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8世紀中葉后,單簧管的發展進入了輝煌時期,樂器的改革和發展也帶來了演奏技術上的革命,把握基本的演奏方法,適應不同時期、不同音樂風格作品的演奏需求成為了教學和演奏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單簧管;演奏技巧;音樂風格;樂派;學派
中圖分類號:J6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7)03-0076-02
隨著單簧管樂器本身的不斷改革,音域的不斷擴充,樂器的演奏呈現技術上的飛躍,大量作品的出現,在客觀上提高了對演奏者的要求。現代對單簧管的演奏要求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技術上的要求,二是對作品理解的要求。我認為,不論作品和技術的各項要求,對于演奏和教學來說,基本的吹奏是根本。在教學中我們常常談到氣息、運指、運舌等問題,對于這些演奏中的基本問題,由于各個演奏者和老師的理解和要求各不相同而有所差異。但是其基本的要求是相同的,即:正確的口型、運用自如的氣息控制和快速靈敏的運舌、靈活快捷的運指。技巧的諸方面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且各有一套系統、科學的訓練方法。方法不對的練習等于在重復錯誤.只能加深錯誤,以致在演奏中出現大的障礙,無法演奏。
一、演奏技術上的幾個問題
(一)正確的嘴型與運用自如的氣息控制
嘴型是吹奏方法的靈魂,它牽連到聲音共振和音色變化,甚至對呼吸、吐音和運指的靈活性也有影響。我們所采用的嘴型大多為單包式(以前有雙包嘴型),即下嘴唇包住下牙,下巴貼平,嘴角向兩邊斜上方面拉起,上牙貼在管嘴上,上下牙位置之間的關系不可處在同一水平線上,而是要做成 以下牙為支點的杠桿,這樣做可以充分利用簧片的振動面積。嘴型在力度上要“兩邊緊”,“上下松”,切記“緊而不僵,松而不懈”。嘴型對音質、音色的優劣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采用正確的嘴型,才能為良好的發音奠定堅實的基礎。
氣息是管樂器發聲的基本動力,在通常情況下,應盡量采用口腔的深呼吸為好(循環換氣的方法除外)。吸氣時胸部保持平靜,只有胸部兩側隨著呼吸肌肉的運動而向左右擴展。呼氣時,氣流要均勻,要保持腹部的狀態,待到氣息快完時再將腹部收回,要保證氣息在無論任何變化時都要均勻、充實。兩項準備就緒后,就可以吹奏發音了。首先將舌尖輕輕抵在簧片上,切不可整個舌頭都貼在簧片上,要使舌尖輕松而有彈性,然后將氣流均勻地送人管體內。與此同時,口型與氣流要根據不同的音,做一些調整。當你感覺到口型的張力與氣流速度具備使這個音充分振動的條件時,舌尖要果斷后撤,使簧片振動將音清楚地彈出來。隨著音區的不同,口型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如果音區較高,它的振動面積就較小,振動頻率變快,反映到口型與氣息的變化上時,口型就要收緊一點,氣流的速度要加快一點。如果音區較低,振動面積就大一些,頻率變慢,口型略微松一點,氣流的速度緩慢一些。如果在整個吹奏過程中,用同樣的口型與氣息來對待,那就可能會出現低音偏高、高音偏低的現象,這需要我們靠聽覺去調整和把握。
(二)正確的運指
由于人的生理差異,造成了每個人手的大小、手指的長短、關節軟硬等各方面的條件不同,靈活快捷的運指對每個學生和演奏者都不一樣。但基本正確的手型是單簧管演奏藝術中運指技術發展最重要的基礎之一,所謂正確就是演奏時腕、手指的正確姿勢和運指過程中正確的觸鍵位置。
首先要選擇好樂器的指托位置。這一位置要因人而異,必須能夠穩定地支撐樂器,并使其它手指在觸鍵時保持自然的手型。運指時,虎口處保持橢圓形,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肚是按孔的最佳位置,這一部位具備厚而富有彈性的肉墊和靈敏的觸覺,小指與左手大拇指則用靠近指肚的指尖部位來觸鍵更為合適。手腕在運指當中要始終保持松弛,腕與掌面要基本保持直線,手指呈自然弧形。
在運指過程中,手指的運動方向基本上是上下垂直起落的,運動的力控制在掌關節上,動作要果斷,指關節要保持弧形防止下凹。由于手指的長短、運動方向生來就不同,它們之間的靈活性、獨立性也必然存在著差異。在快速演奏中,很好的掌握手指與樂器孔的適當距離是提高演奏速度的關鍵一環。
(三)運舌
運舌就是在吹奏中舌頭的運動過程,它的基本功能是吐音。吐音是一項綜合了發音、運指的技術,清晰、顆粒性強、有彈性、快捷的運舌是吐音的最終目的。如何很好的演奏吐音,是很多學生急切了解的問題。我認為要掌握好吐音,首先是要決定舌在口腔中的位置。我認為舌尖位置要高于舌根保持略似“z”的形態,使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彎曲度,使舌尖運動有一個彈性的支點,這樣才能使舌尖保持在輕松、有活力的狀態。
當舌尖點在簧片上時,氣流開始進入管內,這時口型與氣流開始進入調整狀態,當覺得—切合適之后,舌尖迅速后撤,簧片振動,然后舌尖迅速回歸原位,氣流繼續保持。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吐音同樣的音色、同樣的顆粒性。在發吐音的過程中嘴型位置的保持也很重要,口型在整個過程中,上下牙之間不可發緊,這樣會容易使舌頭發僵,抬不起來。在實際演奏當中,所面臨的另一問題是手指與舌的配合,二者之間要達成一致,否則無論誰快一點或慢一點都會將音樂效果搞得一團糟,只有由慢到快的練習,才會使二者步調—致。
二、演奏音樂上的幾個問題
從單簧管的誕生開始,每位作曲家在單簧管使用上的看法就不太一致。根據不同的使用和作品演奏需要,單簧管的演奏在西方分為幾個不同的學派,有的更多強調傳統,有的更多強調個性。我認為,風格首先是演奏者對一首作品的性格的透徹理解和掌握為基礎,將作曲家寫下的所有音符和標記盡可能體現出來,也就是演奏者首先要忠于作者的意圖及其標記,其次還必須融進個人的氣質,使其音樂的美能感動聽眾。也就是必須具有個人“吸引力”,這是演奏風格的真正基礎,演奏者的再創造就在于此。要忠于作品標記,但不拘泥于標記。了解和掌握不同樂派、不同國家、不同音樂風格的差異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首先是誕生在18世紀后半葉是曼海姆樂派,其代表作曲家是J·斯塔米茨,他把單簧管選定為曼海姆樂隊的指定樂器。曼海姆樂隊的演奏風格著重體現在他們所創造的室內樂體裁,形成了在管弦樂總譜中發揮吹奏樂器表情能力的新原則,使每一種樂器均能擔當重要的主題獨奏,即使是當時新出現的樂器單簧管也不例外。特別是在forte(強)、crescen-do(漸強)、diminuendo(漸弱)等音樂表情的演奏中具有獨到之處。曼海姆樂派的作曲家率先預測到,單簧管對于制造細膩的對比音色、表現真摯的青春氣息與柔情的能力,正符合作曲家所構思的新型抒情戲劇性樂隊表演風格特點。曼海姆樂隊的演奏風格逐漸擴大形成了整個德國流派的風格,即細膩而精巧的演奏,傾向于中世紀歐洲牧笛的音色,清新而悠揚,同時在低音的演奏上又具有混合而結實的特點。演奏者在選擇此類作品時就應該注意他們的特點。
法國學派以巴黎音樂學院的單贊管音樂為代表,他們受到了約瑟夫·比爾早期演奏風格的影響,使法國學派的演奏風格,在音色上更趨于結實有力,又輝煌的演奏技巧。
意大利學派主要受到意大利歌劇和抒情歌曲影響,音色具有人聲的質地,技巧完善,音調流暢而圓潤。在單簧管上使用水晶玻璃吹口較為普遍,這樣可使發音平穩圓滑,對歌唱性樂句的處理有更好的把握。而英國學派沒有太固定的模式,有人喜歡法國方法,也有更尊重德國樂派,但勃姆體系占了主流,部分有前瞻性的學者力求創新,主張用顫音去表現音樂的激情。美國學派的特點有其民族特性,追求個性和別具一格。早期的美國單簧管音樂大都來自于意大利、德國和法國,至今仍與其它流派進行著廣泛的交流,其音色寬厚有力,有時甚至夸張,技巧高超無比。在美國本土興起的單簧管爵士音樂,更有其顯明特色。其中,以跨越了古典音樂和爵士樂界限的大師本尼·古德受最具代表性,他的全部技藝都是在學習爵士樂高手的基礎上自己摸索的,被譽為“搖擺之王”。
單簧管的演奏和教學,隨著歷史的變化,音樂門類和風格的增加趨于多元化的發展。對于由此而出現的演奏和教學上的問題,我們只能在把握基本的演奏和教學方法上的統一的前題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研究,針對每個不同的個體進行指導。允許不同學術觀點、不同方法的存在,只有這樣單簧管演奏事業才會繁榮昌盛!
責任編輯: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