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浩瀚的《全唐詩》五萬余首詩中,涉及“鏡”、“鑒”的詩篇竟達兩千余首,從皇帝到平民,從各類官員到文人寒士,從儒家詩人到佛道詩人,均對銅鏡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許多大詩人更是借鏡之題抒發出對人世間的種種感悟。例如:白居易竟有詠鏡詩89篇之多,李白有詠鏡詩80余篇,杜甫29篇,元稹42篇,孟郊44篇,劉禹錫35篇,杜牧26篇,李商隱21篇,賈島12篇,等等。詠鏡內容包含了政治、哲學、宗教、文化藝術等,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賈島有一句詩直接將詩與鏡結合了起來:“新詩不覺千回詠,古鏡曾經幾度磨?!闭f的是銅鏡要經常打磨,才能繼續使用;新詩要反復詠唱,甚至吟詠千百遍,才能成為精品。兩者的道理是如出一轍的。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鼎盛時期,同時,也是銅鏡在封建社會發展中的頂峰時期。首先,銅鏡的鑄造工藝更加精密,冶煉次數不斷增加,出現了百煉鏡;其次,銅鏡的造型更加多樣化,除了以往的方形、圓形,又出現了菱花、葵花和亞字形的多種造型。紋飾也不再僅限于漢以來的神人、怪獸,而是更貼近人類生活的花草蜂蝶、象征愛情的鴛鴦、象征長壽的仙鶴、報喜的喜鵲和人物故事等。銅鏡的銘文更趨向詩詞風味。所有這些都是人本主義的發展結果,是向世俗化發展的一種趨勢。

在唐代詩鏡文化中,最突出的是鏡文化的延伸部分。這是延續了自古以來的“格物致理”傳統,給鏡文化帶來了更加深刻的內涵。由于涉及面極廣,本文不可能全面進行闡述,只從三個方面略述一二。
關于三鑒
唐太宗關于三鑒的論述對整個唐代及后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三鑒是:“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唐太宗將其以史為鑒的思想落實在治國立法的實踐當中,并根據自己的心得體會,親自撰寫了《帝范》和《金鏡》,為后人立了一面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鏡子。150余年后,大詩人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大搞千秋節和頒贈千秋鏡等活動,助長了社會風氣的敗壞,憤然寫詩以警示當朝及后人,詩曰:“我有一言聞太宗,太宗常以人為鏡,鑒古鑒今不鑒容。四海安危居掌內,百王治亂懸心中。乃知天子別有鏡,不是揚州百煉銅?!痹娭邪抵笍埦琵g上《千秋金鑒錄》,玄宗不但不引以為鑒,反而將其革職外用。而揚州百煉銅指的便是江心鏡和千秋鏡,都是出自揚州貢鏡。
以史為鑒的唐詩在《全唐詩》中多有表現,如李白《商山四皓》:“秦人失金鏡,漢祖升紫極?!眲⑼度偞蠓颉罚骸叭傄蝗ハ嫔嚼希瑹熕朴仆垂沤瘛G嗍芬褧箬b在,詞入勞詠楚江深。”在唐詩中有很多篇提到“殷鑒”,殷鑒指的是《詩·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世之后?!痹鉃楦嬲]殷人子孫,以夏滅亡為鑒,后成為以史為鑒的代稱。
另外,唐詩中以五侯專權為史鑒的作品也很多,如秦韜玉的《讀五侯傳》:“漢亡金鏡道將衰,便有奸臣競佐時。專國只夸兄弟貴,舉家誰念子孫危。后宮得寵人爭附,前殿陳誠帝不疑。朱紫盈門自稱貴,可嗟區宇盡瘡痍?!蔽搴钪傅氖俏鳚h末年成帝時,外戚以成帝母王太后的關系把持朝政,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五兄弟同時被封侯,時稱五侯。唐玄宗以后,外戚和宦官逐漸當道,于是詩人以歷史上的五侯專權為鑒,以告誡時人。這是一個典型的以史為鑒的例子。
關于千秋節、千秋鏡及其影響
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左丞相張說率百官上表,奏請以唐玄宗李隆基八月五日生日為千秋節,全國放假三日,大設宴席以慶賀。此舉嚴重助長了鋪張浪費的習氣和腐敗的作風,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從國家利益出發,上呈《千秋金鑒錄》,冒死進諫,而后唐玄宗佯裝高興,卻借故罷了張九齡的相位,時人不敢多言,但是時過境遷,經過安史之亂之后,人們都以此為鑒。杜甫《千秋節有感二首》:“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鳳紀編生日,龍池塹劫灰。湘川新涕淚,秦樹遠樓臺。寶鏡群臣得,金吾萬國回。衢尊不重飲,白首獨余哀?!薄坝鶜庠茦浅ǎL彩仗高。仙人張內樂,王母獻仙桃。羅襪紅蕖艷,金羈白雪毛。舞階銜壽酒,走索背秋毫。圣主他年貴,邊心此日勞。桂江流向北,滿眼送波濤?!边@是詩人以時事為鑒的典型事例。

舒元輿亦有詩《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讀唐歷天寶已來追愴故事》,也是以千秋節事為鑒的詩。作者讀史而感傷,認為玄宗是個圣明帝,只是錯用了楊國忠和李林甫,弄得國家日益腐敗,使安、史有可乘之機。今天看來,初亂君心者當為張說,千秋節促進了玄宗追求長生之夢,由于癡迷于道教,而廢治國之大事,遠忠臣而近小人,國家怎能不由盛而衰呢?
以千秋鏡、千秋節為事鑒而入詩入文,自唐以后,歷代不絕。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中有一篇《端午貼(帖)子詞》,記述的是“唐世五月五日揚州于江心鑄鏡以進,故國朝翰苑撰端午貼(帖)子詞,多用其事,然遣詞命意,工拙不同”,多數詞人抱以歌頌之辭,唯東坡不然,曰:“講余交翟轉回廊,始覺深宮夏日長。揚子江心空百煉,只將《無逸》監興亡?!焙檫~接著評述東坡曰:“其輝光氣焰,可畏而仰也,若白樂天《諷諫百煉鏡》”,說白居易的“用意正與坡合”。洪邁亦作一聯:“愿儲醫國三年艾,不博江心百煉銅?!逼湟庹c白、蘇相合。
文衡之鑒
唐代的文人達士常常把銅鏡看成是一種法定的衡器,稱為衡鏡。除此之外,銅鏡還有如心鏡、朗鑒、明鏡、寶鏡、吏部鏡、藻鏡和文鏡等等稱號,大體與衡鏡相同或相似。這些都與唐代科舉考試相關,也是文壇和詩壇中的專用詞匯。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中國知識分子有“格物致理”的傳統,善于從萬物中探尋人生的哲理。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許多文獻以鏡的映照功能來闡述深奧的道理,如孔子、老子、莊子等對此均有論述。郭象在注《莊子》時曰:“鑒,鏡也。鑒物無私,故人美之。今夫鑒者,豈知鑒而鑒邪?考而可鑒,則人謂之鑒耳?!薄胺蜩b之可喜由情,不問知與不知,聞與不聞,來即鑒之,故終無已?!敝廖簳x時劉勰的《文心雕龍·知音》中云:“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初唐時,直中書省張蘊古《上寶箴》指出:“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庇纱丝梢?,以鏡為衡器之說由來已久。唐貞觀之后,更加重視和發展了衡鏡觀念,成為常用詞匯。
衡鏡觀念最多用于科舉制度??婆e制度始于隋代而盛于唐代,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改變了魏晉以來從門閥中選官的舊制度。唐代采取了科舉與推薦相結合的選拔人才的措施,一般貧寒之士也有機會做官,由于考場紀律十分嚴格,而主考官又多由德高望重的名人做主司或禮部高官做主考官,時人認為很公正,所以常用衡鏡來稱呼科舉制度。李白有詩《送楊少府赴選》:“大國置衡鏡,準平天地心。群鑒無邪人,朗鑒窮情深?!崩铑B有《送裴騰》:“衡鏡合知子,公心誰謂無。”也是將科舉稱為衡鏡。張籍有一首喜進士發榜的詩《喜王起侍郎放牒》:“東風節氣近清明,車馬爭來滿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萬里盡傳名。誰家不借花園看,在處多將酒器行。共賀春司能鑒識,今年定合有公卿?!贝耸翘颇伦陂L慶元年之事,先由禮部侍郎錢徽任主考,放榜后,有人認為不公,所以皇帝詔中書舍人王起、知制誥白居易重試,此詩當是重試后的賀喜發榜,“共賀春司能鑒識”,認為王起、白居易這次放榜是公正的,并預言這些新科進士中一定會出公卿一類的人才。

在唐代的取士過程中,不僅要有考試成績,還要有德高望眾的名人來推薦和主考官來推舉,所以獲進士后,考生紛紛向名人及禮部主司投獻,投獻的作品多是詩詞和議論文,爭取老師們的肯定與推薦。孟郊中進士后有詩《擢第后東歸書懷獻座主呂侍御》:“大君思此化,良佐自然集。寶鏡無私光,時文有新習?!狈Q科舉為“寶鏡無私光”。張道符有《和主司王起》:“三開文鏡縱芳聲,暗暗云雷接去程。會壓洪波先得路,早升清禁共重名。”又將科舉稱為“文鏡”。還有殷文圭《省試夜投獻座主》:“避開公道選時英,神鏡高懸鑒百靈?!庇謱⒖婆e考試稱為“神鏡”。這些都可以看做是對主司與座主的贊美。
再說“吏部鏡”。在唐代,每年都要對各級官員的政績進行考核,由專門機構吏部來執行,還設有考功郎??己撕蠓譃槿?,三等中各分上、中、下三級,凡中等以上者可升官或加祿,中等以下者降官,嚴重者罷除。因此,官員利用不同形式向上級表示忠心,以求有好評。岑參《暮秋會嚴京兆后廳竹齋》:“盛德中朝貴,清風畫省寒。能將吏部鏡,照取寸心看。”詩中將吏部考官稱為“吏部鏡”,是說吏部掌管考核,公正如鏡。

再談一談“鏡精神”。在孟郊的一首《自惜》詩中云:“零落雪文字,分明鏡精神?!泵辖家惠呑痈F苦,從小喜歡讀詩、抄詩、做詩。他的詩多感傷自己的遭遇,是一種寒苦之音,有一種直白又實事求是的精神,他希望自己做一個冰清玉潔之人,如同銅鏡一般,故稱自己是“分明鏡精神”。
從以上看,唐詩歷經漫長的文學發展之路而達到頂峰,唐鏡亦歷經數千年發展而致極盛,二者在唐代匯集在一起,發生撞擊,使精神的詩作與物質的銅鏡結合在一起,為我們提供了完整的詩鏡文化。
(題圖:唐代云龍紋千秋鏡)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