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亨德米特的中提琴協奏曲《天鵝之舞》(又名天鵝轉子)的創作背景及演奏特征作簡單的分析,以便對其創作風格和創作思維有進一步的了解,也有助于對認識他的其他作品和相互交流學習有所借鑒。
關鍵詞:中提琴; 亨德米特 ;發音; 協奏曲;民歌主題
中圖分類號:J 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072(2007)02-0078-02
當代卓越的德國作曲家保羅.亨德米特是為中提琴寫過最多作品的作曲家之一。中提琴協奏曲《天鵝之舞》(又名天鵝轉子)是其中最優秀的作品,是全世界中提琴獨奏曲目中成為保留曲目的作品,也是我們中提琴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演奏曲目之一。
從亨德米特的創作時期和創作手法特征來看,這部作品可以算做近代協奏曲的樣式,全曲充滿了中世紀教會調式的古樸樂韻,別具特色。這首協奏曲共分3個樂章。第1樂章音樂明快,有力,自由的奏鳴曲式。第2樂章抒情性質的寧靜的慢板三部曲式。第3樂章以民歌為主題的變奏曲。整首作品,中提琴獨奏的部分被稱為是這個漫游音樂家形象的化身。正如作品本身的含義一樣:“無拘無束的漫游音樂家四處播撒著他的音樂旋律,使瀟灑歡愉的音符融入每一寸空間”。在這首作品中,作者還以15世紀和16世紀古老的德意志民歌為基礎,分別在三個樂章里采用了《在高山的深谷之間》、《木段樹,開花吧,開花吧》、《蹲在籬笆上的布谷鳥》作為主旋律,最后的樂章還出現了舞蹈歌曲《您不轉著烤天鵝嗎》。尤其值得我們對作品進一步了解的是該協奏曲的副標題,作者本人就對該曲作了注解,稱它是以中世紀的背景為基礎:“在愉快的環境中出現了漫游的音樂家,一同歌唱、一同跳舞、即使在遙遠的國度也能聽得見、看的見。”
下面以這部作品第1樂章為例,談談對該部作品的認識和教學體會。
第1樂章 :有序奏的自由奏鳴曲式。引子部分由中提琴獨奏奏出,它正是藝術家自己形象的化身,亨德米特在這部作品的總譜扉頁上的一段自述是這樣寫的,“一位流浪樂師來到一個歡樂的民間集會,為大家演奏來自遠方的音樂”。作者憑借他的才華及想象力將那些古老的曲調加以發展、引申,并加上前奏及幻想部分,使作品更具有即興的豐富內涵。
當我們演奏第1樂章第1個和弦時,仿佛音樂把我們從喧鬧的集會中帶入到一個極具想象力和豐富幻想的世界中。我們可以想象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充滿各種奇觀景象,此時,1個手提藝人在激情地傾訴著將要發生的故事。奇異雙音的出現和無調式音樂擴展調性的一系列創作手法的運用,在此具體體現了亨式音樂的手法和風格,音樂以直觀的敘述、即興發揮的方式使整個引子部分豐富多彩、耐人尋味。在演奏這段音樂時,我們的想象力、內心聽覺、節奏律動感都要以敏銳和符合現代思維的方式去適應和完成好,還有對發音的共鳴感、和弦的飽滿、雙音旋律的連貫性以及樂句的不規則性等,都要充分遵循和表現出作者那種即興隨意發揮的思維方式,去聯想和演奏。整個序奏部分旋律,作者大量采用雙音、和弦支撐旋律進行,使整段音樂色彩豐富、音響飽滿,充分體現出中提琴飽滿的音色。所以在演奏時特別要把雙音完成好,左手力度張弛有度,雙音手型的穩定、手指獨立性的相互配合均要做到既不破壞旋律進行又要隨時把握和弦、雙音的音準穩定,再加之右手準確換弦平面的適當變化和巧妙配合,以此力求完成好這段音樂。另外,聽覺上也要充分運用十二音體系和傳統調式的調式感相結合的方式去培養這種音準概念。除此之外,中提琴正確發音更是要去充分做好,左、右手技術的運用最終以聲音來傳達給聽眾優美的音調和它的多變性色彩,這需要我們在演奏時隨時調色。聲音音質的充分表現對序奏部分的一個手提藝人的即興表演音樂形象的體現具有重要意義。
接下來由圓號與長笛奏出15世紀的民歌主題,這個主題采用15世紀的民歌《在山谷與深谷之間》,這一旋律賦格化時,中提琴緩緩地融入其中,這段音樂旋律流暢感人,正如民歌歌詞中唱到的“在山谷與深谷之間,有一條隨意延伸過去的道路,可是沒有情人的人不能走”。演奏這段音樂時,右手運弓要十分講究連貫、通暢,右臂的整體協調運用尤為重視,充分表達出此起彼伏的音樂流動感。另外,在音樂的強、弱對比上力求以抑揚頓挫的音樂語言去實現富于變化構思的音樂。具體在弓段的合理運用、接觸點的準確性、重力、弓速的有機結合上,巧妙地配合好,還有節奏的最小時值也不可忽視,也就是每個音都要去考慮如何演奏出理想的效果,盡善盡美地去表達出作者的樂思和我們對作品的理解。接下來,音樂進入到“強有力的中板”,主部,這時音樂把我們帶入到一個歡快的場景中,強而有力的音調源自引子中的民歌,加以器樂化的發展,演奏這一主題時,仿佛我們也置身于一個歡歌笑語的舞蹈集會中。我認為要表現這段音樂,節奏感要十分準確,以表現出堅定有力而活潑的情緒音樂。演奏時,雙手力量的集中和提前準備意識要肯定,弓段的運用可考慮在弓根及下半弓處,因為中提琴的發音本身較為遲緩,有了對這些因素的提前準備意識,才會發出理想的聲音。另外,左手彈性的巧妙配合也極為重要。還有在音階式的旋律演奏中,十二音的聽覺也要敏銳,左手框架的穩定方面也要做到既穩定又要使音樂旋律化。另外值得重視的問題還有揉音的快速處理,以服從強有力的音樂要求,特別在雙音、和弦及節奏重音上更要用心去表現出作者所想表現的情緒。
第二主題音樂轉入另一首民歌旋律,音樂抒情、徐緩,較具歌唱性,由單簧管奏出。然后,音樂以生動的節奏向前推進,逐漸掀起高潮。演奏這段音樂時,著重表現出旋律的連貫性和中提琴高音的明亮。發展部也就是高潮部分音樂再次響起了引子的民歌主題,此時音樂形象樸素簡潔,節奏也較為單一。演奏中可以多考慮對弓段、軌道的合理運用以便在力度和旋律的變化上作充分的調整,對雙音、和弦的連接同樣也要重視。提前意識到左手的雙音手型,可使音樂在行進過程中平穩而不間斷,從而格外流暢和抒情。
再現部由雙簧管與單簧管奏出民歌主題,管樂在低音奏出第一主題,高音呈現第二主題,呈示部兩個主題交織復調聯系,形成熱烈的音樂場面。演奏上力求把握好音樂的情緒為主,而中提琴的特有的充滿感染力的聲音在此要充分的體會,如渾厚的女中音那富于磁性的嗓音,那沁人心扉的抒情效果需要我們在演奏中不斷地去感悟和追求。最后,在高亢、激情的情緒中以快馬加鞭的步伐結束這個樂章。我們演奏時也必須以飽滿的熱情溶入到音樂中,以最大的音調把音樂推向最后的高潮。此時,技術上力求配合音樂,如大臂重力與弓速的有機結合與利用,以及弓根出弓的干脆、果斷、有力度等要素都要達到最佳狀態,以表現出熱烈的情緒效果。
總之,技術只是手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用最好的聲音表現出音樂的情緒和內容,這也是我們中提琴演奏者一生的追求。通過對亨德米特第一樂章的演奏分析,我們對亨式音樂的創作風格有了更理性的認識,也使我們從中感受到了一個“漫游音樂家”的形象,同時也帶給了我們更多美麗而充滿幻想的音樂和極具想象力的構思空間。
參考文獻:
〔1〕(蘇)C.波尼亞托夫斯基.中提琴藝術史〔M〕. 吳育紳譯.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高為杰.世紀音樂名著導讀(協奏曲卷).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Viola Concerto ——Hindemith’s the Dance of swans
Lei Nan
Abstract:The author sketches out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performing traits of the viola concerto —Hindemith’s the dance of swans , for the purpose of deepening the performers’ understanding of Hindemith’s creative style and thoughts as well as his other works.
Key words:Viola; Hindemith ; pronunciation ; concerto ; movement ; theme of folk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