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中的法律和管理困境
(《財經》2006年第26期“社保抉擇”)
中國的社保問題,既有艱難的路徑選擇,也有實施中的法律和管理困境。
社保的法律困境,體現了法律制定和執行中的問題。在法律制訂方面,社會保障的立法不健全,目前尚缺乏一部統一的、適用范圍較大的“社會保險法”;現有法律法規立法層次低,缺乏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責任制度;社會保障的法律實施機制也較為薄弱。在法律執行方面,相關法律的剛性十分脆弱,“有法難依”等現象比較普遍。
社保的管理困境,體現為政府社保機關對社保管理的雙重壟斷和監督乏力。一方面,現有社會保障的體制,在于政府行政權力與部門經濟利益都由政府部門(社保機關)一身壟斷,形成雙重壟斷的特征。這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和個人通過社保基金謀利十分便利,社保案件頻發。另一方面,各級政府的勞動保障部門,不但是社保資金的監督機構,同時也是管理機構。這意味著,社保資金的管理與監督的雙重責任系于同一部門,政府身兼“運動員”和“裁判員”,形成“自我監督”的情形,媒體、公眾很難進行監督。
通過完善立法改變目前的法律困境,改變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增強社會保障的法律實施機制,使社會保障行政管理、事務經辦和監督控制分開,確保社會保障活動有效、依法進行,為當前急務所在。
北京 李長澤
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的關鍵
(《財經》2006年第26期“資產管理公司何處去”)
目前來看,“現代金融服務企業”是資產管理公司(AMC)轉型的基調。
成立于1999年的四家AMC濃厚的政策性背景,加上四家AMC成立以來的表現,充分說明其與合格市場主體上之間的差距。四家AMC的文化、理念和效率等,也都和競爭條件下的市場主體有相當大的差距。
首先,四家AMC公司缺乏現代治理結構。目前,他們依然是副部級的機構,體制和組織架構還是承襲原來國有銀行的老框架,“公司不像公司,機關不像機關”。
其次,四家AMC考核體系不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仍然不足。
再次,公司的業務能力和人員的素質也和市場化的要求相當大。在業務方面,處置不良資產仍局限于傳統方式,主要是借助政策的優勢進行業務的操作,轉型之后能否應對更為專業化的市場競爭,是一個問題;在人員方面,“現代金融服務企業”智力密集型行業,需要高素質的專業人士,而當初四家AMC的人員多是從銀行中來,且近年來主要從事資產處置工作,能否適應這種轉變,也是一個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脫去政策外衣,成為合格的市場化主體時,便是幾家AMC成功轉型的開始。
南京 吳雙成
義務教育為什么要由政府提供
(《財經》2006第26期“公共品不等于政府品”)
一般認為,義務教育應該由政府來提供,理由是義務教育是公共產品。實際上,這種看法是有問題的。
經濟學界常用的公共產品定義,是薩繆爾森給出的。他在1954年的《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一文中指出,所謂公共產品,就是一個人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個人消費的產品。人們通常把是否滿足消費上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作為判斷一種產品是否屬于公共產品的標準。這也就是說,判斷一種產品是否是公共產品,主要依據的是產品的自然屬性,雖然這種自然屬性可能會隨著技術進步而發生變化。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排他性,是說排他是否值得,排他的收益是否超過了成本。
在一定時間內,公共產品的自然屬性是穩定的。不同數量的人接受義務教育,成本通常是不一樣的,義務教育不滿足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特征;學校可以非常容易地不讓學生來聽課,這說明義務教育也不滿足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特征。況且,義務教育的時限是人為定的。
其實,義務教育與普通教育一樣,都是屬于私人產品,是人力資本累積的一種路徑。之所以義務教育不同于現實中的業務培訓,是因為前者的正外部性較強所致。準確地說,義務教育是具有較強正外部性的私人產品。
義務教育之所以需要政府來提供,是因為政府通過義務教育,可以更好地履行其另一職責——收入分配功能。如果政府不提供義務教育,窮人家的孩子就很難有機會讀書。而一般認為,受教育年限的多少和一個人未來的收入是正相關的。政府提供義務教育,是要借此推動社會公平。
北京 楊志勇
“價改”中政府的定位
(《財經》2006年第26期“資源性產品‘價改’在即”)
在價格改革中,政府應準確確定自己的位置,進一步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和價格形成的干預。
首先,政府應以堅持價格改革的市場化方向,而不是重歸計劃經濟時期由政府定價的老路。價格市場化改革的思路,是要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資源性產品的價格由市場形成。
其次,政府應進一步減少對資源配置和價格形成的干預,建立以市場定價為主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目前,中國的一些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政府依然決定著一些產品的定價權,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再次,政府應完善對壟斷性、公益性價格的管理。政府可運用物資儲備、價格調節基金等經濟手段來引導價格,防止價格的劇烈波動影響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最后,政府應建立健全對低收入群體的利益保障機制,采取社會保障、財政補貼、價格優惠等措施,保障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對資源性產品的基本需求。
北京 肖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