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配器法課是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的專業技能課中的一門極其必要的重點課程。筆者作為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的教師,在配器法課的教學實踐中,在傳統教學形式的基礎上,探索出更加有利于提高該課程學生學習質量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利用當代個人電腦的人機交流功能,依托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主導開發出面對該課程的實用型電子教程軟件產品。該軟件產品技術結構先進可靠,內容翔實具體,填補了國內本行非領域的空白。
關鍵詞:配器法;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學習質量;示范題;電子教程軟件
中國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7)03-0018-06
配器法課是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的專業技能課中的一門極其必要的重點課程,它與和聲課、曲式課、復調課一起被稱為作曲系作曲專業的“四大件”。筆者在配器法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致力于探索和開發更加有利于提高該課程學生學習質量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一、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手段
配器法課程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形式:主要采取每周大班課講授加小組或個人改題輔導課相結合形式。這樣的形式來自于前輩教師們的教學實踐和該學科教學體系的規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大課與小課的結合是必要的。對學生而言,配器法課是創造性學習(即繼承前人的經驗、嘗試自己的想法),學生們會得出帶有差異性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在小組及個別輔導課里,師生之間有一定的時間條件,通過個別或小組交流的形式,能夠保證教師充分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和創造性想法的發揮,讓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能準確地保護和發揚學生有價值的創造性學習成果。
在大課課堂上,應用相應的手段,教師要完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三個任務。第一個任務:完成對配器法具體理論的講解。第二個任務:作品音響聽析介紹。第三個任務,教師-帶領學生對譜例進行相應的內容分析講解,讓學生對照分析音響效果與樂譜內容的聯系,以明晰理論的典型性。經過上述步驟,學生們對經典理論與實際音效、樂譜的三結合內容有了條理清楚的認識,可以說是初步“懂了”。但是,“懂了”并不意味著就“會了”。學生通過學習,不僅要懂得理論知識,更要能夠正確地運用知識,即“會用”。從“懂”到“會”還有一個具體的實踐過程。怎么辦?在課后作業中練習。在小課中,教師與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以“手把手寫作指導”手段引導學生逐步學會配器寫作。為了達到“會”的目的,這是必要的手段。
經過上述過程,學生能夠學會和掌握的知識與能力仍然比較有限。因為教師的教學主要是講授、引導、解析一些典型的、公式化的知識和運用方法,另外還有大量的涉及具體運用的知識不可能得到充分講解、傳授。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教師通常鼓勵學生們采用其他的方法增加對樂隊音響的熟悉程度與對配器法理論的理解運用能力:在課外悉心收集音響、樂譜,多聽樂隊排練,多作配器寫作練習,多參加配器寫作實踐……
從教學的角度看,上述的教學形式與手段結合得比較合理。然而,這樣的傳統教學卻也一直存在一些問題。例如:1.由于教材中的部分譜例沒有音響配套,教師只好在教學中采用替代譜例與音響;2.音響設備陳舊、老化,影響學生對聽辨內容的掌握;3.教學任務內容較多,與教學時間的矛盾始終存在,影響課程教學的質量;4.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差異及上述原因,從而對學生的學習質量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上述問題的產生,首先是教學條件方面:上世紀的那些年,是物質經濟條件相對缺乏的時期,學校沒有更多的財力物力來改善辦學條件,只能依靠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中的的主觀能動性來保證教學質量。其次,本學科自建立以來,已經飛速發展了100多年,產生著越來越多的值得講授的文獻與成果,有限的教學能力面對與日俱增的新情況新內容,越發顯得不夠用了。第三,由于學科教學體系的關系,本課程的教學時間不可能大幅度增加,但需要講授的東西又有增無減,教學成本也還得考慮。第四,是學生自身的問題。由于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些差異,一旦遇到學習的難關,常常形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局面。
二、目前的教學現狀
進入新世紀,學校的經濟物質條件大為改觀,擁有了過去夢寐以求的實力,本課程的教學條件徹底得到更新。現在在配器大課課堂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讓學生能夠更直觀、更全面地理解、體會教學的內容。當然,在這樣的條件下,傳統的教學也得到了新的發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教師能夠向學生講授更多的知識內容,學生能更準確地領會教師的意圖,教學形式也已不再局限于大班課加改題課,甚至出現了配器作業與試奏機會相結合的課程,課堂內容較之過去豐富得多。
可是,在當前情況下,新一代的學生們又提出了更多的問題。第一是關于作業的:做作業仍經常“不知所措”,希望課堂上能多做示范、多做對照講評分析;作業缺少參照,尤其是不熟悉“寫作過程”,作業的質量提高很慢。第二是關于課后的:尋找和收集適用的音響、樂譜文獻,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且獲得的東西不一定很必要,感到效率低下;提前預習教材,不一定能找到教材里所指定的合適的作品音響,而課堂上教師也不一定全用教材所指的譜例音響,預習教材顯得“沒勁”。第三是關于參考教材的:各類中外教材不少,教材內容大多以理論講授為主,一遇到“手把手寫作過程”等關鍵地方,就從略或是“言之甚少”,感到不適用,配套音響也更不足。第四是關于配器實踐的:學生做的配器作業,想象中的音響很難得到實際演奏的檢驗,學的越多“越把握不住”,漸漸陷入“紙上談兵”的不利狀況。
面對上述的四個方面的問題,作為配器課教師,筆者有直接的體會:第一,關于作業:學生反映“不知所措”。教師明明在課堂上作了明確的示范,甚至模擬了完成作業的全部思路過程及操作過程,為什么學生還會這樣?教師只好在改題課上再每人講一遍,并且人均“手把手”輔導一次,結果,絕大多數學生發出“啊……是這樣的”的感慨。問題出在哪兒呢?與學生一交流,就得出結論:大課課堂上,由于學生沒有充分的實際寫作體會,對教師講授的內容不能形成印象深刻的理解,只是泛泛而懂;改題課上,由于有了實際寫作體會,才能在教師的“手把手”直接輔導下形象直觀地理解知識,并掌握寫作技巧。根據改題課中反映出的問題,在下一周的大課上,我選取幾位同學的前次作業做了對照對比講評,結束時又換題布置了類似的作業。這么一來二去,事后學生們對這一系列措施非常滿意,此舉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看來,讓學生能盡快地形象直觀地理解并能夠掌握寫作技巧,才是教學成功關鍵。可是作為代價,原定讓學生一周完成的內容拖到兩周才完成。這樣下去,有可能在規定的學期里完不成教學任務。減少講評、作業與輔導內容吧,學生一知半解,難以高效提高學習質量;減少或降低教學內容與難度吧,無法完成教學計劃。
第二,關于課后:學生們需要的音響與樂譜文獻,主要來源于圖書館和音像制品店、書店。他們經常需要從一部作品的完整音響中尋找出指定的只有幾秒鐘長度的片段音響來對照分析,而這個邊聽邊找的過程通常會花費很多時間。找到片段后要想反復聆聽,有時還不得不從作品的開頭開始,浪費的時間太多。同樣,如果學生為了這幾秒鐘的片段,不得不購買整部作品的音響制品或樂譜,經濟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接著學生要聆聽、分析數10部作品的數百個譜例片段與音響片段,學生在短時間內花得起那樣的時間和費用嗎?另一方面,有時候學生預習了教材,也想辦法準備了相應的譜例音響,但在大課課堂上,教師不一定對教材中的內容“字字珠璣”給與重視,學生預習準備內容的使用率就比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學生對收集樂譜音響行為的積極性。
第三,關于參考教材:由于前面第一、第二的問題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學生們對參考教材的內容就不大感興趣。因為參考教材里既沒有“手把手”過程,也沒有教師的帶領和解析。譜例音響更為難尋。筆者常常提醒學生,要多看參考教材、書籍,培養“兼學”作風。可學生們有他們自己更為現實的評價和心理,這不能怪他們“拈輕怕重、不求甚解”。
第四,關于配器實踐: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配器作業能得到實踐驗證的機會非常少,他們日常努力獲得的知識經常面臨“空中樓閣”式的驗證。課堂上學的內容越多,學生的信心就越不足,漸漸的,他們覺得教師“越講越玄”,他們自己也“問題越積越多”。筆者也著急過:教師可以“手把手”地講、教,卻無法在聽覺實踐中讓學生的認識得到及時有效的肯定與驗證;越是缺少及時的驗證,心里就越沒底。
這樣下去肯定不利于繼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如何開創一套教學辦法,盡最大努力緩解這些問題,既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適宜于目前教學體系與條件,成為當務之急。
三、教學創新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筆者將教學過程和學生的配合學習過程進行了具體的分析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提高學習質量的關鍵,在于“教”與“學”的配合方式上。從目前情況看,在“教”的方面,學校和教師都已經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在“學”的方面,學生做得較為不夠。
關于“學”的方面,傳統認為,學生只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勤做筆記,課后認真及時完成作業,多看參考書,多做實踐……這樣就行了。其實根本不夠!根據筆者作學生和當教師的多年經驗分析,原因有三:其一,本課程教學所涉及的知識量非常大,教師在大課上需要講的內容很多,作譜例解析也特別花時間。學生聽課需要全神貫注、精力集中,如果分心做大量筆記,則可能漏掉重要的細節。反過來,教師要照顧學生做筆記,就會影響課堂教學內容任務的按時完成。一旦這樣,只能降低教學要求或減少內容以適應教學時限。其二,在課后,學生通過筆記或課堂講義與教材來溫習課堂內容,這是必要的,但還是不能解決學生在做作業時遇到的“不知所措”問題。因為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是一般規律性、典型情況,而學生完成配器寫作作業時卻要面臨各種規律性以外的、非典型的情況,這時就需要具體的“手把手寫作過程”作指導。這樣的指導內容在骨干教材里不具體,參考教材里更不具體,課堂講義與筆記中也很少有現成的。做作業時,學生只好先試著做,然后期待在小課上讓教師指導。這樣下去,學生對小課改題輔導的依賴性就越來越大,教師在改題課上付出的精力和心血也就與日俱增。隨著教學內容的日漸深入,學生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教師在改題課上做“手把手”指導的精力與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充分指導越來越多的問題。漸漸地,在改題課上,學生對所獲得的“指導”感到“吃不飽”了。一旦在課后作業上“吃不飽”,學生就會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就會出現“消化不了”的情況,接下來,勢必會影響學生們對后面新的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于是學生們就呈現“吃不下”的情況,或是“囫圇吞棗”繼而導致繼續的“消化不了”。結果,學生們的學習質量就出現下降。其三,由于“其二”的原因,學生的學習能力漸漸跟不上新教學內容的要求后,就想通過參考教材、熟悉音響、收集譜例等其他輔助資源來解決問題。可是學生們在學習能力不足的條件下,是很難有效利用這些有限的輔助資源的。
縱觀以上三個原因,其實最核心的是第二個。第二個原因所反映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不足,從而導致學習質量下降,最后構成惡性循環。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成為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的關鍵。
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增加學生的學習手段。在長期的摸索與教學實驗中,我漸漸總結出新的教學形式和與新形式相配合的新的輔導教材內容、與新輔導教材內容相結合的新手段。
首先,我針對學生做作業“不知所措”的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把做作業的“寫作過程”明確地展示給學生。這里的“寫作過程”,包含學生完成作業必須面臨的分析辨別過程、思路形成過程、具體寫作過程、自我驗證過程。我把這些過程按照正常的、實際應用的先后順序一一理順,寫成細致透徹的“手把手寫作指導”樣式的文字資料。然后將做習題形成的帶變化過程的系列譜例圖片與文字資料編配在一起,形成“配圖說明文”。再加以標定制作的習題方案模擬音響,將“說明文”與音響密切結合成為“示范題”。把這樣的“示范題”內容發給學生,在課后去自習。這樣的“示范題”對學生而言,就像詳細具體、步驟清晰的“做題說明書”,能一步一步地輔導學生完成相應的作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自然而然地養成了正確的思路習慣和寫作規范。學生在熟悉了“示范題”的全部內容后。再去一一對照著完成課堂上布置的作業,學生們完成作業的質量明顯上升。
接下來,為了與課堂教學構成合理的配合,我根據各個教學內容時段設計了不同的“示范題”,并在“示范題”中引入學生做過的習題原樣的不同方案版本為例,進行對照講評式模擬改題,同樣把所有的思路、寫作過程與師生方案對照情況寫成“說明書”,再配合系列譜例和各方案的模擬音響。然后把這些引入到教學中講授或發給學生們自習,于是又取得更顯著的效果:1.作業完成得更好;2.通過師生多方案對照的模擬講評,學生也更清楚在不同情況下,不同思路的差異性與有效性;3.擁有每一步驟的模擬音響加以聽辨,不完全是“紙上談兵”了;4.有條件時,再輔以實際音響錄音,學生們一經比較,對知識與運用的掌握就更加清楚、牢靠。結果,就像是增加了很多改題課、大課講評一樣,學生們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顯著的同步提高,整體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明顯改善。
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增強了,開始對筆者的大課教學內容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的大課沿用的教材,其中某些內容不大適合當前的學生們的素質情況。教材里面某些做法與我們現在的實際運用情況有些區別。因此,我必須用當今適用的東西來啟發、引導學生理解教材中的經典理論。面對學生的要求,我不得不增加了課堂上用的音響譜例及其分析內容。可新內容的增加,卻又不能減少對教材經典理論的講授與闡述,大課課堂時間完全不夠用。怎么辦?只好把一些不必要當面講授、解析的內容寫成“講授、解析過程說明書”,配上系列譜例、音響,然后發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后去自習。大課內容也用“面授加自習”的形式,這一系列工作成數倍的增加了我的備課工作量,到最后終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可見,利用學生的自修時間,采用適當的手段,把課堂上的不必要面對面交流的內容讓學生自習,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主動鉆研的學習習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又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師從繁重的照本宣科教學中解放出來,讓教師得以在課堂上講授更多新穎的內容,在教學中獲得更大的主動權;學生也能進行更好的教學配合,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牢靠的技能。
四、《管弦樂配器法1.0》電子教程軟件的誕生
教學形式與教學手段比過去豐富了,但這些形式與手段卻給學生增添了新的麻煩——成堆的譜例,整理不便;要聽音響,得從CD片中—個個去找,還得保存眾多CD光盤:“說明書”厚厚幾疊;解析內容資料太多……
在別人的建議下,我開始把創新的各項內容制作成計算機用課件形式。目的很簡單,基于個人計算機的普及。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后使用計算機,自主安排時間學習課件中的內容。這樣既方便于教材內容的使用與整理,也能合理利用學生個人設備資源。然而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我遇到若干問題:1.各類文件不方便放在同一個操作界面里,實際操作既不方便,也不直觀;2各類文件內容極易被篡改、打亂,甚至丟失;3.普通課件界面里,一個—個的找各類內容,使用時較麻煩;課件內容的文字顯示與文字容量比較有限,用起來一屏屏換,過于繁瑣;4.作為配器法課程的計算機用多媒體輔助教材,課件的形式不利于教材的銷售與傳播,容易被篡改、盜用、侵權,不利于教學。
基于上述情況,于是我決定研制一部軟件,把這些譜例、音響、“示范題”、大課教程講授內容、小課輔導內容、課后自習內容、“手把手過程說明書”等等東西,按照學習使用的正確的習慣與過程,全部編制在軟件里,以電子教程的形式,一勞永逸地解決課件的各種不方便問題。在院系有關領導、專家、教授的關注和支持下,在好友的加盟下,歷時1年,我們終于研制成功了這個電子教程軟件。該軟件被安裝在計算機硬盤上,經檢測,操作學習運用方便多了。2006年11月,我們的軟件取得了國家版權局的著作權專利。電子教程軟件與計算機課件或傳統紙質教材相比,操作界面更加直觀,各方面內容在同一個界面里互不干擾,邏輯清晰、各司其職,使用起來特別方便。
使用該軟件有如下優點:
第一,節約資源、攜帶方便。學生們面對數公斤重的傳統紙質學習內容,攜帶、使用、整理都非常麻煩;現在簡單了,一張光盤全部裝完。學習內容安裝在計算機里,隨時可用;輕巧的軟件光盤,其傳播、收藏或攜帶都很輕松。
第二,使用靈活,內容全面,有利于教學。1.面對計算機,學生可以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在計算機上作人機交流,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訊息。2.本軟件能夠與配器法課堂教學密切配合,在課堂教學的課前或課后,學生根據對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計算機上作預習、自習或練習。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或感興趣的內容不僅可以反復溫習,還有條件結合軟件的各項內容作不同角度思考與處理。當然,也可以使用該、軟件于課堂教學,教師以講授電子教程的內容為主,學生亦能夠使用計算機在課內課外同步學習和研修。由于課堂教材與課后輔助教材內容的一致性,學生可以在課堂上不作詳細的筆記,這有利于提高聽課質量。3.電子教程的內容翔實全面,包括有配器法理論內容、各類典型音響譜例示范解析、各類非典型音響譜例示范解析、習題示范題實例解析、習題示范題音響示范解析、不同方案習題對照解析講評等。這些內容涉及到本課程的絕大部分教學形式、教學手段與教學過程,有利于促進師生完成教學配合。以已出版的軟件內容為例,共計7萬文字、340多頁譜例、190多個片段音響,音響總時間超過5小時,這還只是“第一章、管弦樂隊的弦樂器組”的內容。這些內容如果以正常形式教學,在總共只有數周的課時安排里,很難細致高效地完成。使用軟件后,計算機就像一位配器法課程輔導教師,將詳細全面的知識按合理的理解邏輯,——引導并“手把手”指導學生,與課堂教學構成完美的配合,能細致高效地進行對配器知識的講解和寫作運用能力的傳授。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使用軟件進行輔助教學過程的例子:針對某一段特定課程的內容,第一步,學生可以先通過軟件了解理論內容,然后預習其中的“典型音響譜例示范解析”。第二步,學生帶著對預習內容的一定了解去上大課,聆聽教師的課堂教授內容。在課堂上,教師的重點講授和舉例解析,以及更有意義的思路引領,讓學生對這一課程內容的理解從一定了解狀態逐漸變得更為清晰、準確。第三步,學生根據對預習與“教師面授”的綜合理解,回到計算機跟前,開始自習“各類非典型音響譜例示范解析”與帶有“手把手”特點的習題“示范題”等內容。第四步,在仔細學習習題“示范題”之后,學生會嘗試著作出自己的習題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不停地參考軟件中關于習題的具備“手把手”特點的“實例講評”、“對照講評”、“音響聽析”等大量內容,最后在各類內容的引導下完成作業。第五步,學生將完成的作業拿到小課上,與教師進行個別交流或小組交流。第六步,根據在撲課中教師的意見,學生將作業作進一步的完善。教師則將小課中學生們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匯總研究。第七步,教師在下一堂大課中用一定的時間對上周小課里出現的問題進行匯總對照講評,以徹底讓學生理解并盡可能牢靠地掌握教學的內容。與此同時,學生將最終完成的作業與教師在課堂上作的對照講評內容相類比,與其他學生的作業方案相類比……整個過程有利于讓學生養成自主主動學習的習慣,更牢靠地學會、掌握這一段課程的內容,顯著提高學習質量。
第三,不懼損害,時代所趨,價格便宜。1.電子教程內容數據固化儲存在軟件光盤里,一般不會被損害或被篡改。如遇到計算機中的信息缺損,重新安裝軟件就行了。2.隨著個人計算機的普及,利用個人計算機進行學習或輔助學習,完成“面授+自習”的新形式,具備新時期教學形式、教學手段的改革創新思路,其方便及時的運用特點和輔助自習的靈活手段也能更容易地為當代學生所接受。3.電子教程的內容分為文字內容、圖像內容、音響內容三類。這些詳細、周到、全面、邏輯清楚的內容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整理,那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為無法想象的任務。擁有該軟件的輔助,學生可以集中有限的精力、財力和時間,投入到有更高效率的配器法課程學習中去。
第四,全國首創,填補空白。這里所講的“首創”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教學形式的創新。在作曲專業配器法課教學領域,配器法課程明確采取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主要教學形式,這是創新;為了適應新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的安排也以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為前提,這是內容與形式相結合的創新;為了讓學生能利用個人計算機進行課外自習和輔助學習,我們開發出相應的軟件與教程內容支持這一做法,這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思路的創新。第二層意義:在國內作曲專業配器法課程教學、教研、科研領域,本軟件產品的形式、成果及其內容的各類特點與優勢,目前在全國九大音樂院校及其他藝術院校中乃是首創,并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
如此有效的電子教程軟件,足以讓好學的學生更安心、更省心、更細心、更有效地學習配器法課程。使用本軟件進行輔助教學,能夠極大地減輕教師課堂教學的內容壓力與課時壓力,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將促使教師在大課上作更為直接準確的重點問題講解、深入解析講解,向學生傳授更豐富、更新穎有效的知識。最終,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能更輕松、更顯著地改善教學效率,這是本軟件的重要價值之一。本軟件適用對象:專業音樂院校的作曲專業學生而言,適合用該電子教程軟件作為配器法課程的首要輔助教材;非作曲專業的學生或作曲愛好者則可直接將該電子教程軟件作為主要教材;對于普通大學的音樂藝術院系、師范院校類音樂專業學生而言,該電子教程軟件完全適合做骨干教材和主要教材。
2007年3月中旬,《音樂藝術專業理論電子教程軟件(管弦樂配器法1.0)》“第一章,管弦樂隊的弦樂器組”軟件產品,終于由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它的問世,意味著在音樂藝術專業理論的教學領域,在計算機多媒體綜合手段的開發應用方面,我們已經走在時代的前列。
該軟件出版之后,已陸續行銷全國,并漸漸傳播到全國各大音樂院校。先后有吳祖強、杜鳴心、王震亞、劉文晉、羅忠镕、黃虎威、楊立青、黃萬品、敖昌群、易柯、李西林、賈達群、唐建平、姚恒璐、陳永華、宋瑾、龔耀年、鄒承瑞、宋名筑、鄒向平、楊曉忠等專家教授分別對本軟件的形式、成果及其內容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與極大的關注,有的還作出了積極的評價與鼓勵:如“國內應嘗試推廣”、“非常值得借鑒的新做法”、“應早日擴展到其他課程和專業”、“極有價值的新方向”……等等,并希望能再接再厲,爭取早日完成電子教程其余部分的編寫與出版。
我相信,在作曲專業配器法課教學形式與手段方面,我們所做的創新與探索,必定會在今后的教學服務中得到更全面、更廣泛的應用,讓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得到更顯著的提高,為作曲專業技術理論的教學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陳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