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舊迎新之際,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目前在7.8100水平附近)逼近了香港聯系匯率水平,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多個場合重申對維護香港聯系匯率的決心。
現狀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果人民幣和港幣等值,將會出現什么情況?港幣是否將與美元脫鉤?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量是否會因此激增?
在此,我認為有必要澄清幾點。
港幣與美元掛鉤的機制,與大多數國家和經濟體不同,其匯率是通過貨幣發行局制度連在一起,固定比例為7.8。具體來講,如果國外投資者或游客把美元帶入香港銀行系統,香港的發鈔銀行(共有匯豐、渣打、中銀三家)就會以7.8倍的比例發行與美元等值的港幣。
有人會問,為什么港幣要由商業銀行發行,而非政府印制呢?不妨以賭場的運作方式做一個通俗的比喻。
假設有一家賭場,賭客來往如云。不免有人擔心,賭場在經營過程中會把賭客的錢卷走,或挪作他用。應該用什么樣的機制令賭場保持誠實,使賭客離場時,籌碼可以安全兌現呢?
當然,最簡單的辦法是不用賭場的籌碼,直接以現金交易。但是,直接以現金交易很不方便。一個折衷的方案便是使籌碼與現金保持一個固定的比例。
然而,如果顧客還是心存疑慮,而賭場依然要以籌碼形式進行交易,應該采取什么辦法呢?
回過頭來仔細看看港幣的匯率機制。香港金管局在委托三家發鈔銀行為每1美元發行7.8元港幣時,必須向金管局繳納美元(有關美元記入外匯基金賬目內),以換取負債證明書。也就是說,港元紙幣由外匯基金所持的美元提供十足支持,而發鈔銀行的角色是通過市場對政府進行監督。如此復雜的機制無非起到一個作用——讓7.8港幣成為1美元的完美替代品。
為什么港幣與美元在7.8掛鉤?如果港幣與美元以1∶1掛鉤,豈不是更簡單?
情況的確如此。對當地居民而言(尤其是在香港這樣的金融中心),用什么貨幣都無所謂。當初設立聯系匯率的意圖,也是使市場相信港幣與美元一樣好(注意,這里的“好”與匯率的強弱是不同的概念)。但眾所周知,之所以不用美元交易,已經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了。
另一個問題是,港幣會對美元升值嗎?特別是當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靠近港幣聯系匯率水平的時候?回到賭場的例子,由于賭場老板的誠信出乎意料的好,顧客會覺得籌碼比他們所帶的等值的錢更值錢嗎?
這個乍聽荒謬的問題其實并非那么簡單。在過去兩年,港幣與美元的一個月遠期匯率基本上為貼水(雖然幅度很小,接近于零)。也就是說,市場認為港幣在一個月后的匯率會強于7.8。為什么港幣在明天會比今天稍貴一點呢?這恰好體現了貨幣發行局健全的運行機制。
當港幣與美元以固定比例掛鉤時,市場對港幣需求與供給的調整完全由利率的調整完成。港幣一個月后的匯率稍強于現匯,反映出港幣一個月利率低于美元同期利率的事實。而這是由于在7.8這一匯率水平,市場對港幣的需求較高——2006年港股牛氣沖天,恒生指數上漲了30%以上,對港幣的較高需求不言而喻。
回到賭場的例子,如果客人的手氣好,連有斬獲,而他們為了加碼,手里囤積了大量籌碼,必然使他們手中的很多現金失去獲取正常利息的機會。因此,從表面來看,港幣在人民幣加速升值的憧憬下看似有與美元脫鉤的可能,但實際上,港幣遠期的溢價不過是利率手段作用下的正常反映。
結論很簡單——港幣不過是披上一層外衣的美元。根據《基本法》,香港在1997年回歸后的50年內會繼續維持聯系匯率,即變相的美元化。即使人民幣與港幣突破1∶1的關系,港幣與美元的聯系匯率會依然如舊,除非《基本法》相關條例得以修正。
從投資角度看,港元定期存款目前不如美元定期存款優越;在風險一樣的前提下,美元存款利息高。但如果很多人認為港股中有工行或中國人壽這樣的短期炒作對象,當然會選擇港幣,然而這種選擇的前提,是改變投資風險及資產類別。
最后一個問題,人民幣升值會導致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激增嗎?香港是個自由港,用什么貨幣結算完全由買賣雙方決定。人民幣的流通取決于其用途。目前,人民幣主要是被內地游客帶到香港。但香港的銀行只能收人民幣存款,不能用人民幣作為抵押發放貸款。因此,人民幣在港的流通量會隨內地的開放而增加。但如果相關監管部門不在人民幣回流及人民幣海外借貸上稍有開放,人民幣在香港的用途仍將十分有限。
作者為英國經濟學人集團中國首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