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收回死刑核準權。此前幾天,各地省高院紛紛履行了最后的死刑核準權——
2006年12月28日,殺害11人、并因是否應該進行精神病鑒定而引起全國關注的邱興華,被陜西高院二審判處死刑,當日立即執行。
12月30日,“太原警察打死北京警察案”主犯、太原警察劉利民被山西高院終審判處死緩;另一主犯周傳全,也就是用木板擊打李忠義頭部致其死亡者被判死刑,立即執行。
同在12月31日,轟動全國的佳木斯猥褻并殺害多名未成年人的罪犯宮潤伯被執行死刑;四川省高院簽發最后三個死刑令;長沙槍決五名湖南省高院最后一批核準的死刑罪犯……
死刑核準制度是對已經判處死刑的案件進行審查核準的一道特殊程序。其設立的目的在于保證死刑案件的辦案質量,防止錯判死刑、錯殺無辜,從而嚴格控制死刑的適用。從中國一貫的法律制定看,死刑核準權基本屬于最高人民法院所有。
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面臨嚴峻的社會治安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80年2月決定,對殺人、強奸、搶劫、爆炸、放火等罪行,應當判處死刑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在短期內行使核準權。
1983年9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將《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3條修改為:“死刑案件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該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殺人、強奸、搶劫、爆炸以及其他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判處死刑的案件的核準權,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得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行使。”
當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準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最高法院和省級高院同時享有死刑核準權的制度形成。
下放部分死刑案件的核準權,對于遏制群眾深惡痛絕的刑事犯罪活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一做法也面臨司法實踐上的難題:死刑二審與核準都在同一個法院,死刑案件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監督;各地在死刑標準的掌握上可能不同,造成在這個省不判死刑的人,換到另一個省卻要判死刑;該制度不能起到防止錯殺的作用。
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個別法院在死刑案件事實、證據上把關不嚴,一些地方陸續暴露出個別錯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近年來,聶樹斌案、佘祥林案等案件更是引發人們對此制度更多的討論和質疑。
1996年至1997年,《刑事訴訟法》和《刑法》先后修訂,二者均規定了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由省高院實施部分死刑核準權制度受到了法律合法性的挑戰。
2004年底,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根據黨的“十六大”關于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和完善訴訟程序的要求,提出改革意見,將死刑案件核準權統一收歸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2005年《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明確提出: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核準權,并制定死刑復核程序的司法解釋。
為了保障這項司法改革,中央統一部署來保證制度改革后所帶來的對人力、物力的需要。最高法院增配了兩名分管刑事審判工作的副院長,兩名專司刑事審判工作的專職審判委員會委員,在原有的兩個刑事審判庭的基礎上,增設了三個刑事審判庭。最高人民法院還從地方各級法院、法律院校和律師界中選調優秀刑事審判干部,從各高校新招錄了一批大學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2006年10月31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從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準權。
不過,死刑核準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程序上的問題。比如審理形式,是書面審還是開庭審;是否規定審理期限;檢察機關和律師能否參加以及復核程序的啟動等等。這些問題尚需要最高法院在實踐中作出進一步的規定。
法學界則進一步希望能夠通過收回死刑核準權,帶來刑事司法全局變革,包括一審、二審、偵查程序、司法鑒定程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