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的網站和雜志上查了有關金山進入日本市場后的情況,總體感覺還是比較平,沒有CEO雷軍說的那種“已經火了”的程度。其實我覺得CEO雷軍講金山在日本“火了”,主要是剛到日本時的免費下載,高調記者招待會等營銷措施,加上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時本身具有的神秘性優勢,讓一些日本人懷著“好奇心”認識了金山。但目前看僅僅是認識了而已,并不能代表金山已經在日本被廣泛認同和接受,不能代表日本人就此將為金山掏腰包,更不能說金山在日本已經獲得了穩定的用戶群。
從我接觸到的信息,金山一到日本首先采取的營銷措施是免費下載,成績也不錯。從數字上看,金山毒霸吸引了200萬下載者,實際用戶40萬,付費的占25%,算起來大概10萬用戶左右。其次是金山看準了日本軟件市場正版利用率高的特點,把軟件價格壓得很低,想利用中國勞動力便宜帶來的價格優勢,在物價普遍較高的日本市場中賺一筆。不過這樣的做法馬上就帶來了其他對手的跌價競爭,導致現在金山已經把毒霸的年服務費降到了980日元(按目前匯率估算約66元人民幣左右)。
因此,“火了”沒錯,但火還沒燒旺,一不小心就會有熄滅的危險,這一點我覺得金山人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還有就是價格優勢,也就是金山(包括中國的其他一些企業)迅速占領市場的“殺手锏”。
但這樣的“殺手锏”在日本到底有多大的用武之地,能夠為其在日本贏得多大的市場呢?我很懷疑。不是我想說日本好話,日本的生活和物價水平和國內實在是兩個等級的。980日元,在日本國內是相當于中國國內10塊錢來用的。談這個,是想說明金山等中國企業所謂的價格優勢在日本人均收入當中所占的比例實在是太小太小了。
我查了一下,金山毒霸目前在日本的最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品牌SourceNext的年服務費已經降到1980日元,看上去比金山貴了一倍,金山的價格優勢好像很明顯。但是想象一下,如果在國內,10塊和20塊的區別有多大?能大到顛覆市場份額的結構嗎?而且日本人愛國貨是出了名的。
因此,我覺得中國企業在國外發展,特別是像日本這樣的高消費市場上,價格優勢是有的,但這種優勢能否長期為中國企業帶來更多的市場份額卻值得懷疑。中國企業在國外如果過分依賴價格優勢,吃價格的老本,可能很難有所作為。
再者是金山的對手太強大了,特別是在office 這樣的商務軟件上,金山面對的是微軟。我毫不懷疑金山的膽識和勇氣,但是選擇這樣硬碰硬的競爭戰略值得嗎?花了巨資開發一個功能,甚至是操作設置幾乎都和微軟一樣的office軟件(盡管金山可能認為自己有超越微軟的地方),然后選擇了日本這樣一個早已被微軟壟斷的市場,又為了體現價格優勢把產品價格壓得和國內一樣低,讓日本國內的軟件企業和微軟這樣的國際軟件大亨一起敵視自己,使自己四面受敵。因此,金山進入日本市場的發展戰略是否足夠理性、把握是否夠大,或者說換一種戰略方式是否效果會更好。比如選擇一些中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軟件市場進行開拓,或者開發一些微軟沒有的創新型軟件,學習學習“蘋果”公司那種走“非微軟”創意路線等等。
此外,還有一個自我定位的問題。微軟當年走的是一條家庭電腦的路線,當時電腦還沒有像現在這樣走入家庭,微軟能首先預見到并將家庭電腦軟件的開發作為企業核心發展戰略。之后微軟又想到把枯燥的依靠命令輸入的Dos Operating System 做成生動好看,又用鼠標操作簡單的Windows Operating System,這又是一次多么偉大的電腦科技革新啊!可見,微軟對之前同業企業的挑戰和競爭完全是一種創新競爭模式,決不是什么依靠重復前人作業的那種硬碰硬的競爭方式。
其實,不只是金山“初生牛犢不怕虎”,“敢與天公試比高”已經成了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這個節骨眼兒上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征。大家都忙著進入國際市場,都一個勁兒地挑戰“世界500強”,有的比較成功,在國際上影響很大,對其他中國企業的鼓舞也很大,但失敗的同樣大有人在。因此我認為中國的企業在堅持“不怕虎”、“試比高”競爭精神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還是“初生牛犢”,對手是“天公”,這才能讓中國的企業在進軍國際市場,開拓未來的時刻,更加謙虛謹慎,更能實事求是,才能讓企業在科學與理性的發展道路上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