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的話】
農村金融機構近十年來“只退不進”的局面正在被改變。2006年12月22日,銀監會發布的關于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準入的政策,受到了業界的高度關注。
這一文件的全稱是《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該政策的出臺被看做是“尤努斯沖擊波”在中國獲得的最強烈回應。
2006年9月,孟加拉格萊珉銀行創始人尤努斯因發展小額信貸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也在中國的農村金融決策層引發震動。在華訪問期間,尤努斯強力呼吁中國向民間開放金融市場,并直言有關機構,只有擁有銀行的全牌照,才能為低收入和農村人口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此前中國監管當局一直認為,金融改革的重點是重組和改造原有金融機構,而不宜增加新設機構。從1999年開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財務重組和機構撤并,縣一級機構全線撤出;2003年起,央行付出上千億元巨資投入農信社改革;2005年,央行推動了小額信貸公司試點。由于未獲得監管部門支持,這些小額信貸公司被設計為“只貸不存”的機構,也不被列入金融機構范疇。
當前中國農村地區的存款有4萬億元,但用于農村的貸款僅1萬億元左右,形成金融上農村對城市的巨額資金倒流。據國家統計局估計,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新增資金需求總量為15萬億元。如何滿足這一農村金融需求,已成為擺在決策者與監管者面前的最為嚴峻的問題。
概而言之,《意見》的主要內容是“低門檻、嚴監管、增機構、擴服務、先試點、后推廣”。預計2007年一季度,實施細則將會出臺,首批試點將首先在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吉林、湖北的農村試行。
“增機構、擴服務”是指,銀監會將允許在試點地區建立新的縣(市)級村鎮銀行、鄉(鎮)信用合作組織、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設立的專營貸款業務的全資子公司,滿足這些地區的農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這既包括一般農戶的小額信貸需求,也包括農村企業的大規模資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貸款服務需求,也有各類銀行卡等支付、結算和理財的服務需求。
“低門檻”的涵義是銀監會調低了新設機構注冊資本。三種新設機構的注冊資本要求分別是縣(市)級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人民幣300萬元;鄉(鎮)級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人民幣100萬元;鄉(鎮)級信用合作組織,注冊資本不得低于30萬元;在行政村的信用合作組織,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10萬元;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設立的專營貸款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人民幣50萬元。新措施還取消了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縣(市)、鄉(鎮)、行政村設立分支機構時,有關撥付營運資金的限額及相關比例限制等。
在監管方面,新設機構的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資產損失準備率不得低于100%。內部控制、貸款集中、資產流動性等應嚴格滿足審慎監管要求。
銀監會鼓勵經驗豐富、業績良好、內控管理能力強的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到農村設立分支機構,設立ATM機,發放銀行卡。為此,銀監會允諾將連同其他相關部門提供相應的激勵政策。銀監會還支持各類資本參股、收購、重組現有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可將信用代辦站改造為銀行業金融機構。
銀監會的新政策首次在中國確立了“村鎮銀行”的概念。新設立的村鎮銀行,應有一家及以上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其單一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單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單一其他非銀行企 業法人及其關聯方合計持股比例不得超過10%。任何單位或個人持有村鎮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份總額5%以上的,應當事先經監管機構批準。
對于外資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分支機構的問題,銀監會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主任臧景范表示,要在符合《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和《外資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的規定的前提下,《意見》方可對境外資本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