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姓氏的分布具有地域性。袁義達先生在《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一書里把中國當代前100個大姓按地區分為12組,即華北東部、華北北部、華北中西部、東北、華東南部、華東北部、西北東部、西南北部、華中東部、華中西部、華南東南部、華南南部。該書還研究了宋、元、明三朝姓氏分布,這為當今姓氏地理提供了進一步的解釋。胡阿祥先生的《中古時期郡望郡姓的地理分布》研究了兩晉南北朝和唐代的郡望郡姓,也是一篇重要文章。
當代前百位大姓的地理分布格局不是幾百年間形成的,而是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基礎。下面按華北(含東北)、西北、西南、華中、東南(含華東、華南)五個地區敘述,各區按姓氏來源比例定名。
華北夏、狄混合區
華北是華夏族的發祥地,東北漢族主要是近百年內從華北遷去的,所以和華北實為一區。
春秋時代的齊國,國君開始是姜姓呂氏,齊國大族有國、高、崔、田等,后來田氏篡齊。中古時崔姓郡望有博陵(今河北安平)、清河(今山東臨清),所以姜、呂、高、崔、田是華北大姓,近代以來又擴散至東北。春秋時山東有淳于國,后代以淳于為姓,唐朝時為避憲宗李純的諱,改姓于;《后漢書·東夷傳》記載九夷有于夷,漢代東海、瑯邪的于姓出名,有于定國、于吉,所以今山東、東北多于姓。鮮卑勿忸于氏等改姓于氏,增加了華北的于姓。孫武、孫臏都是齊國人,中古郡望有樂安、瑯邪、太原,今仍集中在華北。
儒家的祖師孔子、孟子都是魯地人,所以山東多孔、孟二姓。孔子祖先是宋國人,宋姓源自宋國(今河南商丘),所以宋姓主要分布在華北東部。
三晉是韓、趙、魏,這三姓主要還在華北。韓(今山西河津)、魏(今山西夏縣、河南開封)、董(今山西萬榮)、賈(今山西臨汾)、虢(今河南三門峽市)等小國都是春秋時被晉國吞并的,虢、郭同音,郭由虢來。所以郭、賈等姓主要分布在華北中西部。范氏原為晉國六卿之一,后來逃亡于齊國,在古范縣(今山東梁山)繁衍開來。戰國末年,韓國上黨太守馮亭降趙,馮姓源自韓國馮地(在今河南滎陽)。《左傳·昭公九年》記載“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閻也是晉地,閻一直是晉地大姓。張姓源自晉國張城(在今山西臨猗),所以戰國秦漢之際張姓都在三晉,張儀、張蒼、張耳是魏人,張良是韓人,今日張姓仍然主要在華北。李姓也源自三晉,趙有李牧,魏有李悝,中古時期趙地與隴西李氏最貴,但直到李唐之后,李才成為第一大姓,其中包括突厥、契丹、波斯、高麗、回鶻、黨項等很多民族。
任氏源自任國(今濟寧),中古郡望有樂安、蜀、西河、江夏,樂安郡任氏多數可能是任國后裔,西北任氏可能有其他來源,《史記·秦本紀》有秦人任鄙。
據《元和姓纂》卷五,常氏源自衛國常邑。《漢書》卷七十記載漢初的常惠為太原郡人,唐代郡望有懷州(河內郡)、德州(平原郡),奠定了今日常氏的華北分布基礎。
武氏在先秦主要在中原,《史記》有陳(今河南淮陽)人武臣、盱眙(今江蘇盱眙)人武涉,后武臣自立為趙王。山西武氏在唐代又出了武則天,武氏今主要分布在華北。
據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卷十,郝氏出自赫胥氏。《后漢書》郝氏人物在上黨、太原、云中,遼西烏桓有郝氏,《周書》記載匈奴別種稽胡有郝氏,所以今郝氏主要分布在華北。《晉書·匈奴傳》匈奴貴族四姓有喬氏,《晉書》卷九十喬智明為鮮卑前部人,今喬氏主要在華北,這和喬氏中來源于匈奴、鮮卑的一部分有很大關系。據《魏書·官氏志》,匈奴族賀賴、賀蘭部改姓賀,使得今賀姓主要分布在華北的西北部。南方的浙東也是賀氏集中區,但這是六朝的會稽賀氏之后,不是北族所改。
除了明確記載外,還有大量塞北民族通過各種方式默默無聞地融入北方漢族多個姓氏,這里無法詳述。
西北戎、夏混合區
西北地區自古以來是中國和西域交通的門戶,大量西域移民來到中國后定居西北。他們以原先的國名或姓氏為姓,來自中亞曹國的姓曹,來自石國的姓石,來自康國的姓康,來自米國的姓米,來自史國的姓史,來自安國的姓安(這六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所以今天中國西北的曹、石、康、米、史、安等姓多是西域移民的后代。還有其他多個民族改姓為上述幾姓,比如《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烏石蘭氏改石氏,后晉石敬瑭為沙陀族。
唐朝曹姓郡望有譙(今安徽亳州)、高平(今山東微山)、濟陽(今河南蘭考)、樂安(今山東高青),都在東方。唐朝史姓郡望有臨淄、北海(二郡在今臨淄、濰坊一帶)、京兆(今西安),前二者源自東方的史官,后者可能是西域移民,如開元年間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氏。
中古時期,河東薛氏最出名,河東薛氏出自西南的蜀族(劉淑芬:《北魏時期的河東蜀薛》,黃寬重、劉增貴主編《家族與社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所以今薛氏主要在西北。
秦姓源自秦國,杜姓源自杜地(今西安),馬氏無疑來源產馬的西北地區,漢代著名的有扶風馬氏,這些姓氏仍然以華北為多。
西南夏、蠻混合區
西南第一大姓是楊,楊姓出自楊國(今山西平陽),為什么主要分布在西南呢?這要從秦國說起。秦滅巴、蜀,遷徙關中、山西的移民去開墾那時還比較蠻荒的四川。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了漢魏時期的西南各郡大姓,我們從來源上可以把這些姓分為四組:(1)來自秦地的白、甘、杜、任、秦等;(2)源自晉地的楊、趙、韓、魏、董、蒲、藺、馮、馬、范、閻、郭、翟、狐、柳、隗、張等;(3)源自楚地的景、鄧、陳、謝、何、楚、蔡、黃、吳等;(4)土著姓氏相、雷、爨、鐔等。晉系最多,主要因為晉人臨近秦國,是最早被秦人征服的外族,且河東人煙稠密,需要移民。
如果說楊姓還是遍布全國的大姓,那么羅、唐、鄧、曾則是地道的西南四大姓。羅姓源自羅國(先后在今湖北宜城、枝江、湖南汨羅),唐姓源自唐國(在今湖北隨州),鄧姓源自鄧國(今湖北襄樊),曾姓源自曾國(今湖北隨州),這四國在湖北北部,都滅于楚國。這四國在春秋時處于華夏分布區的西南邊緣,所以在華夏族從中原向四方擴散后,這四個姓進一步擴散到今西南地區。羅氏、曾氏很早就進入湖南,所以在中南地區也是大姓。《后漢書》卷八十六的板蠻七姓第一是羅,說明羅姓中很早就有蠻族。
秦晉兩地是東周秦漢時人口最多的地區,所以來自那里的楊姓成為西南第一大姓。楚國的人口比不上秦晉,所以來自楚地的羅、唐、鄧、曾是西南次一級的姓。西南土著民族的人口又比不上楚人,所以本土的段、雷等姓只能更少。段氏是大理國的王族,自然繁盛。《后漢書》卷八十六有南郡蠻雷遷,雷姓也是西南民族的大姓。
華中楚、夏混合區
一、楚人土著姓氏
楚王祖先曾經以熊為氏,楚莊王后代以莊為姓(東漢時避明帝劉莊的諱改姓為嚴),楚王后代的熊、莊、嚴、屈主要分布在華中東部和華東,屬于楚地東部。楚國發祥于湖北,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占楚國都城,楚王東遷,保有東楚和南楚(今蘇、皖、贛、湘、浙北、魯南),所以很多楚國王室流播到楚國東南部了。
《華陽國志》卷四記載郡大姓有龍、傅、尹,應該都是土著姓氏。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西南五姓蕃部,曰龍、羅、方、石、張。”宋代龍袞著《江南野史》卷六、卷七記載唐末江西永新縣龍氏為豪族,卷六記載永新縣尹氏自晉代以來有幾百家。據《三國志·吳書》記載,東漢末年江西已經有大姓彭氏,彭也是湘川大姓。江西和西南姓氏的吻合早于“江西填湖廣”,原因可能是戰國秦漢時期楚人的東進江西。
黎姓有兩個來源:(1)先秦黎國(今山西長治)人之后,《周書》卷四十七河間郡縣(今河北任丘)人黎景熙可能屬于這一支。(2)黎族(古稱俚)之后,黎族古代在中南地區廣泛分布,《漢書》卷十六長沙國相黎朱蒼應該是黎族。今天黎姓主要在南方,多屬后者。
《晉書》卷八十九有長沙郡瀏陽縣易雄為寒族,《宋史》卷四百五十六筠州上高縣(今江西上高)易延慶為大族,易姓至今仍然集中于湘贛。《陳書》卷八記載始興郡(今粵北)人侯安都“世為郡著姓”,今粵北湘南仍為侯姓集中區。至于華北的侯氏,有華夏、鮮卑兩個來源,后者據《官氏志》多為南北朝時鮮卑族胡古口引(即古口引、古引)氏所改。
華中的龔、譚、彭、文源自苗蠻諸族,《后漢書·南蠻傳》西南板蠻七姓有龔,又中、澧中(今澧水上游)蠻族有覃(即譚)氏。《南史》卷七十三龔穎為遂寧郡(治今四川蓬溪)人,很可能是板蠻之后,宋代龔姓蠻族又見于黔、湘等地。《宋史·溪峒傳》:“北江蠻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今湖南西北部)。”據《宋書·豫州蠻傳》、《南齊書·東南夷傳》、《魏書·蠻傳》,兩湖蠻地區有文氏,今日文氏主要分布于中南、西南地區。四川的文氏有一支可以追溯到西漢的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縣)人文翁,據《漢書·循吏傳》,他在四川大力傳播儒家文化,終老于蜀。
二、中原南遷姓氏
周姓源自周王室,周亡后聚居在河南,以汝南為郡望。漢唐間崛起的郡望有廬江(今安徽中部)、武陵(今湖南西北)、義興(今江蘇宜興)、潯陽(今江西九江),因為較早在長江流域繁衍開來,所以不必像后期移民那樣南遷華南,今日仍主要在華中。袁姓出自陳國,漢代郡望也是汝南,今日也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和周姓的地理變遷十分類似。
蕭姓源自蕭國(今安徽蕭縣),中古郡望是蘭陵(今山東蒼山縣),南朝梁、齊王族蕭氏是遷到南蘭陵縣(今江蘇丹陽)的移民后代。《宋史》入傳蕭姓8人,除1人不明籍貫外,6個江西人,1個溫州人,可見宋代蕭姓已經多在江西。
胡姓源自胡國(今安徽阜陽),鄒姓源自鄒國(今山東鄒縣),中古時期以南陽鄒氏最有名,所以今主要分布在華中。
丘氏分布于華中、東南,與六朝吳興丘氏有關。據《元和姓纂》卷五,江南丘氏源自漢末南遷的扶風丘氏。
東南夏、越混合區
華南、華東在上古時期是越人之地,中古以后才慢慢變為漢族地區。這里的漢族多是發源于中原、經江淮地區遷來的,所以可以合并為一區。
一、中原南遷姓氏
春秋時徐國(今江蘇泗洪)被吳國滅亡后,徐人逃至今贛北、浙西、山東,所以今徐姓廣見于華東。贛地的徐姓又分化出余姓、涂姓,《陳書》卷二十九有新吳縣(今江西奉新縣)洞主余孝頃。今涂姓集中于江西,余姓則西遷流布到湘、川、云、貴等廣大地區。
《呂氏春秋·察傳》記載宋國有丁氏。唐代,丁氏郡望為亳州(今安徽亳州)、曹州(今山東菏澤),仍近宋地。丁氏很早就南遷江東,《三國志·吳書》載丁奉為廬江郡安豐縣(今河南固始縣)人,《晉書·丁潭傳》又有會稽郡山陰縣(今紹興)人丁固。
陳姓源自陳國(今河南淮陽),鄭姓源自鄭國(今河南滎陽、新鄭),蔡姓源自蔡國(先后在今河南上蔡、新蔡、安徽鳳臺),蔣姓源自蔣國(在今河南淮濱),戴姓源自戴國(今河南民權),夏姓主要出自河南中部(《史記·貨殖列傳》稱潁川郡是夏人后裔聚居地),江姓源自江國(今河南羅山),許姓源自許國(先后在今河南許昌、葉縣),沈姓源自沈國(今河南平輿),黃姓源自黃國(今河南潢川),南方的梁姓主要源自南梁國(今河南汝州),葉姓源自葉國(今河南葉縣),潘姓源自番國(今河南固始),賴姓源自賴國(在今湖北隨州),謝姓源自申國(今河南南陽),廖姓源自蓼國(今河南唐河),鐘姓源自鐘離國(今安徽鳳陽),除賴、廖、謝外,其他諸姓都是從河南東南部遷到東南地區的,因為從這片地區越過很低的江淮分水嶺,就到了長江中下游平原。中古時期陳郡謝氏是南朝貴族,所以后裔在東南。廖、賴二國緊鄰桐柏山,在唐、羅、鄧、曾四國的東部,所以和后者分道揚鑣,遷往東南。
《南齊書》卷三十九《劉繪傳》記載南齊初年南康郡(今贛州)就有賴某,說明賴姓很早就遷往華南,唐代賴姓郡望有松陽(今浙江麗水)、南康,奠定了今日賴姓主要在華南的格局。
魏晉潁川鐘氏,唐代郡望有潁川、南康。葉姓在魏晉南北朝還不出名,《三國志·吳書》有都尉葉雄,情況不詳。唐代郡望有臨海、南康、松陽。嶺北的贛州(南康郡)成為中原姓氏南遷的一個集結地,他們從這里再遷往嶺外。賴、鐘、葉、潘都不是南朝的一等望族,這可能是他們遷往華南的主要原因。
六朝時何姓郡望有蜀、陳、東海、廬江,何姓分布的廣泛和來源有關,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卷五說韓國為秦滅亡后,“子孫分散,江淮間以韓為何,遂為何氏”。韓作何很正常,上古音韓為han,何為har,讀音很近。
二、江東土著姓氏
吳姓源自吳國,顧姓源自越國。《元和姓纂》卷八引《顧氏譜》說漢初東甌王搖別子為顧余侯,為顧氏,顧氏自古聚集在江浙。
朱姓是江南大姓,漢初就有朱買臣。邾國又作鄒國,則朱、鄒二字上古可通用。
陸姓和朱、張、顧在孫吳時就是江東四大姓,《史記》記載秦代陸賈是楚人,陸、六同音,陸姓可能源自六國(今安徽六安)。
《元和姓纂》卷五說汪氏是汪芒氏后裔,《國語》韋昭注汪芒氏世代守衛封山(在今浙江德清),靠近徽州,所以徽州自古是“十人九汪”,現在汪姓分布地以皖南為中心。《陳書》卷十有新安郡休寧縣人程靈洗,程姓早已是徽州大姓。
黃姓中很早就有越人,《漢書》卷十七有甌駱族黃同,《三國志》卷六十有山越帥黃亂,今黃姓主要在華南和越人的加入有很大關系。
《陳書·陳寶應傳》說陳氏“世為閩中四姓”,可見陳為福建大族在南朝時期已經奠定。
林姓源自中原,孔丘弟子林放為魯國人,林氏在上古及漢晉時還不是名族。隋代有饒州鄱陽縣人林士弘占據江西,唐代已是福建著姓,《新唐書》有莆田人林攢、林蘊。
毛姓集中于華東的原因是:(1)山越毛姓,《三國志·賀齊傳》有歙賊毛甘;(2)東晉時滎陽毛氏南遷江東,《晉書》卷八十一,“自(毛)寶至璩三葉,擁旄開國者四人,將帥之家,與尋陽周氏為輩”。
結論
經過幾千年的復雜演化,現代兩個不同姓氏的人可能擁有同一個祖先,而同一個姓氏的兩個人可能沒有共同祖先。大姓的來源尤其多樣,因此大姓沒有單一的起源地。姓氏地理學的研究極其復雜,本文只能概述百家大姓的地理變遷簡況:
1. 華北的姓氏除了近代擴散到東北外,很少向外擴散。不僅如此,華北、西北還接受了大量塞北與西域姓氏。而中原的姓氏則廣泛地散布到華南、華東、華中地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1)中原處于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勢平坦,戰亂最多,人口易于流動。(2)中原靠近南方,人少地多的南方楚、越之地吸引了中原民眾前往拓殖。
2.西南地區的大姓主要來自關中、河東、湖廣三地,也有一些土著姓氏。
3.華中地區的大姓以楚地土著為主要來源,但是周、胡、蕭、鄒、廖等屬于中原南遷姓氏。
4.東南和華南地區的姓氏主要來自中原和吳越土著。華南地區和中原地區隔著華中地區,但是華中地區源自楚人土著姓氏的比例卻比華南多,原因主要是:(1)豫、皖、蘇、浙、贛五省幾千里平原相連,提供了移民大擴散的地理基礎,尤其“豫—皖—贛大通道”使得中原移民順利流往閩、粵及更外部地區。而兩湖地區和中原隔著伏牛—桐柏—大別山脈,所以沒有接受那么多中原移民。(2)華中地區的楚人漢化較早,而嶺南在南宋時期仍然被視作瘴癘流放之地,長期沒有開發,所以宋元以后來自嶺北的移民會超過嶺南土著。雖然華南漢族的血統里流著很多越人的血液,但是在大姓地理上看不出太多痕跡。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