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提琴初學階段教學中,基礎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對學生在今后各階段的學習和發展尤其重要。小提琴初學階段的左手訓練應堅持以“打牢基礎,循序漸進”為規則,反復體驗,學會放松,掌握技巧,圍繞音準訓練好手型為重。
關鍵詞:放松;靈巧;音準;手型;揉弦
中國分類號:J622.1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7)03-0671-03
小提琴演奏是一項需要左、右手協調配合的表演藝術,其中左手承擔按弦、揉弦、換把、換指等繁重任務,其技巧難度相當高,這對初學者而言,特別是對年齡較小的兒童來講。掌握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在小提琴教學中,教師如何指導初學階段的學生掌握正確而放松的手型,是小提琴學習過程中最為基本和最為艱巨的環節。如果對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單純追求進度,忽略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就會留下學習上的后遺癥,對以后各階段的學習和發展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因此本文就如何在教學中充分估計這階段的艱巨和困難、克服急躁情緒,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制定階段性計劃,為初學階段的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反復體驗,找到感覺
在小提琴演奏中,左手主要是通過手指按弦來確定音高的。為了確保音高的準確,左手需要做到手型正確、松動靈巧,但這恰恰是初學者最難掌握的。學生,尤其是兒童的理性認識水平低,生理發育不完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往往不能正確地理解放松的概念,有時左手相當僵硬的鉗著琴頸。糾正這一錯誤狀態時矛盾多、反復大,不可能短時間改正過來。這個階段需要教師放慢速度,耐心細微地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示范,在步驟上單一一些、啟發語言生動一些。為了對學生負責,必須重視學生的基礎技能訓練,因為這牽涉到學生今后發展的問題,所以,千萬不能盲目求快,一味地追求進度,堅持“打牢基礎,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反復體驗,找到感覺,以防導致欲速則不達的不良后果。
在小提琴教學中,何為正確的手型?何為放松?筆者認為:1.手掌和琴頸成45°;2.食指成“7”字側靠琴頸,其他2、3指順勢排列,4指微彎,拇指松放在琴的側面;3.手心放空,手掌指根關節和手腕平直微彎。教師除了要向學生示范,什么是正確的手型,還需要手把手地幫助學生擺手型,擺好手型后,教師要用自己的手去接觸學生的手,通過接觸來感覺學生手型的松緊程度,并檢查學生對放松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確。然后,再要求學生反過來接觸感覺教師的手,讓學生體會到怎樣的狀態才是正確的放松。
在“反復體驗”和“擺放手型”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生將教師傳授的知識通過自身實踐加深體驗,從而消化成自己的技能和知識,還要讓學生對初步掌握的技能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逐漸在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手型姿勢以及對放松概念的正確認識。這是一個反復而曲折的過程,需要教師結合所教的課程,不斷向學生講解、示范,直至學生有所感覺體會。據我觀察,在這一階段教學中存在著不少重量不重質、重進度不重規格的傾向,一些學生學琴4、5年,程度雖不淺,但手很緊,音準差,手指不靈活,揉弦基本不會,練琴不講方法只求進度。所以,筆者認為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應讓學生將已經掌握的獨立放松的手型和演奏中手型的放松運用在具體的練習之中,反復體驗放松與靈巧、放松與彈性、放松與力量的因果關系。為了加深學生的體驗,教師可以布置舍夫契克左手技巧練習以及針對性的自編教材等練習曲來幫助學生體驗正確的手型和正確的放松。
二、認識放松,學會放松
左手很容易緊張的部位是肩、臂、腕、指,而且這幾個部位之間均有連鎖反映,它們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賴著。首先我們以手腕、拇指和按弦的4個手指為例:—般都注意了4個手指的排列,但對按弦緊張很難排解,這里最容易忽略的是拇指和手腕,它們處于不易觀察的地位。如果對手腕和拇指采取一些放松辦法,手指緊張、緊按弦的狀況必然會得到緩解。當學生完成了一個八度音階和簡單的樂曲后,還未掌握按弦程度的分寸,未解決好放松問題時,要及時教會學生在休止符和長音上活動拇指,使拇指指根關節有輕微活動,這樣能很快使拇指虎口放松,解決緊捏琴頸和向上的應力,也相應解除了手指向下的相對壓力。為何動拇指會促使手腕、拇指放松呢?因手腕里的各條韌帶支配著5個手指的活動,手腕是根源,它一緊,5個手指皆緊,拇指松了其它手指也緊不起來。在訓練中可采用每弓拉三拍以上的長音動拇指,檢查手腕、拇指是否松動,然后再進行第二弓。這樣反復練習,養成習慣。動拇指不是目的,是對手腕、手指起放松的催化作用,是解決放松的手段和途徑。
教學中,教師必須將放松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小提琴演奏所強調的放松,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松弛。它是有意識狀態下的一種無意識放松,它必須通過大量有意識的反復訓練,最終達到無意識層面上的熟能生巧。
三、圍繞靈巧,訓練起落
靈巧,是小提琴演奏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可以說,沒有靈巧,就沒有表現力。而要增強演奏的表現力,必須加強靈巧技能的訓練,這個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過手指快速起落的訓練來完成的。為了加強對放松習慣的訓練,圍繞靈巧強化手指起落,可練顫音、裝飾音、前附點、后附點等,教師可選擇類似教材或自編教材,其目的是能使手指觸弦的時間短、力量小、彈性好、速度快,以快速度來促使手指沒有機會按緊弦。強調松與巧結合訓練,松為巧提供了條件;巧恰是對松的檢驗,它們相互促進也互為因果。盡早讓學生正確理解松與巧的關系,擺脫緊張僵硬的壞習慣。類似這樣的訓練可以延伸到以后各個階段,以不同的程度、速度和把位堅持訓練,強化學生的技術積累。
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學生進行強化手指起落的協調訓練,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手指起落的先行動作,在落指的同時要解決好另一鄰近手指的抬指動作,不是臨時抬起來再落下去,才能為再落指時提前做好準備,精練了動作,增強了靈巧度,還要讓他們理解手指起落的動作是彈跳性的,是手指靈敏的慣性反應,是反彈作用,不能有外加的壓力。不能硬著手腕和拇指硬抬、重落、緊按。練習時,要求學生在放松的基礎上進行有步驟的訓練:慢節奏快動作,每次落抬動作為一個單元,按照空弦,1指落2指抬,2指落3指抬,3指落4指抬的排列順序分段完成上行動作,并留下充分時間來檢查動作是否敏捷、拇指是否松動;下行的4、3、2、1指是單一的指根動作,最需要提醒的是手腕不能緊,只動指根關節(食指除外不能張開其它關節),努力做到起落一致,統一協調。通過一段時間的訓陳和引導,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克服困難,很好地掌握這個技巧。然后對學生進行中速上、下行手指起落訓練。按照中速要求開展上、下行手指起落訓練,可先在一條弦上反復進行,直到養成習慣了,在擴展到其它弦。然后是運用性訓練。當學生能夠在一把位熟練地進行手指起落后,就需要將這—技巧運用到練習曲、樂曲中去。最后對學生進行鞏固性訓練。由于這個技巧的運用范圍擴大,程度逐漸加深,在結合上會出現一些困難,容易出現換把時忘記抬指。因3指在生理上受限,不易抬起,或上行能抬,下行不易抬起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教師耐心檢查,及時糾正,重點練習,使訓練成果能夠有效地得到鞏固。必須指出的是:當節奏速度改變后,抬指高度應相應改變,不能抬得過高,落得過重,要求動作簡捷,對速度的快慢,抬指的高低,力量的大小都要進行合理調配。
四、圍繞音準,訓練手型
衡量左手技巧還有另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音準。音是否準確除聽覺判斷外,重要因素是手型。食指是手型框架的關鍵手指,它的方向、角度、支點位置關系到各個手指的合理排列。如果不早些把手型穩定下來,長期處于自流狀態,即使有靈敏的聽覺也很難達到應有的音準質量。訓練過程中,必須首先嚴格食指手型才能使其它手指得到一定尺度比例的穩定依據。但學生在這個階段,食指最容易出現下列問題:1.指橫向指板,指根下凹,支點位置低,3、4指橫向,音準偏低,手指伸張困難,半音關系混亂,舵式轉動不靈;2.食指指根后凸,手掌緊縮,過度傾斜,手指平按,指關節下凹,音準偏高,唯有4指偏低,靈敏度很差。以上各種現象的根源均在食指,所以要及時注意糾正食指手型。1.食指的方向角度,以食指的左側按弦,手掌與琴頸保持在約45°,就避免了橫向和過度傾斜所造成的各種弊病;2.食指支點位置放在指根關節上,以指根左側面接觸琴頸,使食指按弦后指根與手掌保持平直,不過多動指根關節(只限食指,其它手指只能動指根,不過多動1、2關節),這樣就防止了指根后凸、下凹、落點不穩、起落不直接等弊病。食指解決得怎樣是保持穩定手型的關鍵。區別對待按弦的4個手指的關節活動,手型和音準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五、鞏固手型,訓練揉弦
前面所提到的正確的手型、正確的手指起落、放松和靈巧都是為了更好的表達音樂作品,而揉弦又是左手技巧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也是小提琴演奏的重要手段。揉弦對表現音樂內容、塑造音樂形象、增強感染力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揉弦的種類,可劃分為3種:
1.手腕揉弦;2.手臂揉弦;3.手指揉弦。
對初學者而言,最好以手腕揉弦為主,以手腕揉弦起步。在確定了左手正確的手型及準確的音準框架以后,以手腕關節為軸,拇指作為支點,先在3把位位置手腕順著琴弦方向前后擺動。揉弦時食指不能緊貼琴頸,其它手指不能橫向,手指不能緊按琴弦,使手指1、2關節松動、靈活自如。在3把位練習后再擴展到其它把位練習。
拇指的放松是手腕揉弦的前提。如果沒有松動和柔韌的拇指就很難在復雜的把位變化時自如、靈敏、及時地找到支點所提供的平衡位置。拇指如失掉或削弱這一平衡位置,將會把來自右手運弓的壓力和左手揉弦的力量轉至肩部和頸部,從而形成整個左手各關節的緊張,包括揉弦時的緊張。不預先解決這一矛盾,忽略拇指所屬關節的狀態,未具備拇指松弛這一前提,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所以鞏固左手手型、重視加強拇指放松訓練對學好掌握優美動聽的揉弦大有好處。
學生學習揉弦是一個長期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由于學習程度漸深、學習范圍漸廣、對音樂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就會對不同的音樂作品的揉弦作不同的選擇。如莫扎特和布拉姆斯的作品,由于時代背景和風格、感情等不同,莫扎特的作品典雅嚴謹、明朗生動、溫暖親切,揉弦底色上大多要求清晰明快,揉弦幅度應偏窄一些;布拉姆斯的作品,剛毅、堅定、戲劇性效果較強,揉弦底色則大多要求飽滿、深沉,揉弦幅度應偏寬一些,等等。揉弦幅度的大小、速度、快慢、色彩的變化與演奏者本人的音樂感覺息息相關。
教師必須通過樂曲內容的需要來啟發學生的音樂感覺,把優美的或激動堅挺的揉弦聲音讓學生感悟,融入內心,這樣才能使學生較完美的表達出樂曲所需要的揉弦色彩。
責任編輯: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