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社會在其成員達到成熟年齡時要舉行相關的儀式,這就是成年禮或叫成人禮。在廣東潮汕地區,老人們認為,未成年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園中的,所以等到成年之日(虛歲15歲,海陸豐地區是虛歲16歲),就要將孩子“牽出花園”,以示成年,這就是潮汕地區的成年禮“出花園”。
潮汕各地出花園的習俗略有不同。有的地方只給男孩子出花園。潮安縣和澄海縣“出花園”之日,要采來12種不同的鮮花,浸在水里給孩子沐花水浴,讓芬芳洗盡身上的孩子氣,扎上母親親手縫制的新肚兜,腰兜里壓著12顆桂圓和兩枚“順治”銅錢(或銀元),再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紅木屐,好讓孩子跨出花園一帆風順。出花園之日,成禮的少年不能出家門,不能跑到當空之下,不能與同歲人見面,否則會倒霉。總之要出花園,反多拘束,這大概是意味著少年不可再淘氣貪玩,從今天起要做個循規蹈矩的大人了。饒平縣則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12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該縣黃岡鎮15歲男女,凡經算命先生卜卦而不給出花園者,僅舉行簡單儀式,給孩子穿新衣,另買一只豬肚子煮熟讓孩子躲在門后吃,俗稱“換腸肚”,然后拜別公婆神,將香爐丟棄。揭西、普寧、惠來的出花園者,當天要吃炒豬腸豬肚,并邀請小朋友于地下圍著“膠掠(竹箕)”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成人腸肚”,與童年告別。

出花園也有祭神儀式,拜的是床上的“公婆”神。據說公婆神為少年兒童的保護神,主管人間嬰幼兒的生命和健康,被稱為“阿婆”(民間俗稱為“眠床腳婆”)。相傳七月初七日是阿婆成為神的日子,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將阿婆的靈“請”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虛齡15歲。另一種說法是,七月七是“乞巧節”,選擇這一天“出花園”,寓意父母指望兒女長大后,能出類拔萃,聰穎靈巧,成為棟梁之材。有的地方則另擇吉日舉行。出花園酬“公婆神”的儀式是:在床中央放上一只淺沿的大笸籮(“公婆神”神位供在孩子睡覺的床下),在盛滿米的米筒上插上三炷香,供上12碗甜薯粉圓,12盅烏豆酒以及紅桃果(桃形果)、酵果(一種發酵的年糕),三牲(魚、豬頭、三鳥)。男孩供的三鳥是一只公雞,象征朝氣蓬勃,女孩供的是一只母雞,象征將來能生兒育女。
出花園這天有些人家要宴請親友。家長破例讓出花園的孩子坐東邊的“大位”,象征他(她)們已經成為家中棟梁。少年要吃雞頭,俗稱“咬雞”,倘若屬雞的就要改吃鴨頭或鵝頭。還要吃甜菜湯圓和象征長壽的面條以及“五碗頭”。“五碗頭”無定式,一般取諧音吉祥之物,如鯪魚、蟹、豬肝、豆芽以及芹菜、蒜、蔥等配料,象征能、會、官、聰、勤勞、精打細算等良好愿望。席間,親友要向孩子傳授涉世經驗,對他們談些勉勵上進、恪守道德的教誨。

出花園作為潮汕地區流傳已久的成年禮,極具地方特色。但耐人尋味的是,至少在清中期潮汕地區同樣存在中原的古成人禮—“冠禮”和“笄禮”。清嘉慶《澄海縣志》卷六《禮儀》載:“冠禮,舊志不載。今俗男子甫離襁褓,即加帽。至年四五歲養長,長為總角。將婚之前具冠,命贊禮者祝加其冠,咨親長所職然。惟士夫家間一行之,民庶多略,女子將嫁而笄,則貴賤無異焉。”為什么潮汕地區會有兩種不同的成人禮呢?為什么中原的古禮最終未能延續下來?
中國傳統社會以男性為中心,因此冠禮受到極高的重視,并且規定了一整套周密和嚴整的儀式。冠禮的大略情形如下:冠禮在宗廟舉行,將加冠的青年的父親先用筮(一種占卜方法)決定行禮的日期,并且用筮決定請哪一位賓朋來為青年加冠。確定后,把日期通知賓家。到行禮那一天,早晨將一切準備好,將要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請賓進門,入廟就位,青年出房就位,然后行禮。來賓把規定的服飾加于青年,共行三次,稱為始加、再加、三加,并以酒祝青年。青年由西階而下,去拜見他的母親。見母后,回到西階以東,由來賓給他起一個字(名字的字)。于是禮成,青年之父送來賓出廟門。被加冠的青年見他的兄弟姑姊,隨后再見鄉大夫、鄉先生等。其父以酒款待所請之賓,送他束帛、儷皮,最后敬送出家門。

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冠禮和潮州的出花園存在一些相似之處:首先它們作為孩子成年的一個“關口”而受到重視,有一定的儀式規范;其次,古代舉行冠禮要占卜擇日,而潮州出花園同樣也要請算命先生擇吉日;再次,舉行冠禮那天少年要“加衣”以示成年,而潮州出花園那天,少年也同樣要換上外婆買的新衣服,紅木屐(以前潮地有穿木屐的習慣),象征新生活的開始;最后,在舉行儀式那天,長輩或親友們都要向青年傳授一些涉世經驗,教給青年一些做人的道理。
冠禮與出花園的不同之處在于:首先,古代冠禮是以頭發和名稱的變化來標志成年與否,而潮州出花園的禮俗卻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其次,出花園的年齡小于古代冠禮,古代舉行冠禮的時間是在男孩的20歲,笄禮是在女孩的15歲,而潮州出花園不管男孩女孩都是在15歲。這可能與南方少年早熟有關,也可能由于古時潮地瘴氣濕熱,人多短壽,所以要提前成家立業;再次,古代冠禮是在宗廟舉行,有著濃厚的宗法意味,而潮州出花園是在家里舉行;最后,古代成年禮比較重視男性的冠禮,而潮州出花園儀式不分男女。

今天我們已經無法考證潮汕“出花園”起源于何時,雖然與其相關的人物比如“公婆神”出現在北宋時期,然而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后人的附會,不足為據。考慮到整個潮汕地區大部分的民間信仰成型于明清時期,潮汕地區的“出花園”當不例外。如果那樣的話,“冠禮”和“笄禮”以及“出花園”在明清時期應該是并行的。通過踐行古禮,這個帝國邊緣的人群尤其是上層精英們不斷重申著自己的華夏認同,強調自己中原人的純正血統(潮汕人的祖先大多是唐宋時期河南固始的移民),借此使自己與“蠻荒之地”“化外之民”區分開。雖然他們也知道潮汕與中原地區在地理、氣候等方面存在著差別,但身處邊緣的位置使得他們不能也不敢對中原的古禮做大的改動,以免喪失自己的身份認同,無奈之下,他們又創造出一種與本地實際相符合的成年禮“出花園”。近代以后,隨著社會體制和社會觀念的變化,冠禮和笄禮不復存在了,但“出花園”反而因其濃郁的地方特色一直保留至今。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