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教師的必備之才,好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需要好的課堂語言來完成。聲樂教學活動是教師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教師的語言表達藝術對教學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聲樂教學;語言;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7)03-0086-03
聲樂教學語言是聲樂技能教學訓練活動中用于師生雙邊交流的獨特語言,它既不同于聲樂藝術作品中以唱詞語言樣式出現的歌唱語言,又區別于聲樂理論學術活動中使用的聲樂理論語言。如何運用好教學語言,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聲樂學習,使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更順暢,是所有聲樂老師都應該引起重視和思考的問題。
一、聲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聲樂教師,不僅要會唱,還要會說。會唱是為了給學生做示范,會說是為了給學生講解方法和作品,因此一名優秀的聲樂教師,既要有示范演唱能力,又需要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聲樂藝術是一門集藝術性、知識性、技術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特殊科學,憑聲帶發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缺少直觀性,主要依靠聲樂教師把自己發聲的感受和體驗,歌唱中的經驗與方法,通過準確精練、形象生動的語言傳遞給學生,使他們通過積極的思維、體驗,轉化為自己的歌唱;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歌唱,進行判斷和評價,并運用教學語言喻示,誘導他們逐步調節,糾正發音機體,找到正確的發音方法,形成自己的聲音個性,讓學生自己尋找理想化的聲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語言成為學與教的主要交流工具,作用舉足輕重。作為專業的聲樂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按照“訓練過程的全部原則、規律”,研究聲樂教學中的語言特點,探求聲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運用系統化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統一規范的教學語言,將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聲樂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使學生能夠正確全面地理解教師的授課內容,領會教師的教學意圖。如夸美紐斯所說:“教育人是藝術中的藝術,教育人使用的語言是藝術的語言。
二、提高聲樂教學語言藝術性應該掌握的原則
在教學中,為了達到有效的調整,聲樂教師必須以形象的、通俗的、準確的教學語言,針對學生歌唱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給以科學的指導。為提高聲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應該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語言要生動形象
復雜、多變的聲樂技巧,是歌唱器官在人的大腦高級神經系統支配下實施的結果。這種以心理活動為主、生理運動為輔的唱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抽象的感覺。但在抽象的思維中,必須使思維“形象化”。因為“形象思維能使‘抽象’的感覺具體化”。當學生將抽象的聲音概念與具體的形象感覺結合起來,有了自身的體會,并經過反復訓練,使之成為習慣的動作,聲樂教學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喻和夸張是聲樂教學語言中常用的表述手段,如“氣息就是把一顆顆珍珠串起來的線”來比喻歌唱是要用氣息把聲音連貫起來;“用鼻子牽著走”是適當地強調鼻腔共鳴并始終用這一主導部分來支配;“打哈欠”、“聞花”是讓學生掌握最初階段自然通暢的深呼吸狀態;“傘把撐傘篷”形容用氣息支持聲音并保持在高位置上;為了幫助學生克服氣息上浮、聲音發虛的缺陷,教師就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棵大樹,根要深扎大地(氣息要深),樹干要挺拔(聲音豎起洪亮),枝繁葉茂(胸腔頭腔共鳴);再如,當學生的聲音僵硬時,可告誡他們聲音不能像石頭那樣生硬、刻板、尖銳、難聽,要像絲絨那樣柔軟,才能有光澤,使之圓潤、甜美、動聽等等。教師采用一些獨特形象的啟發性語言或運用比喻和夸張,運用一些生活中熟知的常識和已有的感受,往往易使學生受到啟發而產生聯想,從而使學生領悟教師的要求和意圖,以達到對抽象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收到更為積極理想的效果,發出教師所要求的“歌唱聲音”。
(二)教學語言要準確、易懂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不能模棱兩可、含糊其辭,準確性是教學用語最基本的要求。教師無論有多么高超的發聲技巧和教學方法,也只能將自己的一些“感覺”轉化成某些較抽象的語言描繪來啟發、引導學生。而“感覺”是難以表達的,使得聲樂教學更具有與其它學科相區別的抽象性和特殊性,這就更要求教學用語的準確。只有準確地使用教學語言,指出存在的問題,科學講解發聲方法,才能避免學生走彎路。同時教學語言的表達既要準確合乎邏輯,又要照顧學生的認知能力,運用他們容易理解的語言,如“下巴掉”、“吐氣穩”、“前胸松”、“后背緊”、“兩肩輕松”、“全憑腰轉”等。而過于專業化的教學術語,如:“運用頭腔共鳴來歌唱”、“你要用真假聲混合的唱法唱”,以及過分強調教師自我體驗的提法,如:“我是應用頭腔共鳴唱的,就是把聲音唱在頭上,讓頭頂來歌唱”等等的語言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模糊、抽象,一頭霧水,弄不明白。正如德國阿貝爾施圖魯特強調的:“音教研究的‘中心問題’是研究如何將教學中的口頭模式轉換成穩定的書面模式”。
(三)充分使用心領神會的感覺性語言
“歌唱是高級心理活動現象之一。與其說是用喉部來歌唱,還不如說是用智慧來歌唱。”聲樂教學和演唱中較多的是憑教師的個性化語言和學生的所謂悟性,來達成某種教學上的默契。我們經常會聽到“我的感覺找到了”,雖然講這句話時似乎沒有明確的概念,但對于教師與學生來說,都能夠理解其含義。在發出一個良好的音同時體驗感覺過程的時候,能描述自我的感覺和聲樂經驗,這種相通的內在感覺把彼此溝通了,這就是所謂的“悟性覺醒”和“靈感碰撞”。
類似的教學情景是普遍存在的,譬如呼吸訓練時感受腰圍與小腹的擴張和胸部放松的具體狀況,不論是通過視覺、聽覺甚至觸覺,還是通過錄音、錄像甚至數碼多媒體手段,在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模仿體驗中,能夠達到心有靈犀的互為感悟和默契。所以在聲樂教學中,要十分重視運用感覺性語言,教師方面能夠把學生的正誤從內在感覺上通過簡練的感覺性語言描述出來,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同時學生也能夠心領神會并能理解和認可。
三、如何提高聲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一)擴展知識面,豐富和發展教學語言
聲樂教學語言表達能力既含有技能因素,又含有智力因素,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聲樂教學語言,是長期聲樂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總結和概括,它涉及聲學、音響學、生理解剖學、音樂學、美學、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有關知識,涉及面較廣,特別是涉及聲學、音響學、生理解剖學、音樂學等方面的語言,更是對教學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正是通過這些對有關聲樂教學語言的理解,才對聲樂藝術這門學科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了解和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技能技巧訓練。作為聲樂教師不僅要對聲樂基礎理論、聲樂技能技巧能系統地掌握和正確的運用,并且還要對聲樂教學語言的特性有深刻準確的理性把握和有廣泛的感性認識基礎,并具備相應的基本功。
(二)熟悉教材
教師對于教材的詞曲作者、創作背景、作品風格、內在涵義、高潮段落、重點樂句、主要的技術要點、藝術處理手法的應用等要心中有數,它是教學的基本功,也來自于教師主觀努力的教學經驗。它是教學實踐的積累,也是聲樂教學的關鍵所在。
(三)教學用語的階段性和穩定性
聲樂學習是一個不斷改造和調節聲音的過程,作為學生,往往有顧此失彼的感覺。其實歌唱時,人的身體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活動的,下巴松了,往往管道就通暢了,聲帶向下擋氣了,氣息也就夠用了。聲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階段性的訓練目標,如果學生有漏氣的現象,就應該仔細分析原因找出對策,集中精力把這個問題解決好,告訴學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不要一會說要解決呼吸的問題,一會說要解決聲帶的問題,弄得學生十分茫然。在面對同一個教學目的的時候,同樣要注意用詞的穩定性。比如關于聲音的位置問題,不要時而要求“靠前”,時而“靠后”,嘴形不要時而“笑的嘴形”,時而要求呈“橢圓狀”。否則,既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長此以往也會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不信任的感覺。
(四)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學生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素質條件也各不相同,教師必須摸清學生的特點,針對不同情況來制定訓練方案和選擇適當的教材。如體魄、嗓音特色、聲部、聲種類型,制定出適合于每個人的教學計劃,并注意教學實施過程的進度、難點要求,教學環節的合理連接等。同時要處理好整體要求與局部訓練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具體的分階段教學中,不可把未來目標的要求放到現階段來付諸實施。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不斷有新意,每一個新的內容都應有新的難度、新的要求,使學生有新鮮感,不斷進取。
作為一名聲樂教師,不僅自己要能唱,更重要的是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正是因為聲樂學科的抽象性,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高超運用成為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責任編輯:陳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