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期思,其地在淮河西部南沿,《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于“汝水入淮”下記載:“淮在期思北。”期思建縣,早在春秋中期。《左傳·文公十年》載:“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晉]杜預注:春秋時,楚君自稱王,其“縣邑大夫僭稱公”。《左傳·宣公十一年》楚莊王語,“諸侯、縣公皆慶寡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帶有雩婁、潘、蓼、蔣、弦、黃等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唯蔣較大,為“伯”爵。到楚穆王四年(前622年),這些諸侯國陸續(xù)滅于楚,楚以蔣都治所建期思縣,縣領(lǐng)雩婁、潘、蔣諸國地及蓼、弦、黃諸國部分地。《淮南子·人間訓》記載,“孫叔敖?jīng)Q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表明雩婁邑也屬期思縣地。雩婁,位于大別山北部山區(qū)及丘陵地帶,地勢較高;蔣國位于白露河、淮河之間,地勢相對低洼。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不是決白露河、淮河之水,去灌溉南面上部的“雩婁之野”,而是在期思縣境上部高處決開河岸,引水灌溉雩婁山區(qū)下面的平原。由此可知,春秋期思縣之大,南至大別山北麓。
秦漢時,期思縣域劃小,與(寢丘,古藩國)縣同屬汝南郡。東漢,縣更名固始。 延熹三年(160年),固始、期思兩縣令共建楚相孫叔敖廟于期思縣城南,刻石立碑,銘記固始與期思“臨縣一載,志在惠康”,孫叔敖功德澤惠兩縣民眾。
東晉至南北朝,期思縣時置時廢。至唐,期思縣地并入固始。新中國成立后,建立淮濱縣,期思劃入淮濱,現(xiàn)為期思鎮(zhèn)。
二
古蔣國設于西周初。武王、成王時分封諸侯,周公一子受封于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其中“蔣”,就是周公第三子“伯齡”所封之“蔣國”。穆王元年(前625年)后,蔣國滅于楚,楚建期思邑。《漢書·地理志》汝南郡“期思有蔣鄉(xiāng),故蔣國”,此為[晉]司馬彪原注。晉司馬彪、杜預及唐顏師古俱言“期思有蔣鄉(xiāng),故蔣國”;后世有的詞書與姓氏著述者,謂“蔣”之“蔣國”或在仙居(今光山縣境),或謂今固始縣蔣集,實未深考。兩漢時,汝南郡之期思與固始并存,縣域區(qū)劃不混。明代《固始縣志》記載:期思在固始城西北七十里,蔣家埠在固始東北四十里,二者相去較遠。漢書地理志說的“期思有蔣鄉(xiāng)”,是說漢代的期思縣有蔣鄉(xiāng),即古蔣國滅后邑地易為鄉(xiāng),而不是指他縣有蔣鄉(xiāng)。今固始縣蔣集,地在淮河支流史灌河東岸,其地不屬期思縣,至今也未發(fā)現(xiàn)有古城遺址。
期思有古蔣國遺址,即今期思鎮(zhèn)政府所在地,在今淮濱縣東南15公里處,北有淮河,南有淮河支流白露河,城池遺址地處岡地,在白露河支流水灣,由南至東、至北,三面環(huán)水,水今名“思河”。今期思鎮(zhèn)政府院有漢代修建的楚相孫叔敖廟遺址。古蔣國城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500米,基寬32米,垣為夯土壘筑,殘存1~3米。在這兒出土有新石器、商周時期陶器與青銅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鏃劍矛及楚國貨幣等。“蔣國故城”現(xiàn)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期思古蔣國遺址,有蔣伯齡墓葬。據(jù)《亭蔣氏族譜》載:一世祖伯齡薨“敕封都萬壽陵”。封都,即蔣國都城;萬壽陵,當是今遺址城東南古墓群之大陵。
三
唐《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及睢陽《蔣氏前譜·(宋人)諸序》等,皆稱“蔣”是“以國為氏”。蔣國都邑,地在漢代期思縣,今淮濱縣期思鎮(zhèn)。今期思鎮(zhèn),是蔣氏發(fā)源地。
蔣氏源流世系。蔣國始君,周公第三子伯齡。“伯者”,為爵位之稱。出自黃帝氏族,是后稷之裔。伯齡公衍世系,瞧陽《蔣氏家譜·蔣氏系出姬姓考》稱:“伯齡二十三世簡,國并于楚。”至東漢初,太尉、大將軍、逡遒侯蔣橫遭讒,九子散逸四方。冤平,九子隨地封侯,開九侯支系。據(jù)《亭蔣氏宗譜》記稱:蔣氏自伯齡至九侯,為48世,九侯澄公下又記有32世至唐末,80世代,著“期思世譜”世系,較為完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