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劇變,使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跌入近一百多年以來的低谷,人們對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評價出現重大分歧,如何認識20世紀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成為全球各界人士普遍關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科學地回答這一問題,對于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正確地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堅定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近讀聶運麟等著《歷史的豐碑與艱難的探索——20世紀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受到很大的啟發和鼓舞,深感這是一部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力作。這部著作也是他們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的最終成果,其成果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評為“優秀”等級。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及其指導思想永葆生機的源泉。該書的的重大特點和優點就在于它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出了重大的創新。這些創新是立體式的,體現在各個方面,其中最為突出的體現是如下三點:
(一)研究思路上的創新。該書以翔實的歷史資料為依據,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對20世紀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的思路上,緊緊圍繞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爭議的焦點,著力理清了四個主要關系,提出并闡明了四個核心觀點:一是理清現代生產力與社會主義發展的關系,形成現代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前提的觀點;二是理清社會主義體制危機與社會主義發展的關系,形成社會主義體制危機為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探索創造條件的觀點;三是理清人民群眾與社會主義發展的關系,形成社會主義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觀點;四是理清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社會主義發展的關系,形成社會主義在理論與實踐的創新中獲得發展的觀點。用這四個核心觀點去正確認識和研究20世紀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就不僅起點高,視野寬,而且分析透徹,把握入微,為克服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悲觀情緒、虛無論調,抵制社會主義陣營外部的惡意攻擊和污蔑,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結構體系上的創新。該書將史論結合、經緯統一,構建了一個新的框架體系。這個框架體系,既以蘇聯、中國等一系列原來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后的歷史進程作為論述的重點和主體,又同時研究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曲折發展,并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對法、美、日、英、印度等國共產黨作了專門研究;既注意了橫向發展的研究以及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研究,又注意了縱向研究,特別是20世紀社會主義馬鞍型發展,呈現出“兩個波峰”、“三個波谷”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規律的研究。全書22章,分為三編:上編:勝利與輝煌(20世紀初至50年代);中編:危機與探索(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下編:創新與發展(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每編都貫穿著三條相互聯結和制約的發展主線:一是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社會(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二是在社會的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均發生變化的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三是社會主義事業在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蓬勃發展與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出現的嚴重危機和挫折。這樣就對20世紀社會主義發展的總體走勢和歷史特點作出了創新性說明,使人一目了然地懂得20世紀社會主義的總體走勢是:60年代前屬社會主義的“凱歌行進期”,主要是向橫廣方向發展,作量的擴張;60年代后屬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期”,主要是向縱深方向發展,作質的提升。盡管社會主義在發展中有過重大的失誤和不少令人遺憾之處,然而,它所建立的非凡業績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才是其主導的方面。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既繼承和發展了19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歷史成果,又為21世紀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歷史特點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工人運動始終處于分裂狀態,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不成熟;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由于革命條件成熟,反而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勝利后遇到的問題也就特別艱難和復雜,建設的也只能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但勝利者對這一方面的認識起初并不自覺,總結多次失誤的教訓后才上升為理性認識;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左”傾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給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長期的巨大的危害;社會主義的體制危機,既是造成社會主義出現重大曲折的根源,又為社會主義的改革和發展開辟了正確道路。
(三)重大觀念和歷史事件評價上的創新。正因為該書有著上述兩個方面的重大創新,因而該書對20世紀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諸多歷史事件的研究視角和得出的結論都較為新穎,發人深思。比如書中提出并論證的生產力的第一次革命促進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生產力的第二次革命推動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建立,生產力的第三次革命推動社會主義的改革和發展;20世紀馬克思主義實現了三次飛躍: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二戰后社會主義體制危機出現了三次:一為波匈事件和中蘇論戰,導致社會主義運動大分裂,二為中國“文化大革命”和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導致社會主義改革陷入困境,三為蘇聯東歐劇變,導致社會主義運動墜入低谷。又如書中提出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利用商品市場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觀點;肯定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和在戰勝德、意、日法西斯戰爭中的偉大歷史功績,同時又指出蘇聯社會主義體制中存在的隱患;對共產國際的歷史功過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對歐洲工人運動分裂的教訓進行了科學的總結;指出南斯拉夫是戰后第一個對傳統社會主義體制進行改革的國家,在社會主義改革史上功不可沒;中蘇兩黨大論戰本質上是反對蘇聯大國主義和大黨主義的斗爭,但是在客觀上起著打破傳統國際共運體制的積極作用;中國發動“文化大革命”實質上是對改革社會主義體制的“反制”,但客觀上也為往后的改革開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歐洲共產主義”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對西方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有著長遠而深刻的影響;鄧小平和黨的十四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形式和方法,使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基石,是社會主義從經典理論到當代理論的根本性轉變;等等。所有這些都表明:該書的研究,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又在基本理論觀點的把握、歷史事件的分析評價、材料的使用以及研究的方法上,都有著重大的突破和創新,將20世紀社會主義發展歷史進程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本書也和任何著作一樣存在某些不足。比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共產黨社會主義觀的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的研究,略顯單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展進程的對比研究也只在一些方面有所涉及,不那么系統、充分。但這些不足之處都是次要的,用得著“瑕不掩瑜”這句老話。我相信理論界和廣大讀者只要讀讀這本書,就會感到深深受益。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