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海峽兩岸可仲裁事項比較研究

2007-01-01 00:00:00趙生祥
現代法學 2007年2期

摘 要:對于可以仲裁的爭議事項,祖國大陸和我國臺灣的仲裁立法有著不同的規定。大陸1994年《仲裁法》將可仲裁事項限定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并明確規定了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仲裁;我國臺灣“仲裁法”則將可仲裁事項界定為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海峽兩岸可仲裁事項的差異,表明了兩岸對爭議事項可仲裁性的不同認識,也表明了兩岸對當事人自主選擇民事糾紛解決方式的不同態度。相比之下,我國臺灣“仲裁法”對可仲裁事項的界定,更準確地反映了適宜仲裁的爭議事項的范圍,更充分地尊重了當事人的仲裁自治權,因而值得祖國大陸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海峽兩岸;仲裁立法;可仲裁性

中圖分類號:DF974 文獻標識碼:A

哪些爭議事項可以仲裁和哪些爭議事項不能仲裁,是仲裁立法必須明確規定的一個重要問題。祖國大陸和我國臺灣在不同背景下的仲裁立法,對可以仲裁的爭議事項(簡稱“可仲裁事項”)有著不同的規定。比較兩岸可仲裁事項的異同,借鑒彼岸界定可仲裁事項的合理方法,為祖國大陸仲裁立法的完善提出些許建議,乃筆者撰寫此文之本意。

一、海峽兩岸可仲裁事項的演進

海峽兩岸在仲裁制度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立法和規章對可仲裁事項有著不同的規定。對兩岸可仲裁事項的演進作一簡要回顧,將有助于我們清醒地認識可仲裁事項范圍的擴大化趨勢。

(一)祖國大陸可仲裁事項的演進

祖國大陸在1994年《仲裁法》頒布以前,允許仲裁的爭議事項主要散見于一些專門性民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之中。例如,1981年的《經濟合同法》(已廢止)、1985年的《涉外經濟合同法》(已廢止)和1987年的《技術合同法》(已廢止)分別規定,經濟合同、涉外經濟合同和技術合同糾紛可以提交仲裁;1990年《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合同糾紛可根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事后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向著作權仲裁機構申請仲裁(2001年已修改該條規定);1993年國務院發布的《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勞動爭議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1990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上海市城鎮公有房屋管理條例》、1992年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準頒布的《福州市城鎮房產糾紛仲裁辦法》等地方性法規,規定了房產糾紛可以提請房產糾紛仲裁委員會仲裁。此外,一些仲裁機構從確定其受案范圍的角度,以仲裁規則的形式對其可以仲裁的爭議事項作了較具體的規定。例如,《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仲裁規則》規定,國際、涉外、涉港澳臺的經濟貿易糾紛,可以提交該仲裁委員會仲裁;《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規定,海事、海商方面的糾紛,可以提交該仲裁委員會仲裁。總體而言,在1994年以前,祖國大陸界定可仲裁事項的法源較為混亂,并且,涉及到仲裁的有關法律法規,僅規定了屬于該法律法規調整范圍內的爭議事項可以提交仲裁解決,而沒有全面界定可仲裁事項的范圍。

1994年,祖國大陸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下簡稱1994年《仲裁法》),對可仲裁事項進行了統一、全面的界定。該法第2條規定,可仲裁的事項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顯然,該法所界定的可仲裁事項,已比以前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允許仲裁的事項廣泛得多。

(二)我國臺灣可仲裁事項的演進

我國臺灣的仲裁制度,是由民國時期的“公斷”制度發展而來的。1921年頒布并于1935年修訂的《民事公斷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規定仲裁可適用于一般民事爭議[1]。不過在實踐中,該“暫行條例”所規定的“民事公斷”,主要是用于解決商務方面的爭議[2]。1949年10月1日以后,該“暫行條例”在臺灣地區繼續施行,直到1971年將該“暫行條例”予以廢止[3]。

1955年我國臺灣商務仲裁協會成立后,為了適應商務仲裁的需要,臺灣當局于1961年制定了“商務仲裁條例”,該“條例”第1條將可仲裁事項界定為“有關商務上現在或將來之爭議”;1982年和1986年我國臺灣先后兩次修訂該“條例”,仍堅持可仲裁事項僅限于商務爭議。

1998年,我國臺灣再度修訂“商務仲裁條例”并將其更名為“仲裁法”;2002年,我國臺灣又對“仲裁法”進行了修訂。根據該“仲裁法”第1條,凡現在或將來之爭議,只要當事人依法可以和解的,均可依仲裁協議提交仲裁。顯然,該“仲裁法”擴大了可仲裁事項的范圍,即可仲裁事項不再限于商務上之爭議,而是包羅了當事人依法可以和解的任何領域的爭議。對于為什么擴大可仲裁事項的范圍,我國臺灣有關人士的解釋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均無可仲裁事項僅限于“商務上之爭議”的限制,況且,爭議究竟屬于民事還是商事,實際上很難劃分,只有擴大可仲裁事項的范圍,才符合“國際潮流”,發揮仲裁疏減訟源的作用[1]39。

二、海峽兩岸可仲裁事項的界定標準

按仲裁理論和實務界的通說,爭議事項應具有可仲裁性(arbitrability),方能通過仲裁解決。對爭議事項的可仲裁性,可作兩種理解:一是爭議事項自身所具有的適宜仲裁的屬性;二是立法者對爭議事項所賦予的依法可以仲裁的屬性。通常,只有其自身適宜仲裁的爭議,立法者才確認其依法可以仲裁,而不適宜仲裁的爭議,立法者將不允許通過仲裁解決。但是應當看到,哪些爭議適宜仲裁,人們的認識可能有所不同。海峽兩岸基于對爭議事項可仲裁性的不同認識,便對可仲裁事項的界定標準作出了不同的規定。

(一)祖國大陸可仲裁事項的界定標準

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第2條為界定可仲裁事項確定了兩個基本標準:一是糾紛的當事人必須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即必須是平等的民事主體。按照這一標準,凡是非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糾紛,如行政機關因行使其管理職能與行政相對人發生的糾紛、政府所屬各部門之間的職權糾紛等,均不能仲裁。二是糾紛的內容必須是合同或其他財產權益的爭議。按照這一標準,與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無關的糾紛,如人身權糾紛,也不能仲裁。

在明確可仲裁的爭議必須符合上述標準的基礎上,1994年《仲裁法》第3條又以列舉方式規定了下列兩類爭議不能仲裁:(1)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2)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從立法的邏輯構思來看,第3條規定兩類爭議不能仲裁,顯然是對第2條規定的可仲裁事項范圍的限制,也就是說,有關爭議事項盡管符合第2條規定的兩個基本標準,但如果根據第3條規定不能仲裁的,則不應納入仲裁的范圍。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必須與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問題無關,并且不屬于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才可以仲裁。

(二)我國臺灣可仲裁事項的界定標準

我國臺灣“仲裁法”對界定可仲裁事項的標準進行了高度概括,該“仲裁法”第1條第1款規定:“有關現在或將來之爭議,當事人得訂立仲裁協議,約定由仲裁人一人或單數之數人成立仲裁庭仲裁之?!钡?款又規定:“前項爭議,以依法得和解者為限。”可見,我國臺灣對可仲裁事項的界定,以“依法得和解”為標準,即只有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才能通過仲裁解決。

“和解”是從解決爭議的角度而言的,即爭議發生后,雙方當事人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協議,從而使爭議得以友好解決。以和解方式解決爭議,除需當事人雙方自愿外,往往還需要當事人對自己的實體權益進行處分,因為只有雙方當事人在發生爭議的實體權益上彼此讓步和相互妥協,當事人之間才可能達成和解的協議;所以,爭議依法可以和解,從實體法的角度看,即是爭議的實體權益屬于當事人依法可以自由處分的范圍。

我國臺灣“仲裁法”中提出的可仲裁事項界定標準,否定了依法不能和解的爭議的可仲裁性,但沒有具體列舉不能和解的爭議的范圍。從法理上講,爭議能否和解,取決于爭議的實體權益是否可以由當事人自由處分,而當事人對爭議實體權益的處分是否為法律所允許,則取決于其處分行為是否會損害公益或第三人權益,因此,不能和解的爭議,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兩類:一類是涉及公益的爭議。一般說來,非平等主體之間的爭議、涉及治安和公共事務的爭議以及其他應受法律強制約束的法律關系的爭議,大多與公益有關。在此類爭議中,當事人對其實體權益不能進行自由處分,故此類爭議不能以和解方式解決。如稅收關系中,征稅機關和納稅人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征稅機關權利的行使和納稅人義務的履行,均與公益密切相關,征稅機關既不能自行放棄征稅權,也不能隨意加重納稅人的負擔,因而,征稅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發生的稅收糾紛,就不得和解。此外,刑事案件以及工商管理、檢驗檢疫、技術監督等方面的爭議,因涉及到公益,也不能通過和解方式解決。另一類是涉及第三人權益的爭議。當事人之間的爭議涉及到第三人的權益時,如果允許當事人和解,則第三人權益可能受到損害,由此產生不公平的結果,故此類爭議也屬于不能和解的爭議。

(三)海峽兩岸可仲裁事項界定標準評析

由于仲裁是一種民間性質的糾紛解決方式,并且,仲裁高度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仲裁的結果往往受當事人意志左右,這就決定了只有當事人可以自由處分的實體權益的爭議,即當事人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才適宜通過仲裁解決。而依法不能和解的爭議,因其涉及到公益或第三人權益,則不宜仲裁,否則,如果允許當事人將依法不能和解的爭議提交仲裁解決,在當事人意志的支配下,公益或第三人權益將受到損害。所以,我國臺灣界定可仲裁事項以“依法得和解”為標準,較為準確地反映了適宜仲裁的爭議事項的范圍。同時,我國臺灣“仲裁法”允許將所有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提交仲裁,而未作任何保留,也表明了其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和大力支持仲裁發展的態度。

相比之下,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以列舉方式規定可以仲裁的爭議和不能仲裁的爭議,并未對適宜仲裁的爭議事項范圍作出準確反映。許多學者指出,一些適宜仲裁的爭議,已被1994年《仲裁法》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這種做法,是對仲裁機構不信任的表現,不利于仲裁的發展。另一方面,筆者認為,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對可仲裁事項的界定,也可能將一些不宜仲裁的爭議事項納入了仲裁的范圍,如涉及第三人權益的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盡管不宜通過仲裁解決,但該仲裁法并沒有明確否定其可仲裁。

當代仲裁制度,已呈現可仲裁事項范圍日益擴大化的趨勢[4]。除涉及公益和第三人權益的爭議不可仲裁外,許多傳統的不能仲裁的爭議事項,正在逐漸被有關國家和地區納入仲裁的范圍。顯然,祖國大陸仲裁法對可以仲裁和不能仲裁的爭議進行具體列舉,與這一發展趨勢是不相適應的。為了促進仲裁的健康發展,祖國大陸有必要將“爭議的實體權益可以由當事人自由處分”確定為可仲裁事項的界定標準。這個界定標準,一方面具有開放性,能夠滿足當事人將發生在各領域的民事糾紛提交仲裁的需要,從而使更多的糾紛能通過仲裁友好解決;另一方面也具有保護性,可以阻止當事人將不能自由處分的實體權益糾紛提交仲裁,從而確保公益和第三人權益免受損害。

三、海峽兩岸可仲裁事項范圍的異同

海峽兩岸現行仲裁立法所確認的可仲裁事項范圍,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這主要體現在下列問題上:

(一)可仲裁爭議的主體范圍問題

根據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第2條,只有平等地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糾紛,才可以通過仲裁解決。該條列舉的三種主體,也就是祖國大陸立法所確認的民事主體。鑒于只有民事實體權益才可以由當事人自由處分,《仲裁法》將可仲裁事項范圍限定為民事主體之間的爭議,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立法用語等方面的原因,上述第2條所確定的可仲裁爭議的主體范圍,卻存在著一些模糊不清的問題。

首先,1994年《仲裁法》第2條采用了“公民”這一概念,而沒有使用“自然人”的概念,因而,涉及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糾紛能否仲裁,僅從字面理解容易產生歧義。在法律上,一個國家的公民是指具有該國國籍的人,而不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人。我們通常所稱的公民,則是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若對上述第2條中的“公民”作如此理解,則主體一方或雙方為外國人或無國籍人的糾紛,將被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但事實上,祖國大陸早有“涉外仲裁”的規則和實踐,而“涉外仲裁”的情形之一,正是糾紛的主體一方或雙方為外國人或無國籍人。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不斷發展,涉及外國人或無國籍人的糾紛將大量出現,為了將這些糾紛納入仲裁的范圍,祖國大陸仲裁立法在界定可仲裁事項時,應當以“自然人”這一概念替代“公民”的概念,以使可仲裁爭議的主體范圍更加明確。

其次,1994年《仲裁法》第2條中使用了“其他組織”的概念,但未限定其具體范圍,因而可作為仲裁當事人的“其他組織”包括哪些,尚不夠明確。祖國大陸的其他法律,如《合同法》、《擔保法》、《民事訴訟法》等,也有“其他組織”這類主體,并且,這些法律同樣沒有明確“其他組織”的范圍。最高人民法院為實施有關法律而發布的司法解釋,對“其他組織”有著不同的界定。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5條規定,可作保證人的“其他組織”包括: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獨資企業、合伙企業、聯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經民政部門核準登記的社會團體;經核準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街道、村辦企業;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0條規定,可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該《意見》所列舉的“其他組織”包括: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私營獨資企業、合伙組織、合伙型聯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經民政部門核準登記領取社會團體登記證的社會團體;法人依法設立并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中國人民銀行、各專業銀行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經核準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街道、村辦企業等。顯然,對《仲裁法》第2條中的“其他組織”作出不同的界定,可仲裁事項的范圍將有所不同。筆者認為,仲裁和民事訴訟雖有諸多區別,但二者都是為解決民事糾紛而創設的程序,法律允許當事人選擇訴訟或仲裁,即意味著有資格進行民事訴訟的當事人,也有資格參與仲裁活動,因此,能成為仲裁當事人的“其他組織”,應當和民事訴訟中的“其他組織”保持一致,其具體范圍,亦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0條確定。

再次,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將可仲裁爭議的主體限定為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是否意味著國家和國際組織作為主體的民事爭議不能仲裁?從廣義上講,民事主體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外,還包括國家和國際組織[5]。尤其是在“二戰”以后的國際經濟交往中,隨著“國家契約”的大量出現,國家作為民事主體的情況已比較常見。在國際上,國家和私人之間的某些糾紛,已可以通過仲裁方式加以解決。如1965年在華盛頓締結的《關于解決各國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的公約》,便規定了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的投資爭議,可以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提交給依該公約設立的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仲裁。在立法方面,有些國家將作為民事主體的國家確定為公法人,并規定了公法人可以成為仲裁當事人。如1998年《比利時民事訴訟法》(仲裁篇)第1700條規定,公法人為仲裁協議的當事人時,仲裁人應依據法律規則裁決其爭議,不得偏離特定法律規定。但按照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國家和國際組織作為主體的民事爭議,已被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筆者認為,為了適應仲裁發展的需要,祖國大陸《仲裁法》不宜列舉式地將可仲裁爭議的主體限定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而應當使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即便爭議的主體為國家或國際組織,只要該爭議的性質為民事爭議且爭議的實體權益可以自由處分,也應當允許提交仲裁。

我國臺灣“仲裁法”界定可仲裁的爭議事項,沒有特別提及爭議的主體。但根據該“仲裁法”的相關規定,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在我國臺灣也只有民事主體之間的爭議才能仲裁,因為該“仲裁法”已將可仲裁的爭議限定為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而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只能是私法上的爭議,亦即民事主體之間的爭議。不過,我國臺灣“仲裁法”對民事主體的范圍未作具體列舉,而是使其處于開放的狀態。這種開放狀態,顯然具有較大的包容性,能夠滿足各類民事主體將爭議提請仲裁的需要。

(二)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是否均可仲裁的問題

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第2條雖然規定了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但由于受第3條的限制,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如果涉及到婚姻家庭繼承問題或者屬于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的,則不可仲裁。

我國臺灣“仲裁法”對可仲裁事項沒有“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限定,而是將其泛泛地規定為“有關現在或將來之爭議”。毫無疑問,“有關現在或將來之爭議”,已將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包括在內。但根據我國臺灣“仲裁法”,我們也不能得出所有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都可以仲裁的結論,因為該“仲裁法”對可仲裁事項還有“依法得和解”的要求。也就是說,在我國臺灣,當事人之間的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必須依法可以和解,方能仲裁,否則,即便是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的糾紛,也不能仲裁。

由上可見,無論是祖國大陸還是我國臺灣,都已將某些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的糾紛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不過,兩岸采取的排除方式有明顯差異:祖國大陸列舉式地排除涉及婚姻家庭繼承和屬于行政爭議性質的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可仲裁性,而我國臺灣則概括式地排除不能和解的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可仲裁性。

前已論及,依法不能和解的爭議,因其涉及公益或第三人權益,是不宜通過仲裁解決的,因此,我國臺灣概括式地將不能和解的爭議(包括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無疑是一種可取的做法。而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所采取的列舉式排除方法,則明顯有兩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列舉式地將婚姻家庭繼承糾紛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意味著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只要涉及到婚姻家庭繼承問題,或者屬于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就不能通過仲裁解決,這種規定,未免過于絕對。有學者指出,1994年《仲裁法》對不可仲裁事項范圍所作的具體列舉,沒有留下彈性空間,不能適應仲裁范圍不斷擴大的客觀現實[6]。另一方面,列舉式地規定婚姻家庭繼承糾紛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仲裁,似乎暗示著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只要不涉及婚姻家庭繼承問題和不屬于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就可以仲裁。而這種暗示,顯然會遭到人們質疑,因為有些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盡管不涉及婚姻家庭繼承問題,也不屬于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但如果當事人對其實體權益的處分會損害公益或第三人權益的,并不適宜通過仲裁解決。

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未將涉及公益或第三人權益的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明確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很可能導致不公平結果的產生,尤其是在當事人惡意串通的場合,問題可能更加嚴重。比如,甲對乙享有150萬元的到期債權,對丙負有200萬元的到期債務,在甲沒有足夠財產對丙承擔債務的情況下,如果甲和乙訂立仲裁協議,將他們之間150萬元的債權債務“糾紛”提交仲裁,并且甲在仲裁中和乙達成協議表示放棄自己的到期債權,則仲裁庭根據甲和乙的協議作出仲裁裁決,便會對丙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損害。此例表明,否定涉及公益或第三人權益的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可仲裁性,確有必要。

(三)人身權糾紛能否仲裁的問題

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第2條將可仲裁事項限定為“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意味著涉及人身權的糾紛已被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祖國大陸較早的其他立法,也同樣不承認人身權糾紛的可仲裁性,如1990年的《著作權法》雖然規定著作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人身權利,但該法第49條只規定了“著作權合同糾紛”可以仲裁,而并未規定著作權人身權糾紛可以仲裁。不過,近幾年來,祖國大陸似乎已開始承認某些人身權糾紛的可仲裁性。如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便對早先只允許將“著作權合同糾紛”提交仲裁的規定進行了修改,修訂后的《著作權法》第54條規定,著作權糾紛可以調解,也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由于修訂后的《著作權法》仍保護著作權人的人身權,該條規定中所稱“著作權糾紛”,理應包括著作權人身權糾紛在內。

我國臺灣“仲裁法”第1條只原則性地規定了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均可仲裁,而沒有列明仲裁的范圍僅限于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從該條的措辭看,涉及人身權的糾紛并未完全被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因為人身權糾紛如果依法能夠和解的,仍然可以仲裁。顯然,我國臺灣“仲裁法”所界定的可仲裁事項范圍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即便是人身權糾紛,也可以被包括在內。應當說,我國臺灣“仲裁法”的這種規定,與可仲裁事項范圍逐漸擴大的趨勢是相適應的。

需要說明的是,涉及人身權的糾紛能否仲裁,理論界尚有不一致的認識。有人認為,凡是涉及到人身權的爭議,都不能仲裁[6]127-128;也有人認為,涉及到人身權的財產權益糾紛,如離婚后夫妻財產的分割、贍養費的支付糾紛等,當事人提請仲裁的,應當作為財產權益糾紛提請仲裁[7];還有人認為,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如著作權人的署名權、發表權、修改權等,如果作為“知識產權”這一廣義財產權的一部分,則涉及此類人身權的侵權糾紛屬于可仲裁事項;若從此類權利本身考察,則涉及此類人身權的侵權糾紛不屬于財產權益爭議,只能被推定為不可仲裁的事項[6]135-136。這些觀點表明,學者們并不愿意承認人身權糾紛的可仲裁性。

筆者認為,人身權和財產權一樣,都是當事人享有的民事權利。法律在確認當事人享有民事權利的同時,也規定了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可以對其民事權利進行自由處分。而當事人處分民事權利的行為是否為法律所允許,則主要取決于該處分行為對公益或第三人權益是否會造成損害,也就是說,只要無害于公益和第三人權益,當事人就可以對其民事權利進行自由處分。當事人所享有的某些人身權,如上述著作權人身權,是可以由當事人自由處分的,此類人身權糾紛,也是適宜仲裁的,法律對其可仲裁性予以確認,并無不妥。同時,只有承認人身權糾紛的可仲裁性,我們才不至于采取將某些人身權歸入財產權范疇的方法來解釋為什么涉及這些人身權的糾紛可以提請仲裁的問題。

(四)婚姻家庭繼承糾紛能否仲裁的問題

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第3條明確規定了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不能仲裁。在解釋此類糾紛為什么不能仲裁時,有學者認為原因是此類糾紛涉及的人身權不能由當事人自由處分。筆者認為,從《仲裁法》相關條文的邏輯聯系來看,該條規定的意圖并不在于否定人身權糾紛的可仲裁性,因為該《仲裁法》第2條將可仲裁事項的范圍限定為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就已經將人身權糾紛予以排除,第3條作為對第2條界定的可仲裁事項范圍的限制,顯然是要把婚姻家庭繼承領域的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此類被排除的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主要有夫妻財產制糾紛、離婚后的財產分割糾紛、被收養人與其養父母或生父母之間的財產關系糾紛、監護人處分被監護人財產的糾紛、扶養費糾紛、繼承份額糾紛、遺產分割糾紛、遺囑糾紛等。應當說明的是,盡管1994年《仲裁法》規定了婚姻家庭繼承糾紛不能仲裁,但祖國大陸學者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這些糾紛與當事人之間的人身關系密不可分,因而不能通過仲裁解決[6]127。亦有學者認為,只要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這些糾紛也可以仲裁[7]42-51。

我國臺灣“仲裁法”中沒有列舉式地規定婚姻家庭繼承糾紛能否仲裁,由于該“仲裁法”將所有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都納入了仲裁的范圍,婚姻家庭繼承糾紛,只要依法可以和解,也應屬于可仲裁事項。不過,我國臺灣理論界對婚姻家庭繼承糾紛能否和解或能否仲裁仍有不一致的認識。有人認為,所謂“依法可以和解”,是指爭執的財產法上的權利或法律關系可由私人以自由意志加以處分,至于親屬法上、繼承法上的權利或法律關系的爭議,即使具有財產內容,也不屬于依法可以和解的范疇[3]65。也有人認為此類爭議適宜仲裁,并指出,當事人之間因親密之關系,包括婚姻關系等所引起之各種問題,而欲保持原有關系時,仲裁較訴訟更為有用[1]21-22。

筆者認為,婚姻家庭繼承領域的合同和其他財產關系,雖然涉及到某些強制性規定,但這些法律關系的內容,仍可能受到當事人自由意志的支配。如夫妻雙方可以對其財產關系進行約定,離婚案件的當事人可以就財產分割達成協議,扶養人和被扶養人可以約定扶養費的支付方式,繼承人之間可以協商確定繼承的份額和遺產分割方案等。這表明,在婚姻家庭繼承領域,當事人對某些實體權益仍享有處分權。這些可以由當事人處分的實體權益的糾紛,只要不涉及公益和第三人權益,也是適宜仲裁的。所以,祖國大陸《仲裁法》第3條將婚姻家庭繼承糾紛一概排斥在仲裁范圍之外,不僅缺乏充分理由,而且構成了對當事人選擇糾紛解決方式的不合理限制,不利于這些糾紛的友好解決。同時應當看到,在當代,仲裁的范圍正在逐漸擴大,除商事爭議可以仲裁外,可仲裁事項也出現了向家庭法領域擴展的趨勢[8]。為了與這一趨勢相適應,祖國大陸《仲裁法》也不應當根本否定婚姻家庭繼承糾紛的可仲裁性。

(五)“行政爭議”能否仲裁的問題

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第3條規定了“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仲裁。依這一規定判定有關爭議事項是否可以仲裁,可能遇到以下問題:第一,我們通常所稱的“法”,包括了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第3條雖有“依法”之說,卻沒有明確應依哪個層級的“法”,因此,爭議事項依法律和行政法規不屬于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范圍,而依有關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時,該爭議事項能否仲裁,依《仲裁法》第3條便不能得出確定的結論。第二,“行政爭議”指代不明確,容易導致人們理解上的分歧。此處的“行政爭議”,究竟是指行政機關因其管理行為與行政相對人發生的爭議,還是指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民事主體之間的爭議?如果是指前者,則第3條規定此類爭議不能仲裁未免重復累贅,因為第2條本來就已將此類非平等主體之間的爭議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況且,此類行政爭議的解決,既有行政程序,也有司法程序,而并非必須由行政機關處理;如果是指后者,則將民事主體之間的爭議稱為“行政爭議”,顯然名不符實。第三,有關的爭議是否屬于行政爭議,有時可能存在不同的定性標準,以致該爭議能否仲裁也成為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如以行政機關為一方當事人的行政合同爭議究竟是行政爭議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爭議,人們便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行政合同是具體行政行為的一種,此類合同的爭議屬于行政爭議,故不能仲裁;也有人認為,行政合同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行政行為,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故此類合同的爭議可以仲裁。

由于有以上問題需要澄清,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第3條中規定的“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能否仲裁,我認為不應一概而論,而應當區分為以下幾種情形:(1)行政機關因行使其行政職權與行政相對人發生的爭議,涉及到社會公益,當事人無權對其實體權益進行處分,因而,此類爭議無論法律是否規定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均不可仲裁;(2)民事主體之間的爭議,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不屬于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爭議,而根據有關地方性法規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只要不涉及公益和第三人權益,當事人應當可以根據仲裁協議提請仲裁;(3)民事主體之間的爭議,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且爭議實體權益不能由當事人自由處分的,應當不允許仲裁,但如果爭議的實體權益可以由當事人自由處分的,則應當考慮將其納入可仲裁事項的范圍;(4)行政合同爭議能否仲裁,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行政合同大多涉及到社會公益,當事人對其實體權益的處分往往受到嚴格限制,因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行政合同爭議應當屬于不能仲裁的爭議。但在個別特殊情況下,根據行政合同爭議的具體內容,有關實體權益可以由當事人自由處分的,則應當允許仲裁。

我國臺灣“仲裁法”中沒有“行政爭議”的概念,因而也沒有“行政爭議”能否仲裁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講,仲裁立法將可以仲裁的爭議事項限定為“民事爭議”或“平等主體之間的爭議”或“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就已經將“行政爭議”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再以列舉方式明文規定“行政爭議”不能仲裁,并無太大的必要性。我國臺灣“仲裁法”只允許將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交付仲裁,而依法可以和解的爭議只能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私法上的爭議,因而,非平等主體之間的“行政爭議”,自然不屬于該“仲裁法”界定的可仲裁事項的范圍??梢?,在禁止將非平等主體之間的“行政爭議”提交仲裁的問題上,兩岸的態度基本一致。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當事人對民事糾紛解決方式的選擇正在逐漸趨于理性化。由于仲裁較之于訴訟具有自愿、友好、快捷等優點,發生糾紛的當事人意欲維持原來的友好關系時,往往更愿意將糾紛提交仲裁,而不希望付諸訴訟。為了滿足當事人友好解決糾紛的善良愿望,促進社會的和諧,仲裁立法應當盡量將適宜仲裁的爭議事項納入仲裁的范圍。

我國臺灣在1998年修改“商務仲裁條例”并將其更名為“仲裁法”以后,已將可仲裁事項擴展到依法可以和解的一切爭議。我國臺灣對可仲裁事項的界定,較準確地反映了適宜仲裁的爭議事項的范圍,較好地體現了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同時也表明了其信任仲裁和支持仲裁發展的原則立場。

祖國大陸1994年《仲裁法》以列舉方式界定可仲裁事項,雖然看似清晰,但實際上未能準確地反映適宜仲裁的事項范圍。一方面,有些適宜仲裁的爭議事項,未被納入可仲裁事項的范圍;另一方面,有些不宜仲裁的爭議事項,卻沒有被排除在仲裁范圍之外。這種狀況,與現代仲裁理念顯然不相符合。因此,祖國大陸仲裁制度的改革,應當將準確界定可仲裁事項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楊崇森,等.仲裁法新論[M].臺北:中華仲裁協會,1999:37.

[2] 陳彬.中國仲裁制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238.

[3] 林俊益.仲裁法之實用權益[M].臺北:臺北市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48.

[4] 宋連斌.仲裁理論與實務[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28.

[5] 韓德培.國際私法新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90.

[6] 譚兵.中國仲裁制度的改革與完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9.

[7] 王利明.海峽兩岸仲裁立法的比較研究[J].法學評論,2004(1):42-51.

[8] 趙健.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監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28.

本文責任編輯:唐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天天色综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99热最新网址| 91小视频在线| 免费高清a毛片|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中文无码影院|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国产视频大全|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91久久夜色精品|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麻豆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a天堂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日韩久草视频|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另类|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xxx|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国产门事件在线|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本亚洲精品网站|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99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99|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高清毛片|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三区在线视频|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永久色|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