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晚清作家從“士”向“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化

2007-01-01 00:00:00付建舟
江漢論壇 2007年6期

摘要:晚清作家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接受知識上,他們開始從舊學向新學轉變;在社會功能上,他們重新調整了如何處理“道”、“勢”、“利”之間的關系;在謀生方式上,他們由追求仕途到自謀職業。這些變化表現了晚清作家從“士”向“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化。

關鍵詞:晚清;士;知識分子;現代轉化

中圖分類號:I20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6-0126-04

“士”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人的通稱,是“讀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在唐、宋、明、清時期,特指獲有進士、舉人、貢生、生員等功名的人”①。知識分子是既有專業知識,又運用自己的知識為公眾謀福利的人,是人類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維護者,是社會弊端的批判者。知識分子作為個體批評者,其活動舞臺是公眾,知識分子的身份最終得以在公眾中被確認。晚清作家處于從士人向現代知識分子的轉型過程之中,他們身上既有傳統“士”人的許多特征,又有現代知識分子的許多新因素,二者融合于一體。因此,我們稱他們為“士-知識分子”,而不是“士—知識分子”,更不是“士——知識分子”。“士——知識分子”不能表示一個概念,只是表示兩個名詞及其相互關系。“士—知識分子”可以表示一個概念,但它難以表達“士”與“知識分子”二者結合的密切程度。只有 “士-知識分子”既可以表示一個概念,更能表達“士”與“知識分子”的有機結合,尤其能表達出處于社會轉型之際晚清作家(文人)的本質特征。

一、從舊學向新學轉變

中國士人從舊學向新學轉變自明末清初就開始了,那時主要是在西方耶穌會傳教士幫助下進行,傳教士的活動自始至終都存在強烈扭曲的傾向,因為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重塑中國士人,以符合他們的要求,“傳教士是以自己為模式來培養能取代士大夫的新知識分子,他們要求中國的新知識分子有著完全不同的知識結構,能夠充分了解西方,感覺到西方比中國優越。因此,他們必須把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灌輸給新知識分子,幫助他們起來反對封建士大夫”②。然而,傳教士的培養方式收效甚微,不過他們的活動加速了中國士人的現代轉化進程。傳教士的文化活動表現的是外力作用的轉化形式,而中國士人自覺吸收新學所表現出來的是內力轉化形式,其效果更直接影響更深遠,從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王韜到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發自內心地求新求變。

梁啟超的知識結構與傳統的士人不同,它既包含舊學,又包含新學;既具有中學,又具有西學。他在接受知識時,存在一個從舊學向新學的轉變過程。與千百萬的學童一樣,梁啟超從小讀四書五經、中國略史,中過舉;專修招帖、訓詁、詞章之學。到了拜康有為為師,求學于“萬木草堂”時,他才開始逐漸接受西學。在《三十自述》中,他說:“先生乃教以陸王心學,而并及史學、西學之梗概,自是決然舍去舊學。”③對梁啟超來說,“舍去舊學”十分關鍵,它標志著梁啟超的知識結構重新調整。訓詁、詞章之類的學問無益于當時社會,而梁啟超當時有匡業之志,要實現自己救國救民的抱負,就必須吸收新學。他最早接受新學是在“萬木草堂”時期,康有為傳授的是融合中學與西學的知識混合體。其實,此時康有為的西學知識可憐得很,除略知一點聲光電化、社會科學知識外,別的所涉甚少。不過,他悟性很高,雖然不能讀西方原著,但對西方的政治法律知識能夠粗通,并從中受到啟迪,把西學與中學進行融合,改造傳統文化,建構自己亦中亦西的現實政治體系,這才是對梁啟超產生強烈震撼的珍寶。梁啟超評價康有為說:“先生者,天稟之哲學者也。不通西文,不解西說,不讀西書,而惟以其聰明思想之所及,出乎天天,出乎人人,無所憑借,無所襲取,以自成一家之哲學,而往往與泰西諸哲相暗合,得不謂理想界之人杰哉。”④弟子對業師的評價不免有些夸張,但他的確窺探出自己業師的聰敏過人之處。康有為吸收西學的思想傾向和思維方式對梁氏有很大影響,梁氏西學知識結構的營造從此起步,到戊戌變法失敗,流亡海外,才逐漸成型。

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流亡海外,在日本閱讀了許多歐美著作,思想發生更大變化。他反對專制,崇尚思想自由,認為思想自由是文明發達的根源。他接受了資產階級的自由觀,并把它作為自己著作的宗旨,特意著《自由書》。《時務報》時期,梁啟超發揮了今文經學的精神,從事有益于社會的實際活動。戊戌變法時期,他的活動更加頻繁,影響力更大。到海外流亡時期,他借助于報刊,大量發表自己的見解,抨擊清政府專制和腐敗,提倡新民救國。他創辦的《清議報》為國民之耳目,作維新之喉舌;維持支那之清議,激發國民之正氣,增長支那人之學識。他以全部精力對民眾進行思想啟蒙,專以宣傳為業,創辦報刊,暢其旨義。創辦《新民叢報》,目的是“取《大學》新民之義,以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中國所以不振,由于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故本報專對此病而藥治之,務采合中西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原本”⑤。中國不振,是因為民弱,不僅身材體魄羸弱,而且精神文化更加貧乏。梁啟超的這種思想給當時的知識分子很大的影響,他們一方面接受這種思想,另一方面,結合中國國民的精神文化素質進行思考。五四時期,知識分子高舉“科學和民主”的大旗,提倡“人的文學”,不能說沒有受到梁啟超“新民救國”思想的影響。梁啟超新民救國的法寶是“文學”,尤其是“小說”,他受到西方傳教士文化教育救國的啟發,更受到日本“政治小說”的直接影響。他提倡用文學藝術進行社會教育,先后發起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和戲劇改良,而以小說界革命為最。“小說”被提到一個至高無上的高度,并賦予它經邦濟世的強大功能。在梁啟超的號召下,小說期刊如火如荼,燃遍全國。

李伯元、吳趼人、劉鐵云等人由于所受教育的經歷不同,不便于直接考察,但可以從他們的文化活動間接考察。李伯元《游戲報》時期的文化活動具有濃厚的舊學氣息。《世界繁華報》“首列評林、諷林二門,或詩或詞,義取諷刺。次本館論說、藝文志。次翻譯新聞、最新電報、滑稽列傳、時事嬉談、野史、地理志、梨園日記、鼓吹錄、海上看花記、北里志、侍兒小名錄、食貨志、群芳譜等名目。附以《庚子國變彈詞》……殿以文苑、雜詛、來函雜登”,真是“五花八門諸體悉備”⑥。編輯《繡像小說》時期,他才逐漸以新學為主,并呈現出巨大進步。晚清仍然存在著以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為主的知識群體。他們的思想觀念、寫作和閱讀趣味幾乎都屬于舊文化。這從《小說林》上的《謹告新年大增刊》的廣告中就可以略見一斑。廣告說戊申年正月出版第九期,“增刊頁數至四十頁之多,海內同志諸君,如有新著譯短篇小說(最長以五千字為限)或游戲文章、滑稽圖書,足供新年諸君酒后茶余、鼓吹興味者,請照寄社中。”大增刊分為三大部分,即短篇小說、雜錄和文苑。短篇小說有三篇,雜錄有三則。不僅《小說林》的新年大增刊是這樣,清末民初幾乎所有的雜志都毫不例外地刊登許多舊體詩、詩余、筆記、雜錄以及字謎酒令等。如《新新小說》第一號刊登“社啟”,曰:“凡有詩詞、雜記、奇聞、笑談、歌謠、俚諺、游戲文字以及燈謎、酒令、楹聯、詩作等,不拘新舊體裁,本社均擬廣為匯集,按期選錄,四方風雅,望勿吝珠玉為幸。”即使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的1923年,也仍然存在這種情況。當時“許多人渴望‘舊文化小說’(這是上海報上說出來的名詞)的出現”,“舊文化小說”大顯神通。魯迅認為這類小說不僅于社會無補,反而有害,“氣類相同的鼓詞和唱本國內非常多,品格也相像”,再不能“火上加油”⑦。這些內容充分表明近代文化人中存在大量的舊式作者和舊式讀者。他們只是作為蕓蕓眾生而存在,作為舊式讀書人而存在;舊式作者的文化產品是供舊式讀書人文化消遣之用,他們的文化活動是自娛自樂的業余消閑。他們無法與李伯元們相比,因為李伯元們用自己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推動社會的發展。

李伯元們對待中西文化的態度與守舊士人王壬秋們完全不同,雖然他們身上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氣息,這在“小說界革命”中似乎比較保守,但在政治思想上,他們具有一定的進步性,提倡平等、自由等現代思想。在文化觀念上,他們又呈現出退守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鮮明傾向。但是,作為過渡時期新舊思想融于一身的士-知識分子,與保守的士大夫有本質的不同,這點只要與封建保守派甚至頑固派進行比較就會很清楚。王壬秋可謂守舊士人的代表,他在面對西方文化時挾古自重,并且妄自尊大。在《陳夷務疏》中,他指出:“言御夷者皆欲識其文字,通其言語,得其情偽,知其山川扼塞,君臣治亂之跡,及其國內虛實之由。其最善者,取其軍食以濟我師,得其器械以為我利。今設同文意亦在此,而臣獨以為無益……夫中外之防,自古所嚴,一道同風,然后能治。假令法布堯舜之政,讀周孔之書,分置師儒,佐我仁政,則諸君將束手坐觀,望風贊嘆,以為真圣人之國乎!……若使中土齏六藝之文,陳先圣之書,入其國都,宣我木鐸,彼之忠臣智士,必宜守桀犬吠堯之義,明國無異政之禮,守死勿聽,以為其主耳。……火輪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之器也。船以輕捷為能,械以巧便為利。今夷船煤火未發,則莫能行使;炮須人運,而重不可舉……”守舊士人挾中國傳統文化以自重,而詆毀列強堅船利炮的狂妄自大的形象躍然眼前。李伯元們的思想主體是進步的,遠離封建文化的,只是保留了一些舊文化形式;而王壬秋們則思想內涵基本上是封建舊文化。

二、“道”、“勢”、“利”之間關系的變化

如果說中國古代的“士”形成的是官僚階層或鄉紳階層的話,那么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士-知識分子則逐漸形成現代知識階層。中國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優秀士人,首先是在京城做官,其次是做封疆大吏,再其次是當地方官,最后是做鄉紳。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演進,傳統“士”人逐漸向現代知識分子嬗變。他們由衙門官員向現代文化人轉變,由追求仕途向傳播文化轉變,由靠封建俸祿養家向經營報刊為生轉變。報人是現代知識階層中人數最多活力最大的文化群體,在中國社會的近代轉型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識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將成為一個社會階層而活躍于歷史舞臺。報人是現代思想的直接推進者,他們追求自由,并在社會上傳播自由思想。

中國古代的“士”擔任著重要的道義責任。“道”是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內核,弘“道”成為他們的基本職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在理論上,知識分子的主要構成條件已不在其屬于一特殊的社會階級,如‘封建’秩序下的‘士’,而在其所代表的具有普遍性的‘道’。”⑧晚清的士-知識分子是現代啟蒙主義者,開啟民智是他們的首要任務。梁啟超具有強烈的啟蒙意識和啟蒙精神,提倡新民救國。他深刻認識到中國人的麻木、愚昧、不覺悟,尤其是奴性很重。中國人具有濃厚的奴性而不自覺,更不用說擺脫奴性。于是,“覺天下”便成為士-知識分子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梁啟超認為:“學者以覺天下為己任,則文未能舍棄也。傳世之文,則務淵懿而古茂,或務沉博艷麗,或務瑰奇奧詭,無之不可。覺世之文,則辭達而已矣。當以條理細備,詞筆銳達為上,不必求工也。”創辦《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雜志等一系列報刊是梁啟超“覺天下”的重要舉措。覺世的思想是當時許多士-知識分子的共同理想和基本任務。不同的士-知識分子“覺世”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單刀直入,有的迂回曲進,有的旁敲側擊。洪楝園直接為國民敲響警鐘,他在《警黃鐘自序》中說:“古人覺世,必取物之善鳴者,假之使鳴。如遒人之木鐸,即此意也。《風》、《騷》而后,最善鳴者莫如詩;宋、元以來,則以詞曲鳴:皆文人之善鳴者也。”⑨他用文學來開啟民眾的智慧。李伯元更以游戲之筆寫諷世之文。他說:“慨夫當今之世,國日貧矣,民日疲矣,世風日下,而商務日亟矣。有心世道者,方且汲汲顧景之不暇,尚何有煩舞酣歌,樂為故事而不自覺乎?……故不得不假游戲之說,以隱寓勸懲,亦覺世之一道也。”⑩吳趼人一直抱救國之志,他曾經說:“竊謂文章一道,大之可以驚天地,泣鬼神,壽世而不朽;次焉者,亦可以動魂魄,震耳目,以為救世之助。壽世之文,如昔時賢達撰者無論矣;即救世之文,如時彥發皇議論,警醒一切者,以之災梨禍棗,或猶可見諒于君子。”作為轉型時期的士-知識分子,他們既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向國民傳播中國文化精神;又是西方文化的借鑒者,向國民尤其是知識階層輸入西方現代文化,尋找救國救民之策。

晚清士-知識分子運用自己的文化知識參與國家政治事務,介入民間社會事務。報人是參與能力、介入能力最強的知識群體。日本松本君平氏在頌報館之功德時說:“彼如豫言者,謳國民之運命;彼如裁判官,斷國民之疑獄;彼如大立法家,制定律令;彼如大哲學家,教育國民;彼如大圣賢,彈劾國民之罪惡;彼如救世主,察國民之無告苦痛而與以救濟之途。”松本先生從一些不同的側面論述了報人作為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明儒呂坤云:“天地間惟理與勢為最尊。雖然,理又尊之尊也。廟堂之上言理,則天下不得以勢相奪。即奪焉,而理則常伸于天下萬世。故勢者,帝王之權也;理者,圣人之權也。帝王無圣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然則理也者,又勢之所恃以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權,無僭竊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辭,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11}在“勢”與“道”(即呂坤所謂的“理”)之間一般存在著緊張的關系,帝王以“勢”壓人,知識分子則以“道”抗“勢”。有時帝王借“道”以張“勢”,有時知識分子借“勢”以弘“道”,但二者和諧或者“合謀”的時候很少。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征主要集中于“道”,源于古代禮樂傳統的“道”基本上是一個安排人間秩序的文化傳統。晚清士-知識分子雖然也強調“道”,但“道”的具體內涵不完全相同,既有中國古代的禮樂傳統,更有西方現代的民主政治傳統,如吳趼人提倡“道德救世”,他深感社會道德淪喪,企圖恢復傳統舊道德以救世;梁啟超提倡“新民救國”,他從改造國民的劣根性入手,新一國之民而救世。“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矣。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恒心”即“思想上的信念”。只有古代中國士人能夠做到不擁有許多物質利益而堅守一定的思想信念,“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但是,晚清士-知識分子開始突破君子“謀道不謀食”的觀念,他們既“謀道”,又“謀食”,而且盡量把“謀道”與“謀食”結合起來,如從事于現代報刊行業。

三、從追求仕途到自謀職業

仕途經濟歷代就被視為中國讀書人的正路,其他一切都是旁門邪道,直到清朝末期也是如此。當時,社會上人人都蔑視報人,封疆大吏左宗棠公然說:“江浙無賴文人,以報館主筆為之末路”,“其輕視報界為何如!惟當時并不以左氏之詆斥為非者。蓋社會普通心理,認報館為朝報之變相,發行報紙為賣朝報之一類,故一報社之主筆訪員,均為不名譽之職業。不僅官場人仇視之,即社會上亦以搬弄是非輕薄之”,因為“當時社會所謂優秀分子,大都醉心于科舉,無人肯從事于新聞事業,惟落拓文人疏狂學子,或借此以抒發其抑郁無聊之意思。各埠訪員人格,猶鮮高貴,則亦事實之不可為諱者。迨梁啟超等以學者出而辦報,聲光炳然,社會對于記者之眼光乃稍稍變矣”{12},然而那些報人不顧社會的偏見,毅然選擇創辦報刊,并以之作為自己的職業,一方面,取得經濟報酬以養家糊口;另一方面,傳播新的文化知識,開通社會風氣。李伯元、吳趼人、梁啟超、黃人、徐念慈等著名報人是離開封建科名、自謀生路的代表。不過,梁啟超與其他幾人很不相同,他是維新派的主要成員,其經濟來源,一是得到組織的接濟;一是編輯報刊的編輯費與稿費。

我們以梁啟超為政治黨派的士-知識分子的代表,以吳趼人為一般社會的士-知識分子的代表,來考察一下他們各自的職業與經濟收入,這對理解中國士人的現代轉化是很有意義的。

梁啟超在《創辦時務報原委記》中說:“查《時務報》初起,系用上海強學會余款。”“當時尚余銀七百余兩,又將原租房屋已交去一年之租銀追回半年,得三百五十元,又將會中所置器物書籍等項變賣,得二百余元,共得一千二百金,實為《時務報》嚆矢。”黃公度“捐金一千元為開辦費”,“每期報中論說四千余言,歸其撰述。東西各報二萬余言,歸其潤色,一切奏牘告白等項,歸其編排。全本報章,歸其復校。十日一冊,每冊三萬字。經啟超自撰及刪改者幾萬字,其余亦字字經目經心”。《清議報》創辦的基金,大部分是旅日華商馮鏡如等人募集,馮自由說:“已亥春發刊《清議報》于橫濱,經費由旅日華商馮鏡馮紫珊、林北泉等募集。”小部分是梁啟超妻兄李端棻的贈金,王照說:“迨逃至日本,任公帶有李端棻所贈赤金二百兩,立即于橫濱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的創辦資金是重新籌集的,因為《清議報》館被焚,幾乎沒有什么可用之物。從保皇會的譯書局借來五千元作為開辦費。流亡初期,“梁啟超是維新派的主將,流亡初期有相當的積極的活動,華僑的捐助甚為豐富,會中主要成員的生活沒有困難,梁啟氏先后所主持的《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幾種雜志的銷路都很好,梁的生活應是過得去的”。可是1907年《新民叢報》停刊以后,梁啟超的經濟來源也成問題,而且,家庭人口也越來越多,到1908年,全家已經七口人,家計維持很困難,不得不依靠康有為每月三百元的援助。康有為給梁啟超的信中說得很明白:“今汝既云三千余,吾即月給汝三百元,共三千六百元,汝澳中家計四百元可足,合共給汝四千元,連仲策及他事約計五千,為汝一身計,如從此可安心,不必為生計矣。”信里“澳中家計四百元”是給梁啟超避居澳門的父母的生活費,仲策是梁啟超的弟弟。可是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保皇會經營的實業虧損很大,康有為難以長久支持梁啟超,梁氏的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借不到債,銀行的貸款到期不能償還。直到民國元年以后,梁啟超擔任政府高層官員,才徹底改變了困窘的局面。

吳趼人幾乎一生就以辦報刊和創作為生,他曾經憤怒地說:“落拓極而牢騷教,抑郁發而叱咤生,窮愁著書,寧自我始。”他17歲喪父,家境十分困窘;次年(1883年,光緒九年)為生活所迫,赴上海謀生計。不久,到上海江南制造局當抄寫員,每月報酬8元。他32歲(1897)辦小報,開始報刊生涯,先協辦《字林滬報》,后繼辦《采風報》、《奇新報》、《寓言報》等。1902年以后陸續編《漢口日報》、《楚報》和《月月小說》雜志,并逐漸由報人成為職業小說家。從《新小說》第八期起,他開始發表自己的歷史小說《痛史》、社會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寫情小說《電術奇談》(一名《催眠術》)、雜錄《新笑史》,后來又增加社會小說《九命奇冤》和雜錄《新笑林廣記》,獲得豐厚的稿費。1905年1月,他開始在《繡像小說》第41期上發表迷信小說《瞎騙奇聞》。從此年起,他出版了札記小說《胡寶玉》和寫情小說《恨海》,發表歷史小說《云南野乘》、《兩晉演義》與社會小說《上海游驂錄》和傳奇《曾芳四傳奇》以及一些短篇小說如《預備立憲》和雜錄《俏皮話》等。吳趼人在短短的45個春秋中,后半生在不斷地勞苦奔波,當抄寫員、報人和作家,主要是以自己辦報刊的收入和創作的稿酬為生。

從梁啟超與吳趼人的經濟收入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啟超是文學的“兼職者”,吳趼人是文學的“專職者”。前者以政治活動為主,他重視文學,提倡文學革新運動,目的是借文學運動為政治革命服務;后者以文學活動為主,他重視文學,辦報刊搞創作,目的是借文學改良社會風氣。雖然二者的側重點不盡相同,但他們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

我們雖然沒有把晚清的士-知識分子與中國古代的士人、現代的知識分子進行對比,但從上述分析來看,晚清的士-知識分子與后二者具有明顯區別。時勢造就了晚清作家。由于民族危機,出于保種保國的需要,他們從舊學轉向新學;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社會責任迫使他們重新調整如何處理“道”、“勢”、“利”之間的關系;“學而優則仕”傳統的喪失,使他們在謀生方式上由追求仕途轉向自謀職業。這些變化表明晚清作家開始了從“士”向“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化。

注釋:

① 張玉法:《晚清的歷史動向及其與小說發展的關系》,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版,第11頁。

② 陳伯海、袁進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頁。

③ 梁啟超:《三十自述》,《飲水室合集》文集之十一,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6-17頁。

④ 梁啟超:《康南海先生傳》,《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1頁。

⑤《本報告白》,《新民叢報》創刊號。

⑥《上海〈世界繁華報〉告白》,原載《大公報》第2期,轉引自《李伯元全集》第5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頁。

⑦ 魯迅:《關于〈小說世界〉》,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91-292頁。

⑧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頁。

⑨ 洪楝園:《警黃鐘自序》,徐中玉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文學理論集二》,上海書店1995年版,第576頁。

⑩ 李伯元:《論〈游戲報〉》,《李伯元全集》第5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頁。

{11}[明]呂坤《呻吟語》卷之四《談道》,轉引自王炳照《科舉制度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頁。

{12}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101-102頁。

(責任編輯 劉保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5555国产在线观看|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88av在线看|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主播|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福利社| 伊人成色综合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亚洲欧美h| 中文字幕2区| 欧美成人第一页| 天天色综合4|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亚洲精品在线91|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日韩色图区| 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一二视频|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亚洲九九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95在线 | 亚洲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a级毛片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日本精品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网站免费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夜色91|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538国产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欧美一级在线|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白浆在线|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