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公共關系策劃大賽近日在京舉行。大賽組委會主任、中國國際公關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硯農指出,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以來,國家軟實力的建構已作為公共關系領域的一個嶄新的課題凸顯出來。公關關系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和一門獨立的管理學科在推進中國社會進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如今國家軟實力、政府形象、企業品牌、危機管理這些關鍵詞已頻頻見諸報端,這些公共關系專業的實務也越來越多地被廣泛應用。而中國在印度洋海嘯救援中所彰顯出的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所倡導的“和平、合作、發展”的戰略思維,為新時期的國際公共關系又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與中國公關業快速發展極不相稱的是,中國公關人才面臨嚴重短缺,后續儲備力量的不足成為制約公共關系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有兩組數字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組數字是,中國公共關系產業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很多跨國公關公司紛紛搶灘中國市場,公關行業出現了空前繁榮;
第二組數據來自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CIPRA)最近發布的2006年度行業調查報告,報告顯示90%以上的被訪公關公司認為,專業人才緊缺已嚴重影響公司的正常運營和行業健康發展。盡管從業人員平均月薪已達7000元,但人才緊缺仍是很多公關公司面臨的難題。
對于公關人才可持續性的重要性和人才緊缺帶來的迫切性,專業人士指出,公共關系行業是一個智業機構,公關人的專業水平往往決定最后的戰略水平,相對于硬件設備而言,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就目前行業發展水平來看,國內的公關人才不僅在人數上相對較少,無法滿足日益壯大的公關行業需要,而且整體專業水平也還有相當的距離,限制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辦大賽、選人才、打基礎
針對這一問題,由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承辦、明道公共傳播研究所協辦的“首屆大學生公共關系策劃大賽”,恰逢其時。大賽探索和創建出公共關系人才教育就業的新模式,從而達到為公關業輸送、儲備人才的目的。
具體的做法是:以大賽為平臺,發現人才,并與企業聯合,設立中國公關行業人才十大實習基地,承接大賽選手的實習和就業,同時與高校建立人才合作機制,由實習基地的負責人參與到高校的專業教學之中,達到企業和教育的互動結合,成為公關行業對接人才的首次嘗試。
一呼而天下諾
據悉,此次大賽自去年10月啟動以來,吸引了全國146所高校的443個團隊參賽,提交參賽作品368件,參賽選手達到4320人。經過激烈的角逐和評委們的重重考核,4月20日決賽勝出結果,來自中山大學及華中科技大學參賽代表隊獲得金獎;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二隊)及湖南理工學院獲得銀獎;澳門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及北京工商大學獲得銅獎;國際關系學院等50個院校獲得了提名獎。
“實習基地”促成人才對接
此次大賽的亮點表現在,人才庫的儲備解決了公關人才后續乏力的問題,企業在吸引專業的公關人才時有更多選擇的余地。
“中國公共關系人才實習基地”在學生群體中廣受歡迎,企業也傾心贊助。
除了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產品(中國)有限公司、天下互聯科技集團這樣的科技公司之外,公關行業中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公司也紛紛熱情參與,其中包括偉達(中國)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博雅(中國)公關顧問有限公司、萬博宣傳公關顧問、福萊(中國)國際傳播咨詢、藍色光標公共關系機構、迪思傳播集團、智揚公關顧問機構、帕格索斯傳播機構等業內著名企業。
行業專家分析認為,專業的公關公司提前培養人才,開拓就業渠道,有利于促進公共關系行業涌現出一批復合型人才。隨著中國2008年奧運會的臨近,這批來自名校的大學生將有望成為2008年中國公關業的新生代。人才缺口大、流動性強、競爭加劇等困擾公關行業多年的頑疾有望從根本上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