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沿襲著絲綢之路的文明,吸收了華夏文化眾多因素之后,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石刻造像,以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色屹立于石窟寺藝術之林!
千手觀音造像就是體現這種特點的造像題材之一。
千手觀音造像是佛教藝術中頗具感染力的藝術題材。由于條件的限制,古代的工匠們往往是以40或42只手來表現千手,因為根據佛教經典的說法,以此數目的手,可以象征千只乃至于無限多的手。在敦煌等地的佛教藝術品中基本上都是這種表現方式。千手觀音的每一只手上,還分別持有各種各樣的器物,如日、月、寶劍、如意珠、寶瓶、蓮花、寶鏡等等。
大足石刻最早的千手觀音,要算圣水巖石刻中的千手觀音像了。該像的手在最里邊為高浮雕的手,大約30只左右;之外為一圓輪,就線刻有上百只手。由于這兒早期的造像沒有具體年代,結合本地區的歷史和造像的風格,它的時代可能是中晚唐時期。這種造像在敦煌以及巴蜀地區的石窟寺藝術中,保存甚多,來到大足之后,隨著大足石刻的歷史而逐漸演變、豐富,以至于鼎盛。

這種樣式的觀音也在北山石刻中出現,北山石刻有觀音造像陳列館之美譽,其中千手觀音造像也較多,最早的作品是第9號千手觀音像,開鑿這龕千手觀音的目的,大概是為了護佑軍事上的勝利,因為唐末的北山是一處重要的軍事基地,當年那些割據一方的將軍們,希望通過營造這些作品,使他們在戰爭中能獲得勝利。此外,在北山石刻長廊里,還有五代、宋初的一些千手觀音造像,如編號第218、235、243、273等龕中,皆是這種簡易的千手觀音造像,不過這些千手觀音的部屬減少了,規模也隨之縮小了,如五代時期的第273號龕千手觀音,只有兩位侍者和飛天。

大足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千手觀音造像,是位于寶頂山大佛灣南崖的第8號千手觀音造像,它是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寶頂山摩崖造像的精華龕窟之一。千手觀音龕造像開鑿于南宋淳熙至淳(1174~1252年)年間,造像面積88平方米。以主尊觀音造像為中心,呈輻射狀在巖面上雕鑿1007只手、眼,每只手中各執法器,手心各有一眼,以表現觀世音菩薩的法力無邊,智慧無窮。另雕刻有侍者、力士等像。整龕造像布局嚴謹,氣勢恢弘,是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發展的高峰和極致,是全國同類型造像題材中藝術成就最高的龕窟之一,也是世界宗教石窟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可謂是“天下奇觀”、“天下一絕”,所以備受世人贊譽!
大足縣境內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俗活動—寶頂香會,相傳農歷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生日,于是眾多香客便于這一天云集寶頂山,清初就流傳著“上朝峨眉,下朝寶頂”(清·史彰《重開寶頂碑記》,康熙二十九年撰)的民諺。
明清時期,大足石刻的開鑿之風仍綿延不絕,以千手觀音為題材的造像也不斷出現。今天仍有一些年輕的石刻藝術愛好者,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顯示出千手觀音在人們心中的強大藝術魅力。
(作者單位: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