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成熟時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形象生動、規模宏偉、構思完美、風格清新,完全可以和他的交響樂媲美。本文從鋼琴演奏的角度,對演奏中應當注意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探討,試圖找到表現這部作品的真諦,以便在演奏中能夠細致地處理和準確的表現,更好的詮釋這部作品。
關鍵詞: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演奏要領;藝術處理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072(2007)03-0058-04
一、演奏時的五個要點
(一)熟讀總譜
鋼琴協奏曲不同于獨奏曲,不是一個人演奏,而是由鋼琴和龐大樂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個統一整體。在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中,有許多鋼琴與樂隊的戲劇性對話,有時鋼琴擔當主角,有時又變成了配角。比如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258-266小節中,樂隊奏出的是主旋律,是主角,鋼琴變成了伴奏部分,要輕柔連貫地演奏,不能超過樂隊的聲音,需掌握好聲部層次,鋼琴音量不能比樂隊大,因為樂隊是主旋律,應把聲部層次與立體感演繹出來。對于樂隊部分包含的豐富內容,各種樂器的音色變化,除了用你的心靈和聽覺去感受以外,還要對總譜進行深入的研究。你要了解在協奏曲中。鋼琴與樂隊是如何達到平衡的?什么時候鋼琴為主體,什么時候鋼琴為輔?鋼琴在什么地方應演奏出什么效果?盡管貝多芬很重視發揮各種器樂獨奏的作用,但他總是遵循嚴格的規律,使鋼琴與樂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熟讀總譜,深思熟慮地安排貝多芬協奏曲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是演奏好協奏曲首先要注意的。其次,要注意一部協奏曲里多樂章的有機連接,要使整部作品有一種統一的脈搏跳動感。由于作品的曲式結構規整,演奏時要把握好速度。每一個樂句、音樂的呼吸、樂曲在觸鍵上的多種要求、休止符、強弱、節奏,譜上都寫得一清二楚,這是一定要做好的。
(二)弄清樂曲的結構
貝多芬被稱為音樂的建筑師,他可以用最少的材料,最凝練的樂思,創造出紀念碑式的宏大篇章。在《第四鋼琴協奏曲》中他的第一樂章曲式結構就頗為復雜。在第一主題之外,還有幾個基本主題。有沉思、活潑、激情等各種性質,而它的副主題究竟是哪一個呢?就一般情況而言,副部主題多為屬調,并且與第—主題在性格上有鮮明的對比。這里的第二主題,卻是出其不意的在a小調上進人(浪漫派以后的作曲家已不嚴格遵守古典奏鳴曲式的程式和原則,多為自由的奏雞曲式),并先后進行6次轉調。這個主題在呈示部和再現部中都沒有在鋼琴上出現過,相反卻在樂隊部分出現多次,并給人以極強烈的印象。正如BBC導讀第三冊,英國著名音樂理論家Roger Fiske(羅格爾·菲斯克)在他所著《貝多芬協奏曲與序曲》一書中指出,“不被貝多芬的第二主題所深深吸引幾乎是不可能的,它那令人陶醉的獨創性產生于它那無休止的調性變化”。貝多芬大大地擴大了奏鳴曲的篇幅,擴展了每部分的容量(如加引子或第二展開部等)。改變主、副部之間的調性關系是他的又一創新。如前所說,傳統的奏鳴曲式主副部調性關系為“主一屬”關系,貝多芬多次改變為“三度關系”。如《黎明》奏鳴曲(OP.53)第一樂章,主副部之間的關系就是(c大N-E大調);第32首奏鳴曲(OP.111)第一樂章主副部調性關系是c小調-降A大調。這種三度調性關系成為浪漫主義奏鳴曲區別于古典奏鳴曲的典型調性關系。
弄清結構并不僅指曲式結構,它還包括更廣泛的內容。可以說,應該是從每個音開始,到每一個樂句、樂段,每一個部分。如呈示部中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連接部、發展部中的調性轉折,新的插部;每個樂章的調性關系以及各種調性所產生的色彩變化,音樂情緒的變化;樂譜上的強弱記號、速度術語、表情術語等等。每一細節都是我們要仔細研究和認真實現的,因為正是這些紙面上的記號記錄著作品的內涵。因此,只有當我們透徹地了解了全曲的結構關系,才能在舞臺上將樂曲的總體精神和每一個細節(整體全貌和細節)揭示出來。
(三)力度變化與句法特點
在《第四鋼琴協奏曲》中,貝多芬所寫的力度標記數量很多,幅度也很大,力度的變化非常豐富,從pp到ff。以第二樂章為例,該樂章很短,一共只有72小節(鋼琴實際演奏53小節),從頭到尾都是鋼琴與樂隊的對話與抗爭。第二樂章建立在兩個對立的音樂形象上,樂隊代表了惡勢力,帶威脅性;鋼琴上的無助的嘆息是靈魂深處憂郁的內心獨自。就在鋼琴獨白的53小節中貝多芬用了8次pp的記號,1次p以及1次ff,并要求連續4小節。鋼琴除了表達柔弱、無助、嘆息、請求之外,仍然有不屈服的與命運的抗爭。
樂隊部分只演奏了42小節,之后前4句貝多芬寫了5次f、2次p、dim和5次pp。這里貝多芬從f到pp的力度表現了惡勢力通過與充滿人性和溫性的鋼琴樂句的對答之后,逐漸變軟、減弱,好似被鋼琴所感動和說服,這里鋼琴的嘆息主題變得非常激動不安,鋼琴右手6小節的顫音,左手配以緊張的半音階短句,形成一個悲劇性的轉折。弦樂隱隱再現,結束在遠去的飄渺的虛空之中。戲劇性的力度對比是貝多芬這首協奏曲的又一特點。這一特點在第三樂章中表現得最鮮明。僅以鋼琴獨奏部分來看,第11小節是回旋曲的基本主題第一次結束,貝多芬標記力度記號為p,在45小節和53小節經過部分處標明f和sf。
80小節是抒情的、溫柔歌唱的第一插部,力度標記為p.donlce。而在110小節處,鋼琴的快速上下跑動的琶音音流變得輝煌燦爛,這里標記為ff,124-131小節為pp。經過兩小節漸強,134-141小節為ff,142-146小節為p。這種強后突弱和弱后突強不僅是力度層次上的戲劇性對比,也是貝多芬作品的句法特點之一。這些樂句在漸強之后的突弱都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戲劇性的對比,使音樂變得生動。這種突然間的收縮給人以一種新鮮感,有色彩上的明與暗,情感上的放與收的變化。這種貝多芬獨特的句法是演繹貝多芬音樂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在演奏《第四鋼琴協奏曲》中要注意把握的風格特點之一。
(四)斷奏和連奏的對比
我使用的樂譜是德國的布萊科夫版(Edition Breikops),這是一個重要的版本,貝多芬的奏鳴曲也有這個版本。
當我們在演奏古典作品時,特別要注意樂譜中作曲家對觸鍵的要求。我們知道,鋼琴演奏中的觸鍵手段可以說是千變萬化的,因此我們的觸鍵手法也相應地要做到從音樂的需要出發,演奏出各種色彩來。
在鋼琴演奏中最基本的觸鍵是legato(連音)、non legato(非連音)、staccato(斷音),以及portato(半跳音),并在此基礎上對觸鍵的快、慢,音的長、短,離鍵的高、低,起鍵的快、慢上做出各種變化和無限的層次。
在演繹古典作品時,斷連關系尤為重要。貝多芬的這首協奏曲可以說每一樂章都充滿著斷、連的觸鍵對比。除了小連線與跳音的對比類型的古典樂句外,大段落的斷奏和連奏的對比是這一首協奏曲在觸鍵上的又一特點。
在貝多芬的作品中,連線通常表示legato,要求把連線以內的音值彈足,無連線的句子,則表示用non legato,即用非連奏觸鍵方式,表示每個音符應不要太連,顆粒清楚,稍短于音符的時值。觸鍵上的變化,使音樂的色彩更豐富,表達音樂的手段更多樣,同時也更能彈出古典音樂的風格來。
(五)長踏板、半踏板和顫音踏板的運用
車爾尼是貝多芬的學生,據車爾尼說,貝多芬本人在演奏時總是使用比標在樂譜上多得多的踏板。這就說明我們不僅耍在貝多芬規定使用踏板的地方用,在其它沒有注明使用踏板的地方也可創造性地使用踏板。貝多芬從1800年在他創作的《降A大調奏鳴曲》(OP.26)起親自在作品中標明踏板記號。在《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204-215小節,在彼得版和布萊科夫版里都是連續6次使用2小節的長踏板。由于長踏板的使用,令左手跳音奏出的琶音和右手的上行琶音顯得音色輝煌光彩,在情緒上很振奮。
第四協奏曲第一樂章(154-169),譜上沒有標明踏板,但可使用顫音踏板。使用顫音踏板,使聲音不僅洪亮而且清楚,并且不會形成成堆的使用踏板的聲音。如果不用踏板彈,會感到聲音太干。
二、三個樂章的演奏處理
(一)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
這首曲子在創作上,不同于一般協奏曲總開始于一段樂隊的前奏,而是第一句就由鋼琴演奏。演奏這一句時,要突出上聲部旋律,不要拖。注意要突出“-”與“sf”。雖然譜上標有p和柔和的記號,但由于是主題,不能彈得過分輕,要有一種沉思和崇高的感覺。
74-89小節,鋼琴以p奏出像是命運敲門聲的音型,雖然弱,但要有一種內在的緊張度,指尖不能軟。漸強要做出來,情緒變得越來越激動,三連音彈得熱情流暢。長顫音是句子里的高點,要亮出來,用上大臂的力量。接下來漸弱到p,突出右手的“>”,這一部分的連、斷變化很多。經過十六分音符的雙音進行,用完全終止結束。
93-119小節,是主題的發展,好像在回憶往事。右手在彈奏旋律時要有一個連續不斷的線條,小指要出來,保持清晰的聲部層次感。左手的伴奏音型要有流動感,但不能超過右手旋律的音量。一連串十六分音符三連音要彈得輝煌,左手和弦的斷奏要有線條,顯著地漸強,突出后半拍上的sf,漸強到ff,再漸弱下來。
123-134小節,這里音樂性質發生了變化,變成活潑的性質。漸強后漸弱要做出來,左手的琶音走句彈得連貫,一氣呵成,不能出重音。
142小節,樂隊進入新的帶有田園風味的第二主題,注意鋼琴是pp,不能把樂隊掩蓋了。裝飾音彈得漂亮、有把握些,左手八分音符要連貫輕柔,要達到一種異常安靜,極其輕柔的藝術效果。
152小節開始。左手弱拍上的sf要很鮮明、果斷,用斷奏能更好表現出貝多芬的剛毅性格。經過富有推動力的上行半音階和長的雙顫音,之后漸弱下來。為了使聲音洪亮、清楚,最好用顫音踏板,如果用長踏板會造成聲音混濁,讓人不能忍受。
170小節開始是一段動人心弦的優美曲調,右手旋律聲部,觸鍵要深一些,音樂從心里流出來。
192-252小節是發展部,這是全樂章的高潮段落。全段要演奏得緊湊,一氣呵成,情緒要激昂、奔放。以主部材料引入,p要突然進來,有內在緊張度,指尖不能軟。196小節起的下行雙音階進行,表達了不安的心理情緒。強調兩只手“>”上的雙音,彈得有棱角,速度不能慢。204小節起,右手采用短琶音波浪式起伏的伴奏織體。要彈得流暢。左手旋律要突出,用上臂力量彈。216小節,情緒越來越激動,220小節,做好琶音的力度變化。229小節的裝飾音要彈出音頭,很響亮,漸慢要自然。231小節起速度比前面稍慢一些,但不能拖沓。248小節起,樂隊出現了主調的屬和弦,并將和弦延伸5個小節,為再現部作準備。
274-280小節,右手的旋律優美如歌,右手在彈奏時要作為一個長的線條,裝飾音彈得漂亮、有把握。
281小節,每一個三連音的第一音都標有sf,必須加以突出。通過漸強到ff處,是此句的高點,之后漸弱至pp。演奏時應將“sf’、“ff”、“pp\"的力度對比做出來。這些力度變化和譜上的音符一樣,是整個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們不是簡單的記號,后面隱藏著多種多樣的情緒變化,演奏時一定要注意表現。
308-341小節,進入安靜、略帶神秘色彩的副部,在pp的范圍內做出漸強漸弱。
319小節起,左手八分音符用斷奏,強調后半拍上的sf,彈得果斷有力。ff要十分明確。通過富有推動力的上行音階和長的雙顫音,情緒到達高潮,左手的半音音階要貼鍵彈,最好用顫音踏板,漸弱下來,再通過crease至ff。
351小節(1eggieramente),這些精湛的裝飾經過句要彈得十分流利輕盈,大線條的感覺一定要抓住,低音聲部要非常圓滑連貫。
356小節起,抒情的八度音型帶著好似田園的歌聲,使周圍蒙上一層和平寧靜的色彩,像天使在歌唱。以八度出現的旋律要彈得輕柔連貫。
華彩段(cadenza)是獨奏者以樂曲主題進行即興式展開的獨奏部分,通過它來展示獨奏者的高超技巧。這個華彩段以G大調的K64和弦開始,結束在屬和弦上,具有音樂的戲劇性。
363小節,調性回到主調,cresc要表現出來,把pp-f-ff音量推出來,保持嚴格的速度,在ff中凱旋結束。
(二)第二樂章
調性是e小調,色彩比較暗淡憂郁。
1-26小節,都要使用弱音踏板,強調鋼琴樂句溫柔的性質。鋼琴部分由和弦構成,要彈得優美連貫,運用指法和手腕把每個和弦連接好,突出旋律聲部。
47-61小節,右手是動人心弦的優美曲調,聲音連貫,觸鍵要深,表現出女性的溫柔。接下來,情緒變得激動不安,力量達到ff,注意左手樂句的語氣,此處需用上大臂的力量。漸弱至pp,最后一小節有一種漸漸遠去的感覺,要彈得柔和,弱而不虛,加上弱音踏板。
(三)第三樂章
1-79小節主要主題是陽光般燦爛的快速度舞曲,這一主題把人們帶到民間節日的歡快氣氛中。右手的旋律要突出,裝飾音彈清楚,注意連奏、斷奏的對比,經過部分要求彈得柔和。45小節起右手的sf要果斷有力,小指指尖站穩,突出旋律。左手十六分音符跑動要清楚,有顆粒性。60小節起,注意“f”、“sf’的效果,彈得有棱角,剛毅的音調充滿了不屈不撓的前進力量,體現了強有力的斗爭形象。p突然進來,以豐滿的三連音音型伴奏不斷進行。
80小節起,插部主題由鋼琴奏出,轉到D大調,旋律優美如歌,與活潑的主要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注意右手旋律的連奏。速度同前面保持一致,不要慢。110小節起,ff的音量快速分解和弦生氣盎然,華麗燦爛,表達了激動的心情。要彈得顆粒均勻,用非連奏觸鍵(non legato)。洶涌的分解和弦浪潮幅度要控制好,要抓住重量的浪峰點。注意“ff”和“pp”的力度對比。124小節用上弱音踏板,使音色的對比更豐富和強烈。132小節放掉弱音踏板,并開始漸強,以導向ff的高潮部分。
142小節,突然的p,加上弱音踏板。波浪形的三連音要彈得連貫并作漸強,再漸弱到pp。
159小節,經過句的速度可以隨意處理,但這一句要彈得優美流動,似珠落玉盤。
160小節起,主要主題的再現。204小節,左手用十六分音符跑句,給右手的八分音符跳音伴奏。左手要彈得均勻、顆粒清楚,右手八度跳音要有力、明亮,好像是戲劇化的舞蹈,sf要加以突出。
216—299小節,發展部分,ff力度。運用新的材料,調性的變化加深了色彩,加強了力度對比,形成全樂章的高潮。216小節兩只手的分解和弦音型要彈得響亮流暢,每個音群的音頭要強調sf,用上大臂的力量,手指支撐好。252小節起,左右手的三連音一定要均勻、流暢、柔和,這是一種密集模仿進行,注意每一組音群音頭上的“-”。
272-286小節,左手的D音須加以強調,接下來,兩只手齊頭并進。sf要著重強調,音響濃厚飽滿,富有競爭性。
287小節,右手的三連音要連貫,并做出漸強漸弱。
299-311小節,插部主題在G大調上再現,這一主題是內心一種誠摯的綜述。旋律要充分歌唱,要充分理解“dolce”這個標記。329-390小節,強音f的響亮分解和弦猛烈地奔瀉,G大調主和弦-D7交替出現,音樂的表現是宏偉的。兩手的分解和弦一定要顆粒均勻,高音上的頂點聲音要亮出來,左手的第一個音是重音。
342小節力度突然變為pp,用弱音踏板。然后由pp漸強到ff。361小節,突然的p,兩只手互相模進。
383小節,右手5指彈的音要亮出來,像一陣叮當的鈴鐺聲,聲音由弱到強。
402小節,力度為ff,好像是眾人的合唱,把音樂推向一個高潮。每個sf上的F音都要強烈有力,但不能破壞整個旋律的連貫歌唱性。此后漸弱,形成色彩對比。
416小節,作者要求做出即,很輕巧。樂隊以極強的音響奏出,力度為ff,表現熱烈歡騰的舞蹈場面,情緒較前更熱烈。451小節開始漸弱。457小節用上弱音踏板,輕且均勻,手貼鍵彈。459小節開始一段洋溢著甜美情調的旋律,右手的旋律線條充滿著靈性的歌唱,非常優美抒情。右手要保持連奏,觸鍵深一些。
474小節,pp的力度,快速音階進行,漸強到f,樂隊同時漸強。華彩段,短小精干,兩只手的八度顯得肯定有力,用上大臂的力量,有一種斬釘截鐵的感覺,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群必須十分輕柔、均勻,用p清楚地奏出。
500-554小節,顫音要用f的力度彈奏并做出漸強,到sf后漸弱。右手三連音的效果要切實,音色柔和。
529小節突出左手雙音的旋律,右手十六分音符的伴奏音型要非常流暢輕柔。
546小節起,速度比前面稍慢一些,這里音樂十分優雅。雙音和弦要輕柔,突出高音聲部,在p的范圍內做出漸強與(dim)優美的旋律線條。554-600小節,(presto)速度加快,音樂明快、歡樂、急速地流動,充滿一種動力,表現熱烈歡快的群眾性舞蹈場面,要加強ff與p的強烈對比。
586小節起,逐漸加快速度。右手三連音彈得流暢連貫,從pp到cresc準確地做出力度的變化,造成音樂的緊張度。
593小節,力度為ff,直到結束,在7小節的主和弦結束段落中,右手的琶音似乎是一股強大的激情,要彈得非常響亮有力,最后在錘擊般有力的屬到主的和弦中精彩地結束全曲。
責任編輯: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