗎?”我點點頭。老板建議我兩個月以后再來,看看是不是會有變化。
大概一個多月后,張記的門前居然真的排起了長隊。我很好奇,也排隊買了一碗,看看碗里的豆腐,仍然是稀稀的湯汁,和以前沒什么兩樣,吃起來,也是從前的味道。老板臉上仍然掛著憨厚的笑,我也笑著問:“能告訴我這其中的秘訣嗎?”老板說:“其實,我和潘記的老板是師兄弟。”我有些驚訝:“那你們做的豆腐不一樣呀?”老板說:“是不一樣。我師兄——潘記做的豆腐確實好,我真比不上;但我的豆腐湯是加入好幾種骨頭,再配上調料,再經過12個小時熬制而成,師兄在這方面就不如我了。”見我還有些不解,老板繼續解釋:“這是我師傅特意傳授給我們的。師傅說,生意要想長遠,就必須有自己的特長。師傅還告訴我們,吃的生意最難做,因為眾口難調,人的口味是不斷變化的,即使是山珍海味,經常吃也會煩,因此師傅傳給我們不同手藝。這樣,人們吃膩了我師兄的豆腐,就會到我這里來喝湯。時間長了,人們還會回到我師兄那里。再過一段時間,人們又會來我這里。這樣,我們師兄弟的生意就能比較長遠地做下去,并且互不影響。”我試探地問:“你難道就不想跟師兄學做豆腐么?”老板卻說:“師傅告訴我們,能做精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有時候,你想樣樣精,結果樣樣差。”
你的影響圈有多大
■易名
我曾經在一家公司干過好幾年。公司老板精明強干,常獨斷專行,總是把別人當作“聽差的”,好像他們根本沒有判斷力。所以他周圍的人幾乎都對他敬而遠之。他們聚在走廊里,互相訴說著對他的不滿。他們的討論情緒激憤,總是拿總裁的弱點為自己開脫責任。
“你無法想象這次發生了什么,”某個人會說,“前幾天他去了我那個部門,我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可是他一來就發表不同意見,我幾個月的努力一下全泡湯了。我不知道我該如何繼續為他工作,他要多久才會退休啊?”
“他才59歲,”另外某個人會回答說,“你覺得你還能再熬6年嗎?”
可是管理團隊中有一位的工作卻非常積極主動,而不是感情用事。他對總裁的缺點并非視而不見,但他不橫加指責,反而盡力做出補救。當總裁的領導方法有問題時,他會保護好部下,使問題顯得不那么嚴重。他會發揮總裁的優勢,他的遠見、才干和創造力。
工作中,他同樣也被當成是聽差的,但他總是超額完成任務。他會提前想到總裁的要求,他會對總裁的工作要領心領神會,所以在匯報情況的同時,他還會給出自己的分析,并據此提出建議。
有一天,當我以顧問的身份和總裁坐在一起時,他說:“史蒂芬,我真是無法相信這個人所做的一切。他不僅給我匯報了我需要的情況,而且還提供了額外的信息,而這些額外信息正是我所需要的。”
“他的建議與分析是一致的,而他的分析又與數據是一致的。他真了不起!這塊兒業務根本用不著我操心,我真的很輕松。”
下次開會時,所有管理人員還是被命令“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只有一個人例外。這個人得到的對待是,“你的意見如何?”他的影響圈擴大了。
這件事在公司內部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那些消極被動的管理人員聚在走廊里,對這位積極主動的人開始了惡意攻擊。因此,這些管理人員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尋找更多信息、更多攻擊、更多證據上,證明自己為什么不用承擔責任。
而由于這個人的不懈努力,他在人們中的影響圈也一點一點擴大,到最后公司里誰要采取重大行動都會經過他的參與和認可,包括總裁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