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進入管制和信譽是普遍的經濟現象。本文認為,市場進入管制具有信號發送作用,經濟主體通過市場進入管制這一信息渠道,可以了解交易對方的實力、能力、資質、質量等方面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市場進入管制構成信譽制度賴以建立的合法性基礎,將一次性博弈轉變為重復博弈,并依托政府組織網絡,推動市場信譽機制的形成。因此,市場進入管制在企業建立信譽的過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是企業建立信譽過程的不完全替代。
關鍵詞:市場進入管制 信號發送 重復博弈 信譽
中圖分類號:F0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7)06-0035-03
市場進入管制是政府管制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政府限制或者不容許某些企業、人員進入特定的市場領域,或者規定企業、人員進入市場前必須達到特定的條件或要求。市場經濟主體可以通過政府的進入管制,為交易的可靠性建立起有價值的信譽。進入管制實質上在信譽機制中部分替代了市場經濟主體建立信譽的過程,由此緩解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信息不充分、不對稱問題。
一、進入管制可以簡化市場經濟主體向市場發送有關自身情況信號的過程
在現實市場中,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充分、不對稱是一種普遍現象。
首先,人們生產信息和散布信息的動機可能被扭曲。一些信息(特別是那些需要通過深入細致地研究才能得到的信息)本身的生產成本很高,而產生以后卻很容易得到。由于這些信息容易通過口、電視等途徑傳播,或者以低成本印刷、復印,所以,盡管許多人從未向信息的最初生產者支付使用費用,卻能夠從這些信息中受益。這樣一來,那些最有條件生產信息的人因害怕自己得不到信息帶來的好處,可能會放棄生產這些信息。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依不同的信息種類和用途有很大不同。一個企業一般會有激勵去生產和散布有關它的產品優于其競爭者的信息,卻不大會散布它受版權法、專利法保護的生產技術信息。進一步說,市場本身生產信息的激勵不足,要求政府支持生產和散布信息,但有時這個問題也會導致管制的需求。例如,管制者要求藥品制造商不僅要在標簽上印出他們產品的商標,還要印出它們的學名,這樣買者就可以看到許多實際上生產同種產品的競爭者。這種對標簽的要求,可以使購買者迅速注意其他賣者的存在,降低購買者的搜索成本。
其次,交易的一方可能通過傳遞錯誤信息或者故意隱瞞關鍵事實來蓄意誤導另一方。當然,這些錯誤的陳述可能是廢止合約或者要求賠償的基礎。但打官司的費用通常很高,造成威懾力不強,信譽受損也不一定會成為一種有效的威懾。信譽在銷售中的重要性取決于特定的產品、特定的賣者和其他許多條件。政府介入來防止錯誤或誤導信息,植根于法庭措施和競爭壓力不足以提供消費者希望獲得的真實信息這一假設。于是,就有了證券監管部門管制證券發行等管制行為。
第三,即使在確定潛在的競爭性賣者之后,買者也可能無法評價他們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的特性。外行很難評價醫生或者律師是否稱職。外行在未受協助的情況下也不可能評價一種藥物的潛在療效或危險,買舊車的人在購買行為發生時也不大可能知道所買的舊車是否壞車。買方很難(或者說不可能)依靠供應方(無論是醫生、律師還是藥品生產商)的幫助來評價他們購買的產品或者服務,這時就需要政府干預,規定賣者必須提供的信息種類、幫助買者評價賣者所提供的信息。
第四,從供應方來看,市場的競爭性可能不足以迫使賣者提供消費者愿意為之支付費用的所有信息。直到政府制定法規要求披露相關信息以前,絕大多數購買者得不到有關電燈泡使用壽命、香煙中尼古丁含量、紡織品使用注意事項等方面的準確信息。在1930年,美國汽車制造商曾經對它們產品的相對安全性大做廣告,可是后來,由于這些制造商感到這些廣告引起了消費者對安全問題的關注,進而損害了整個行業發展,而不是使企業受益,結果這些廣告逐漸消失了。
Stigler、Akerlof、Spence等開創的信息經濟學使我們能從一個新的角度認識進入管制。信息經濟學的信號發送理論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擁有信息的一方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發出信號以表明自己的能力。Klein和Leffler在此基礎上提出沉淀投資(無法收回的投資,nonsalvageable
cost)是高質量產品的廠家可以采取的一種有效信號。沉淀投資意味著,如果產品賣不出去,這些投資發生后也無法收回;如果別的廠家模仿這種產品,一旦被消費者識破、不能銷售的時候,這種成本就無法收回。這相當于發出了一個信號,表明自己的產品是高質量的,因為這些信號的成本很高,別的廠家不易模仿。由于有了這些常與產品本身關系不大的沉淀投資,企業或者個人可以預期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高于其邊際成本,這可以解釋為對“信譽”投資的回報。進入管制對企業或者個人提出資本金、資質等方面的要求,如果企業或者個人最終能夠通過進入管制的要求,就等于向市場發出了一個信號,說明自己的產品或者服務已經具備一定的質量和水平,或者自己具備了一定的實力,進而取得了基本的信譽。這個過程類似于供應商投入資源做廣告、促使他們的產品質量被了解的行為,在信用制度不發達社會企業建立信譽的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二、進入管制構成信譽制度賴以建立的一個“合法性”基礎
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信譽是在不同群體和個人相互作用的過程和共同承認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相互認可是信譽建立過程的核心。信譽制度必須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才能建立起來,它必須跨越社會的等級邊界,得到不同社會群體的認可和接受。合法性和合乎情理是導致市場經濟主體得到社會承認和信譽的基本因果機制①。市場經濟主體得到社會承認邏輯的基礎是“合法性”機制。合法性建立在對合法秩序的信念之上,提供了企業或者個人在社會中的一個明確的行為標準;合法性機制對人們行為產生約束,形成社會期待的強大觀念力量;合法性機制誘使市場經濟主體采取那些“合乎情理”的行為,從而獲得社會承認和自身發展。在進入管制過程中,管制者通過管制確認進入市場的企業或者個人具備了某種基本的條件和資格,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實現了對市場經濟主體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承認,從而塑造了市場經濟主體最基本的信譽。
由管制者支撐的信譽,其實是市場交易主體(包括消費者等交易往來客戶)對政府的信賴。因為政府或者某種政治制度一般都是在理性、自然的基礎上(至少是在名義上)得到承認的,管制作為政府組織或者某種政治制度下的一種安排,也相應具有了不同程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政府或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越強,進入管制越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越容易得到社會承認,被管制的市場經濟主體就越容易由此建立起更高的信譽。另一方面,進入管制對信譽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管制行業的獨立性。根據周雪光的研究,在一個社會領域中,如果參與評價一個產品的人或機構越少,這一產品或行為的信譽越容易產生,越穩定;反之,一個領域中的評價機構或標準越多、差異性越大,統一信譽市場就越難產生,信譽越不穩定;如果一個領域越缺乏獨立性,其他的評價機構或標準越容易參與評比的過程,那么它就越難建立穩定的信譽制度②。
三、進入管制具有將“一次性博弈”轉變為“重復博弈”的功能
信譽機制是行為主體基于維持長期合作關系的考慮而放棄眼前利益的行為,對投機行為的懲罰不是來自合同規定或法律制裁,而是未來合作機會的中斷。信譽機制的核心是當事人為了合作帶來的長遠利益,愿意抵擋欺騙帶來的一次性好處的誘惑。Abreu總結了信譽發揮作用的四個條件③:第一,交易必須是重復的、長期的交易關系;第二,當事人要有足夠的耐心;第三,信息傳輸的速度要足夠快,能夠很快發現不合作的行為;第四,受害的一方有積極性和可能性對不講信用的企業、個人實施懲罰。由于市場經濟中固有的不確定性,交易的重復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如果交易關系只進行一次,將來交易沒有足夠高的概率還會重復和持續下去,那么,當事人就不會放棄當前通過欺騙行為可能帶來的高額收益,從而誘發投機行為,信譽就不會出現。維系信譽制度的一個重要機制是通過組織制度變“一次性博弈”為“重復博弈”。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將一次性博弈轉化為重復博弈的機制,是信譽的載體④。進入管制也是一種這樣的機制和載體。管制者在企業或者人員進入市場時對其資格進行審查并登記備案,然后定期進行復審。這樣,即使消費者等交易對象只和被管制者發生一次交易,但被管制者和管制者之間存在著重復博弈,交易雙方可通過向管制者投訴等途徑反映各方交易中的投機行為,管制者一般會在單獨的查處和將來的復審中考慮這些因素,通過處罰等手段減少一次性欺騙帶來好處的可能性,以此來預防被管制者的投機行為。
四、進入管制可以建立一個依托于政府組織的信息迅速流動的網絡
在信譽建設過程中,符號資源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符號資源的集中化導致合法性基礎的狹窄化,從而有助于信譽制度的產生和穩定。進入管制可以視為符號資源的一個創造和集中過程。Greif對中世紀伊斯蘭文化群體和猶太教群體組織的長距離貿易的研究,對我們研究進入管制有很大的啟迪⑤。在中世紀長距離貿易中,企業需要找代理人來運輸、買賣,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產生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但當時沒有一個正式的法律制度來解決這些問題。于是非正式的制度就應運而生了。企業建立起委托人群的行會制度,相互之間建立非常緊密的關系,形成了一個信息迅速流動的網絡。行會可以增加信息的流量,將代理人的行為表現展現在委托人面前,代理商一旦出現欺騙行為,他的劣跡立即會被廣而告之,其他企業都不再與之合作。在行會制度下,信譽產生了一種有效的制約機制。張維迎曾經指出,中世紀的律商制度具有類似的信息專業化生產功能。律商是中世紀出現的一種提供信息和仲裁服務的私人法律機構,企業或個人與別人交易之前,可以向律商咨詢對方的不良記錄情況;交易后如果對方出現欺騙行為,必須報告律商,律商會進行裁定。這個機構負責收集各種不良行為的信息。行會是一種內部的信息集中和提供者;律商則是一種外部的信息集中和提供者,管制者作為政府的一個機構,更多地類似于律商,但管制機構擁有遍布全國的網絡,這個網絡內部的信息流動速度和效率要優于行會。大量信息掌握在政府手中,管制機構在信息收集、處理、集中、傳播方面具有規模優勢,可以提供盈利性組織無法提供的一些信息,保證信息的快速流動。
一般而言,當市場經濟主體確實需要有關信息、而政府管制可以降低提供信息的成本時,人們對政府幫助市場經濟主體獲取必要信息的努力很少有爭議。對這種管制的批評往往集中在一些具體情況。例如,在某種競爭性市場條件下,消費者有足夠的能力評價某種產品的質量或者幾乎不存在蓄意的欺騙時。批評者可能還會說某一特定管制機構提供信息的成本太高,所提供的信息不是消費者必要的,信息披露本身可能會誤導消費者,或者干擾市場的競爭性運轉。但這些具體的情況并不能否定進入管制的積極作用。總的來看,進入管制在信譽制度的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在降低市場信息搜尋和發送成本方面的貢獻不容低估。
注釋:
①⑥ 余暉等:《行業協會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理論與案例》,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
② 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頁。
③ Abreu, D.,“ On the theory of infinitely repeated games with discounting”, pp.383-396,Econometria 56,1988.
④Kreps, D. “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Theory”, in J. Alt and K. Shepsle, eds.,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pp. 90-14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⑤ Avner Greif,“Reputation and coalition in medieval trade: evidence on the Maghribi traders”,pp.857-882,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9,1989.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