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2007年美國經濟前景,美聯儲和美國債券市場現在似乎發生了爭執。
相對于衰退而言,美聯儲更擔心通貨膨脹風險;而債券市場表現出對經濟增長轉為極弱的擔憂,對通貨膨脹則毫不關心。有趣的是,在這場“辯論”中,美國股市站到了美聯儲這邊,股票投資者比聯儲主席伯南克及其同僚們更為樂觀——有些人可能會說他們過于樂觀了。
那么,誰是對的?
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最近的會議聲明,強烈地顯示出美國中央銀行管理者們更擔心的是通貨膨脹,而不是經濟的急劇下滑。在2006年11月28日的一次演講中,伯南克警告說,“如果通貨膨脹無法按預期緩和,問題將會特別麻煩。”12月12日的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沒有提高基準利率;雖然會議承認房地產市場發生了“顯著的降溫”,經濟中存在“混和”的信號,但它再次強調了通脹上升的風險,并保持了緊縮的政策傾向。
美聯儲的邏輯是直截了當的。雖然美國房地產市場處于衰退期,但迄今其對經濟其他部分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同時,工資上漲作為一個潛在的威脅,卻正在顯現出來。用伯南克的話說:“看來很清楚的是,勞動成本已經上升得更快。毫無疑問,這一加速部分反映了目前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狀況。”
此外,高油價還是有可能引起全面的通貨膨脹。最后,雖然最近三個季度美國經濟增長一直低于趨勢值,而且可能延續到2007年夏季,但經濟中寬松的因素仍然有限,例如,設備利用率就正處于六年來的高點。
最重要的是,雖然核心通貨膨脹率已經下降,但仍然高于聯儲(非正式的)目標,即1%-2%。雖然聯儲預期核心通脹率2007年會緩慢下降,但還是排除不了通貨膨脹變得更糟的可能性。
然而,債券市場對增長狀況卻悲觀得多。由于聯儲不斷對通貨膨脹發表態度強硬的講話,十年期債券收益率已從2006年6月的5.25%跌到了12月末的4.65%。更為明顯的是,TIPS利差(即十年期國債與通貨膨脹保值國債TIPS之間的利差)從2006年5月的2.74%降到了12月底的2.26%。這一通貨膨脹預期指標表明,債券市場對通脹的擔憂比聯儲要輕得多。
債券市場擔心的是衰退。這與2006年夏季以來收益率曲線呈現反向的情況相一致。債市擔心經濟運行被近幾個月來的一些趨勢所主導:第一,房地產下滑比多數分析師的預期更為嚴重;第二,汽車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把ISM(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美國供應管理學會)制造業指數壓低到衰退閾值50以下,加重了制造業的困難;第三,雖然資金面強勁,但許多公司都對較弱的增長狀況做出了反應,壓縮了其資本開支計劃。
不過,從一個顯而易見的角度看,可以調和種種不同的觀點,那就是——美聯儲的工作本來就是擔心通貨膨脹。事實上,通貨膨脹預期被壓低,可以說就是因為聯儲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伯南克上任之初,他和聯儲犯過幾個錯誤,損害了市場對其反通脹的信心。但去年夏天以來,聯儲一直表現不錯,市場于是重拾信心。
不同觀點之間的區別,很大部分也只是一個程度問題。換句話說,并不是增長是否放緩,而是放緩到何種程度;也不是通貨膨脹是否減輕,而是減輕到什么地步。聯儲擔心經濟放緩是否足以持續減輕通貨膨脹壓力;債券市場則把真實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的明顯下降考慮在內,擔心聯儲是否會緊縮“過猛”。
我們相信,美國經濟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上半年低于趨勢值的增長,將足以讓核心通貨膨脹率降到2%。我們也相信,2006年的“通貨膨脹恐懼癥”很大程度上是特殊因素,即高油價和上升的租金成本使然,而它們正在消失。因此,在2007年增長不會低于2%的意義上,聯儲是正確的;而在通脹不成問題的意義上,債券市場是正確的。
顯然,如果美聯儲的判斷更準確,中國經濟會面臨著更好的局面。美國經濟增長更強勁(或不那么弱),加上不會降息(甚至可能升息),意味著全球經濟和中國出口幾乎不會放緩。這也緩解了人民幣上升的部分壓力。但如果債券市場的觀點更貼近現實,則美國和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將導致中國出口減速,美國利率降低也會給人民幣帶來更多的升值壓力。即便這種情況發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是有限的;此時,中國所面對的情況會稍差一些,但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作者納里曼貝拉維許(Nariman Behravesh)為Global Insight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