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快餐”的“用工門”余震猶存,而從跨國企業在中國所遭遇的一系列危機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背后凸現的,是跨國企業在中國所面臨的三道隱形的坎。
鬧得沸沸揚揚的麥當勞、肯德基違法用工事件,終于以麥當勞與肯德基主動承認錯誤,愿意建立工會而結束。但“洋快餐”的“用工門”余震猶存,喜士多、必勝客也在被各自員工投訴。
從沃爾瑪拒建工會事件、富士康“虐工門”、寶潔SK-II危機事件,再到此次麥當勞、肯德基的“用工門”事件,跨國企業在中國所遭遇的一系列危機事件,背后凸現了跨國企業在中國所面臨的三道隱形的坎。
第一道坎:企業“原則”VS中國政治語境
在此次麥當勞與肯德基事件中,產生問題的焦點就在于兼職員工的最低工資標準是否受勞動法的約束。兩大洋快餐巨頭在中國的運作一向有著雇傭兼職員工的習慣,而兼職員工的報酬一向與正式員工屬于不同的體系,不享受正式員工擁有的許多福利。在肯德基等企業的管理體制中,兼職員工完全屬于編外體制,其與企業約定的報酬完全是自愿形式,與政府的用工條例并無必然的沖突。
從中國政府的角度出發,跨國企業在中國如何用工當然有一定的規范約束,但在現行規范之下,難免也存在許多體制上難以覆蓋的空白之處—例如如何判定員工的工作環境優劣、兼職員工的待遇多少才算合理等,所以企業的運作機制與政府的政策法規之間存在一個彈性的空白地帶,而這個充滿可變性的地帶就是危機的源頭—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解讀,完全可以使事件變質、變性,從而使得事件脫離企業范疇,演變成一場具有社會情緒的危機事件,而這正是跨國企業在中國必須跨越的第一道坎:如何在企業管理體制與中國政治語境下取得平衡。
在沃爾瑪工會事件中,矛盾沖突最嚴重之處是沃爾瑪執意堅持企業原則,不肯按照政府意志在企業中建立工會。因為在沃爾瑪看來,工會是勞方通過集體力量與資方進行博弈的組織行為,在目前西方的政治法律環境下,以沃爾瑪等大公司為代表的資方在勞資博弈中往往是利益受損者,因此他們對工會有著天然的抗拒。而對于中國政府而言,工會是保護勞工利益的有效方式之一。特別是隨著最近幾年因勞資糾紛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已經嚴重威脅了社會穩定,因此工會組織被認為是緩沖勞資糾紛的平臺。由于工會可以準政府的名義處理類似事件,從而避免引發大規模的社會群體性事件。
在中國政治語境下,工會并不具備其在西方社會那樣強大的勢力,其實際的意義與作用也沒有在西方社會中如此突出與重要,但工會的建立無論對政府、對員工而言,其起到的平衡機制與心理補償作用,遠遠超過了其存在的實際意義。而沃爾瑪最終接受建立工會的要求,其實是對中國深層次政治語境的解讀與把握,并在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取得了一種平衡,成功跨越了第一道隱形的坎。
學會從政府的角度去看待企業的內部管理問題,深層次把握中國政治語境下的民眾心理,以更彈性的企業管理體制適應中國政治體制,這是許多跨國企業得以跨越隱形之坎的關鍵之一。
第二道坎:企業利益VS媒體引導下的政府意志
以一定的投入去創造盡可能大的產出,從而得以生存和發展,這是經典管理學對“企業”一詞的明確定義。企業的存在就是趨利的,其職責之一就是以盡可能的低成本創造盡可能大的產出,這正是企業成本管理的要義。在這種理念之下,如何通過壓縮成本去提升利潤率就是諸多企業思考的重點。
而作為企業監管者的政府,對于企業的內部管理更多是一種指導性的意見而非強制性命令,企業社會責任(A8000)就目前而言在中國并不具有太高的約束力及關注度??系禄`規用工事件與富士康工作條件危機爆發,問題的重點并不在于事件本身的嚴重性或違法性,而是跨國企業這種追求企業利益的方式在媒體的報道與民眾關注下,無形中被放大,在融入一定社會情緒之后,上升至政治的高度,使事件超過政府所能包容的底線。
從政府意志出發,社會利益、員工利益以及企業利益都是必須要被維護的對象,而核心就在如何平衡此三者關系。政府決不會純粹要求企業犧牲自我,去成就社會利益與員工利益,因為企業利益的保證是企業得以發展的根源,也是得以保證后二者利益的關鍵。所以,在中國發生的跨國企業危機事件中,我們細細分析,其中許多危機發生的根源并非企業利益追求方式違背了政府意志,而是媒體力量的介入,并扮演了事件放大器的角色,使得企業利益與政府意志之間的關系平衡被打破,在民眾的強烈關注下,使得事件逐漸變質,最終逼使政府必須出面干預,疏導民眾不平心理。
去年發生的富士康事件中,如果純粹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富士康科技集團在廣東的工廠存在工作條件惡劣、工人工作超時、工資低廉等現象,這種事件有多大的社會關注度?中國是世界的加工廠,廣東又是中國加工廠最集中的地方,無數的臺資、港資、外資代工企業云集于此,像富士康這樣的工作境況哪一家不是大同小異?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富士康的管理方式并沒有違背政府的意志,也即是并沒有超出政府容忍的范圍之內,但是隨著媒體的介入,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在中國語境下,媒體是社會輿論的監督者,也是政府、企業與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者,但是中國媒體由于歷史原因,擁有相當大的公權力,相比于其他國家,中國媒體的社會公信力的審判力量極大。其無孔不入的信息探知手段,強大的輿論左右力量,使得媒體在某些層面已經超越了輿論傳播與監督的職責—這正是跨國企業在中國必須跨越的第二道隱形之坎,如何把握中國媒體的特性,在企業利益與政府意志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
第三道坎:企業戰略VS政府公關
跨國企業都是公共關系的高手,正因如此,跨國企業進入中國之后,對政府公關的重視往往被提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
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正是因為對政府公關的過度重視,當企業發生危機事件之后,許多跨國企業處理事件的第一關鍵就是進行政府公關,通過走上層路線的方式去化解危機。
去年,寶潔SK-II因被國家相關機構檢測出含有違禁物質,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而三周后,寶潔打著國家質監局“最新檢查結果”旗號回來了,宣布SK-II將恢復在華銷售的決定。寶潔強大的政府公關能力果然令人刮目相看。
作為一家超級規模的跨國企業,寶潔在中國扎根多年,其產品不僅牢牢占領中國日化市場的半壁江山,更是有著一般企業所不能及的強大政府關系—在中國諸多社會公益項目中,從科研、教育到扶貧,都出現過寶潔的身影。公益營銷對于寶潔而言,其目的不純粹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更重要的是向中國政府示好,借此作為構建良好政府關系的基礎—在上層關系構建的力度上,很少有其他跨國企業可以與寶潔比擬。上層路線的暢通,也使得寶潔在中國的發展更加順風順水。
行走上層路線的策略思維不僅體現在寶潔的市場策略中,同時也反映在其進行危機處理上—去年SK-II危機事件,寶潔憑著強大的上層關系,使得該危機事件不了了之。而今年SK-II危機,在許多人認為SK-II必死無疑之時,寶潔的上層路線行走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翻盤結果,再次出乎人們意料。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跨國企業過于倚重上層路線的弊端:每當企業發生危機事件時,這些跨國企業第一時間采取的措施不是安撫受消費者,也不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立即向外界做出詳細的說明,而是通過上層路線的公關能力,搬出相關政府機構的檢測或定論來支持自己。從本田雅閣“婚禮門”事件到寶潔SK-II事件,企業方在事件發生之后,都是否認或者拒絕向消費者做出說明,而企圖通過政府之力來為事件翻案。雖然最終企業都通過上層路線之力使危機事件逐漸平息,但這種主次顛倒的危機處理手法卻大失民心。
所以,跨國企業在中國必須要跨越的第三道坎就是在政府公關與企業戰略之間取得平衡:沒有政府公關力量,企業發展肯定大受影響。但是,過度依賴政府公關之力,也必然在某些層面產生負面的結果,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如何將政府公關融入企業戰略,并使其在企業戰略中扮演合適的角色以及找到的合適位置,這正是跨國企業所要跨越的隱形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