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著名的廣東省孫中山家族并不是翠亨村的原有居民,而是從外地遷來的。那么,翠亨孫氏上源及其源頭在哪里?孫中山遠(yuǎn)祖略歷如何?這些問題在孫中山去世后一直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其實,從20世紀(jì)30年代開始,就有人對這些問題進行過調(diào)查研究,他們根據(jù)孫中山家族族譜記載、口碑傳說、孫氏祖墓、孫中山先祖契據(jù),確定孫中山家族的上源居地依次是香山縣逕仔村、涌口村、東莞縣上沙鄉(xiāng)、員頭山、南雄珠璣巷、杭州、南京、鄭州管城,但因40年代有人著書提出孫中山家族的上源居地依次是香山縣涌口門、增城、紫金縣忠壩孫屋排、福建、江西寧都、河南陳留(今開封境內(nèi)),致使“兩說”維護者在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發(fā)生激烈爭論,孫中山家族內(nèi)部也出現(xiàn)不同意見,但經(jīng)孫中山研究界和孫家內(nèi)部的長期研究,最后認(rèn)為“東莞說”真實可靠、“紫金說”穿鑿附會。爭論并未停息。筆者撰寫此文,在廓清孫中山家族來源路線、揭示孫中山家族源于炎黃、華夏的同時,也希望能為有興趣者指明基本的研究路向與路徑。
關(guān)于翠亨孫氏的來源
關(guān)于翠亨孫中山家族的來源,《翠亨孫氏家譜》有較為詳細(xì)的記述,該譜載:“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俱在東莞縣長(上)沙鄉(xiāng)居住。五世祖禮贊公,在(由)東莞縣遷居來涌口村居住,妣莫氏太安人,生下長子樂千、次子樂南。樂千居住左步()頭,樂南居住涌口……茲于乾隆甲午年,十一世祖瑞英公即遷來逕仔村居住。”
除《翠亨孫氏家譜》對其來源有所記述外,孫中山本人及其親人也對人談過其家族的來源,孫家保存的清代地契對認(rèn)識和了解孫中山家族來源也有幫助。
早在1919年夏,當(dāng)美國人林百克在上海用英語問詢孫中山是否出生于火奴魯魯時,孫中山用英語回答說:“其實我和我的幾代近祖,的確是生在翠亨村里的。不過我家住在那里只有數(shù)代。我們的家廟,卻在東江上的一個龔公村(譯音)里。”(此為譯文)通過這段英文答問,我們可以確定的只有兩點:一是孫家在翠亨村只生活了數(shù)代,二是孫家祖祠所在的村莊,在Kung Kun(地區(qū)),屬東江流域。由于這段答問中有一個尚需研究的地名Kung Kun,且徐植仁又將“村莊在Kung Kun(地區(qū))”譯成“Kung Kun村”,翻譯不正確,故需先看其他資料,然后再予以解釋。

1930年8月,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簡稱“國民黨黨史會”)為編輯《總理年譜長編初稿》,委派成員鄧慕韓到廣東收集資料。鄧慕韓在孫中山侄孫孫滿陪同下,約請黨史會另一成員王斧一同前往翠亨村。他們訪問了孫中山的胞姐孫妙茜,翻閱了《翠亨孫氏家譜》,不久,鄧慕韓發(fā)表《總理故鄉(xiāng)調(diào)查紀(jì)要》一文,首次向社會公開披露:“孫氏之先,居粵東莞縣屬長沙鄉(xiāng)。至明代,其五世祖禮贊公與妣莫氏遷于香山現(xiàn)改中山縣東鎮(zhèn)涌口村;生二子,長樂千,次樂南(樂千分居左頭)……爰及十一世祖瑞英公,于清代乾隆時,再遷鎮(zhèn)內(nèi)翠亨村邊之逕仔。”并根據(jù)孫妙茜的口述提到:“總理之譜系,可得而考者,自十世祖始,至總理已十八世”,隨后列出十世至二十世。王斧稍后又兩次到翠亨村訪問。1931年4月26日,國民黨黨史會成員鐘公任又前往翠亨村調(diào)查孫中山的早年軼事,他也訪問了孫妙茜。當(dāng)時,他向?qū)O妙茜提出翠亨“孫氏始祖自何處遷來中山縣”的問題,孫妙茜的回答是:翠亨“孫氏始祖在東莞縣。至五世始遷中山縣。其后于此縣中曾遷徙過一二處。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十四世即孫殿朝。1965年10月10日,翠亨孫氏族人孫錦言(譜名孫錦源,孫中山房親)在接受訪問時轉(zhuǎn)述說:“妙茜姑太口述過,從前孫家是居住于逕仔朗()的,到翠亨建屋也極艱難。”孫錦言的轉(zhuǎn)述雖與《翠亨孫氏家譜》關(guān)于孫氏遷居逕仔記載相合,但卻給人一種感覺:十四世孫殿朝是由逕仔直接遷入翠亨村的。實際上,孫家是在十三世孫千時搬回涌口村,到孫千之子孫殿朝時又由涌口村遷居翠亨村的。關(guān)于這一點,可從乾隆八年(1744年)訂立的《孫梅景等人賣田契》看出來,該契是孫千與堂叔孫廷尊合買其七世叔祖孫容窩在涌口村的遺田而與孫梅景等出賣者簽訂的。因涌口距逕仔或翠亨約11公里,如果孫千買田之前或之后不住在涌口村,他就無法管理和耕種所購買的涌口村祖嘗田。孫妙茜之孫楊連合在1962年和1965年兩次接受調(diào)查者訪問時,也明確指出孫中山的十四世祖孫殿朝是由涌口村遷入翠亨村的,他說:“常聽祖母(指孫妙茜)說:高祖殿朝公,最初由涌口村搬到翠亨村居住。”
另外,直接或間接證明孫中山家族來自東莞上沙鄉(xiāng)、香山涌口村和逕仔村,與左頭村孫族為宗親關(guān)系的重要依據(jù)還有多件,如:1912年5月28日,孫中山、孫眉兄弟偕眷到逕仔祖墳祭祖,下午,又聯(lián)袂到左頭村孫氏祠堂拜伯祖會宗親,并與宗親合影3張作為紀(jì)念。再如上世紀(jì)30年代初,因?qū)O科主持在逕仔一帶修建中山紀(jì)念中學(xué),孫氏族人乃于1931年夏秋之交,將原葬此地的屬于翠亨孫氏五個房系的17座祖墳,一同遷葬到翠亨村東北約3里遠(yuǎn)的譚家山,集中安葬(孫中山之父孫達(dá)成墓因風(fēng)水較佳,未作動遷,現(xiàn)仍在中山紀(jì)念中學(xué)校區(qū)內(nèi)),形成譚家山孫族墳場等。
綜觀上述直接和間接證據(jù)可以看出,孫中山家族確實來自東莞上沙鄉(xiāng)和香山涌口村,與分支左頭村的孫族互為宗親。其先祖在廣東境內(nèi)先后經(jīng)歷過四次搬遷活動,第一次是在明朝成化晚期,五世孫禮贊由東莞上沙鄉(xiāng)遷居香山縣涌口村;第二次是在清朝康熙前期,十一世孫瑞英由涌口村遷居逕仔村;第三次是乾隆八年(1743年)前后,十三世孫千搬回涌口村生活;第四次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四世孫殿朝由涌口村遷居翠亨村。
弄清孫中山家族在粵遷徙經(jīng)歷之后,我們就可以回過頭來推斷孫中山答林百克問的內(nèi)容了。
由上述考證可以看出,孫中山答問中的Kung Kun應(yīng)系Tung Kun之誤,而地名Tung Kun即指東莞(縣)而言。如此,則孫中山答問中的“村莊在Kung Kun(地區(qū))”,應(yīng)譯為“村莊在東莞(縣)”。在將Kung Kun校正為Tung Kun之后,就可以明顯看出,孫中山本人也對人說過其家庭來自東莞。
關(guān)于上沙孫氏入粵始祖

上沙孫譜在《孫氏世系原序》中記載:“(孫固之)嫡孫常德公諱八郎,號員沙,仕元為杭州刺史,誥授奉議大夫。當(dāng)元祚將衰,順宗昏暗,劉福通、陳友亮(諒)、張士誠輩蜂起,生民涂炭,靡有寧居。公即潔身去亂,流寓于南雄之珠璣巷。建明,太祖定鼎金陵,世泰時和,河清海晏。公之長子貴榮公、次子貴華公、三子貴紹公、四子貴武公復(fù)遷寶安。貴榮公字子敬,居員頭山,與我鄉(xiāng)同邑,惟是;貴紹公字子厚,居三株竹,又名三多竹(祝);貴武公字子倫,居南海各府而各邑;貴華公字子賢,居上沙,遂為我鄉(xiāng)之始祖,而實則本族之二世祖也。”又《孫氏世系辨(依前輩抄來)》等亦有類似記載。民國元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參加“自南雄珠璣巷遷來廣東后,散居各處”的“廣東孫族懇親會”,及上沙鄉(xiāng)孫族會后收到合影照片和會議傳單之事,亦表明包括孫中山在內(nèi)的與會者均承認(rèn)其先祖系由南雄珠璣巷而來,其中,孫中山的先祖遷居?xùn)|莞縣的員頭山和上沙鄉(xiāng)。關(guān)于孫常德由南雄珠璣巷遷居?xùn)|莞員頭山和上沙鄉(xiāng)之因,在1932年6月上沙鄉(xiāng)代表孫繩武等《請修正總理始遷祖事跡》致國民黨黨史會駐廣州辦事處主任鄧慕韓函中寫道:“來粵始祖諱常德,號員沙……遷居珠璣巷,與東莞伯何真相公(公相)友善,〈何〉真公并慕其品學(xué),聘為西席,旋相偕來粵,至東莞員頭山鄉(xiāng),即何真公鄉(xiāng)之右鄰……常德公偕長子貴榮居員頭山鄉(xiāng),未幾,即雅愛敝上沙鄉(xiāng)風(fēng)景清幽,故一屆暮年,即常頤養(yǎng)于上沙鄉(xiāng)貴華公家內(nèi)。”

關(guān)于鄭州管城孫氏與孫固及金陵孫氏
關(guān)于上沙孫氏之上源,在上沙孫譜所抄錄的“孫氏世系原序”中有所反映,文曰:“至宋熙寧時,歷官樞密副使,世襲金吾,太始祖溫靖公諱固,字允中,號和父,望重朝端,勛銘竹帛。”又在《孫氏世系辨(依前輩抄來)》中記載:“太始祖允中,諱固,乃宋樞密副使,襲金吾,原居金陵省之城,因議王安石,陳青苗,忤旨,被謫吳西,由是世居江西也。”在東莞員頭山、上沙鄉(xiāng)孫氏祠堂,也一直供奉有孫固的牌位,并列有以孫固為其遠(yuǎn)祖的簡要世系表。
查《宋史·列傳第一百》收錄有《孫固傳》,對孫固事跡記載頗詳,該《傳》說:“孫固,字和父,鄭州管城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死于北宋元五年(1090年),累官至樞密院副使、光祿大夫。期間,因反對經(jīng)略西夏,對王安石任相及其頒布之“青苗法”頗有異議,曾被降職至澶州等地任職,后均官復(fù)原職。一生主要在磁州、霍邑、河陽、嵩山、鄭州和開封任職。由此可知,上沙孫氏遠(yuǎn)祖孫固與《宋史》所記載之孫固顯然是同一人。另外,據(jù)《辭海》記載:鄭州為隋開皇元年(581年)所置州名,管城為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所置縣名,縣治在今河南鄭州市。《宋史》記載孫固為鄭州管城縣人,由此可以看出,孫固及其先祖至少在唐代和北宋時期已經(jīng)世居管城縣,形成“管城孫氏”。這就是說,遲至北宋晚年,孫中山的遠(yuǎn)祖仍生活在中原地區(qū)。
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因《宋史》明確提到孫固降職到磁州、真定,未曾被貶到江西,無孫固原居金陵、被謫去江西之記載,上沙舊譜中也未提及孫固到過江西,由此可見,上沙舊譜中的《孫氏世系辨(依前輩抄來)》中關(guān)于孫固被貶謫居江西之說,顯然有誤,故該譜所記居住金陵者,應(yīng)為孫固之后人,非孫固本人。香山左頭孫氏于清光緒年間敬送上沙大宗祠的一副對聯(lián),就顯示上沙孫氏之先祖為江浙人,該聯(lián)文為:“廟貌慶重新,想當(dāng)年樂業(yè)安居,德紹江東傳嶺表;宗支同衍脈,看此日源長流遠(yuǎn),澤由莞水播香山。”其上聯(lián)是說上沙孫氏先祖原在江浙(即“江東”)一帶,由江浙遷至嶺表(即嶺南);下聯(lián)是說香山孫氏來自東莞(上沙)。國民黨內(nèi)也一直流傳著孫中山以其先祖定居金陵為由而葬于南京的傳說。員頭山族譜亦記載其“先世出金陵”,1932年9月國民黨黨史會編纂《總理年譜長編初稿》時,即根據(jù)上沙和員頭山舊譜記載及孫氏父老意見確定上沙孫氏之“先世出金陵”,對此,孫科在校對書稿相關(guān)內(nèi)容時,只將“左沙頭”的“沙”字更正為“”字,并無其他意見。前面已提到上沙孫族入粵始祖來自浙江杭州。可見,孫固后人即東莞上沙孫氏先祖亦即左頭孫氏和翠亨孫氏之遠(yuǎn)祖,曾為世居金陵的江浙人。至于孫固之后人由中原南遷江浙之因,當(dāng)與宋、元之際北方女真族和蒙古族南下,南宋以建康(今南京)為行都、以臨安(今杭州) 為朝都以及孫固后人追隨漢族政權(quán)有關(guān)。
關(guān)于太原中都孫氏
關(guān)于鄭州管城孫氏及孫固,香山縣左頭孫氏舊族譜只字未提,但它卻提及孫常德家族“望出太原”。上沙孫譜在提及管城孫氏和孫固之前,也提及“予族系出太原”。由此族譜記載可知,“太原”(今山西平遙西南)孫氏乃鄭州管城孫氏及孫固家族之上源。
據(jù)唐《元和姓纂》記載可知,“漢西河太守會……會宗裔子福,為太原太守,遇赤眉難,遂家焉。”《新唐書·卷七十三·唐宰相世系表》記述同此。因“太原中都”和“太原”均指今山西平遙西南,故史書所稱之“太原孫氏”或“太原中都孫氏”,毫無疑問是指孫福支系而言。
可見,左頭孫譜和上沙孫譜記載其族“系出太原”或“望出太原”,表明“太原孫氏”是其分支遠(yuǎn)祖,同時也是翠亨孫氏的分支遠(yuǎn)祖。
關(guān)于樂安孫姓姓源及以上世系
左頭舊譜提及其族“望出太原”或“系出太原”外,還分別提及“予郡樂安”或“樂安衍派”。由此記載可知“樂安”(在今山東惠民縣)孫氏乃“太原孫氏”之上源。
關(guān)于“樂安孫氏”,當(dāng)今的孫氏家族和學(xué)術(shù)界普遍認(rèn)為,它是以齊國的“樂安”為郡望繁衍而成的,是中國孫姓三大獨立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關(guān)于其得姓始祖,唐以前只有孫武一人的說法,但宋以后變成孫書和孫武兩種不同的說法(以前者為主)。筆者曾根據(jù)《世本八種》、《左傳》、《公羊傳》、《晏子春秋》、《越絕書》、《史記》、《吳越春秋》、《漢書》、《元和姓纂》、《新唐書》、《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等典籍或研究著作,以及現(xiàn)今各地孫姓譜牒特別是《甲山北灣孫氏宗譜》、《平湖湖田孫氏家乘》、《泗安孫氏家乘》、《荊西孫氏宗譜》、《唐故前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樂安孫府君墓志銘》、山東鄄城孫老家《孫氏族譜》的記載,和學(xué)術(shù)界對中國孫姓始祖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細(xì)密的考證與分析,得出了孫書、孫武是同一人的結(jié)論,并根據(jù)上述資料,研究確定樂安孫姓始祖孫武其名其事為:
孫武(約前547~前479年),齊國人,原姓陳、田,自改姓孫,名為書、開、武,字為子占,尊稱子,謚號武子,系陳(田)桓子無宇次子,陳(田)敬仲(完)第6代孫。由齊適吳,屢立戰(zhàn)功,后歸齊隱居,著“武經(jīng)八十三篇”。因其早年居齊時更姓為孫,食采之地為齊國樂安,故被其后人尊為樂安孫姓始祖。其所著兵法史稱《孫子兵法》,影響頗廣,流傳至今。
由此可見,左頭孫譜和上沙鄉(xiāng)孫譜所稱“予郡樂安”或“樂安衍派”,即指“樂安”郡望,亦即他們尊稱山東“樂安”(今惠民縣)的孫武(又名孫書)為其得姓始祖。
結(jié)論
綜上考析可以看出,孫中山家族源于中原,其得姓始祖為春秋晚期吳國著名軍事家孫武(又名孫書),其居住地(或食采地)在山東“樂安”(今惠民縣);其分支祖孫福為漢太原太守,因赤眉起義而落籍山西太原(今平遙西南);其遠(yuǎn)祖為世居鄭州管城縣的北宋樞密副使孫固,后裔因北方民族南下,徙居金陵、杭州,乃世居江浙;其來粵始祖為孫常德,曾在杭州任職,因元末農(nóng)民起義,由杭州經(jīng)江西至南雄珠璣巷避居,后徙居?xùn)|莞員頭山(今茶山鎮(zhèn)黃屋、劉屋二鄉(xiāng))、上沙鄉(xiāng),其五世祖孫禮贊(名“玄”)于明朝成化晚期遷居香山縣涌口村務(wù)農(nóng),其六世直系祖孫樂南與父居涌口村,孫樂南長兄孫樂千則分居鄰近的左頭村;其十一世祖孫瑞英于清朝康熙前期由涌口村遷居逕仔村務(wù)農(nóng);其十三世祖孫千于乾隆八年前后搬回涌口村生活;其十四世祖孫殿朝于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由涌口村遷入鄰近逕仔的翠亨村務(wù)農(nóng),亦即回到逕仔村孫氏家族(后演變成翠亨孫氏,至少繁衍有8個房系)之中。自十四世孫殿朝繁衍到十八世孫眉、孫中山,孫家一直生活在翠亨村。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xué)圖書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