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最有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一為客家土樓,二為閩南民居。永定土樓與蔡氏古民居是這兩種建筑的典型代表,并稱為福建民居的兩朵奇葩。筆者在領略過永定土樓那獨特而迷人的豐采與神韻后,對享有“閩南建筑大觀園”之稱的蔡氏古民居,更加心馳神往。
終于尋了一個機會,與友人一同驅車前往。
隨著傳統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大,蔡氏古民居的名氣似乎越來越響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評為泉州市十八景之一。說實話,我對名氣、頭銜、光環之類的東西素來抱有一種謹慎而懷疑的態度,因為在一個浮躁而喧囂的時代,這些東西大多都是人為炒作出來的。
蔡氏古民居位于閩南金三角地帶—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距廈門市區約80公里,離泉州市區就更近了,僅20公里。雖有福廈公路依傍而過,可到官橋鎮后,小車在鄉村簡易公路上顛簸,問過幾次路,才到達目的地。蔡氏古民居至今沒有開通班車或旅游專線客車,游客要來一趟也著實不易。民居么,本身就不是供人觀賞的,而是過日子的,是普通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所。它靜靜地立于一隅,滋潤著一些鮮活的生命,在悠悠的歲月之河中靜靜地流淌不息。
蔡氏古民居吸引我的,絕不是它的名氣,而是一種民間的、樸實的、沉靜的力量。
蔡氏古民居是一個占地面積達40多畝的建筑群落,現有較完整的宅院16座,大小房間近400間,總建筑面積約16300平方米。遠觀,一群飛檐翹角、紅色主調的建筑貼伏大地,鱗次櫛比地排列開來,頗有氣勢與規模。紅色的瓦頂與紅色的磚墻,透著一股奇異的光芒,平靜與親和、古樸與幽靜中,分明有著一種皇家建筑的整齊與規范、莊重與威嚴。
封建專制皇權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唯我至尊唯我至上,決不允許普通百姓在任何方面超越皇權。表現在建筑方面,對民居的高度、用色、制式都有嚴格的約束,不能比皇宮高,不能用黃色、紅色等象征高貴的色調,式樣更得與皇宮有別。閩南偏居一隅,天高皇帝遠,老百姓才不管那些條條框框,建筑中透出皇權的影子,以紅色為主調,厝頂砌三四行瓦筒,翹成宮殿式的燕尾形,在潛意識深處嘗嘗“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味道,也許是長期壓抑下獲得的一種心理平衡吧。當然,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閩南人的另類、叛逆與反抗精神。

中國古建筑在選址、朝向等方面相當講究,并形成了一套相應的風水學。蔡氏古民居也不例外,它選中的是一塊背山面水、形似琵琶的山麓平坦地盤,整體布局一頭大一頭小,建筑軸線取閩南地區的最佳朝向——南偏西5度。夏天,南面酷烈的陽光照不進室內;冬季,寒冷的北風被后墻嚴嚴實實地遮擋,室內可享受冬暖夏涼的現代空調效果。
16座民居是一個龐大的整體,而每座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每座院子的結構大同小異,有天井、廳堂、院落,正廳兩側是大房,大房兩側為邊房;一座院子居住一戶人家,住房分配嚴格按家族輩分的大小而定:左邊大房住長輩,右邊大房住長子,其他人則住在邊房,也就是下房或廂房內。蔡氏古民居文物保護所的蔡先生一邊介紹,一邊特意引導我們觀看兩邊大房房門前設置的一道隔屏。古代婦女不僅社會地位低下,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居男子之下,一般而言,女子是很少進入廳堂的,只能在房內走動,或經廂房的邊門上下。男女授受不親,即使相親時,女孩也不能與男方見面,于是,隔屏就成了女子的一道特殊窺門,可躲在后面偷看媒人引入大廳的相親男子。蔡先生演示了一番,我們饒有興味地躲在隔屏后面,著實體會了一番女子偷窺未來夫婿的內心激動。
每座房子都取了一個好聽且富有深意的名字,如醉經堂、世佑厝、啟昌厝、德典厝等。院與院之間,鋪有寬十米左右的石埕;左右山墻之間,則有一條寬一二米的防火通道。我們穿行在結構大同小異的院子間,卻又明顯地感受著每座院子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內里的雕梁畫棟、磚石浮雕、窗欞鐫刻等藝術布置。

蔡氏古民居的建造者蔡資深(1839~1911年),16歲隨父漂洋過海抵達菲律賓,在那里經商成為巨富。清同治四年(1865年),他開始斥資在故鄉選址修建家祠祀祖,并蓋宅院20多座分給弟輩一同居住。至1911年,經過46年的建造,才形成了我們今日所見到的規模與氣勢。蔡資深既強調質量,同時十分講究每座居所的藝術氛圍,請來能工巧匠精心設計、打磨,留下了大量精美的書畫與雕刻藝術品。每間房子的墻壁、房門、窗戶,或木雕泥塑,或磚雕石刻,或書畫點綴,無不美輪美奐,異彩紛呈。論書法,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看繪畫,墨彩金素色彩斑斕;瞧窗戶,圓拱菱方形式多樣;而雕刻則極盡透雕、浮雕、平雕、鏤雕等多種手法,一幅幅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無不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尤其大門外鑲嵌的八駿圖,分外吸引游客的目光,大門兩側一邊四匹駿馬,每匹呈現出不同的姿勢與神態,惟妙惟肖,足可稱為藝術之瑰寶。蔡氏古民居留下的字畫,不少是當時名家名流的優秀作品。我們漫步其間,仿佛進入了一個藝術薈萃的大世界。
因為蔡資深有著經商東南亞的特殊背景,所以這里的建筑,還受到了印度佛教、西亞伊斯蘭教、南洋文化及西方建筑藝術的影響,如印度的牛神、新加坡的魚尾獅、羅馬的紅磚拼貼、阿拉伯的裝飾處理、南亞的宗教風格等隨處可見。據說不少建材,當年就是直接從海外運送而來的。

一家一個院落,16座院落構成一個整體,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宗族小社會。這里有族內子弟讀書及聚宴消閑的醉經堂,有敬宗祭祖的精神圖騰與寄托之地蔡氏宗祠,有希望兄弟子侄和睦相處的孝友第,有觀賞戲曲的古戲臺……我們還見到了一座當鋪遺址,由此可以推測,有著經商傳統的蔡氏家族內部,也是“親兄弟,明算賬”。
走在青石板條石鋪就的巷道,榕樹、相思、柳桉、刺桐等樹木隨處可見。蔡氏民居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將精神的,物質的;東方的,海外的;民間的,皇家的聚為一體,融為一身。然而,它又實實在在是一座普通百姓的生活居住之所,歲月靜靜流淌,百姓生生不息,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們,在近一個半世紀的歲月里,在一種自足、古樸的恬靜、安詳與和諧中,順其自然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兒育女,教育子弟,慶賀豐收,聚飲狂歡,觀賞戲曲,祭祀先祖……充分地享受著人生的種種樂趣。
置身蔡氏古民居,在“平平淡淡,從從容容”背后,我們分明聽到了彌漫在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段迷人的華彩樂章……
(作者單位:廈門市群眾藝術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