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把銀行當作了盲目擴大規模過程中的“取款機”,而銀行則將高校規模擴張視為自身發展過程中難得的一次“良機”。
從1999年擴招開始卷入貸款風潮中的中國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將陸續迎來還款高峰。一項獨立完成的調研表明,中國公辦高校貸款規模高達2000億~2500億元。
伴隨著擴張運動轟轟烈烈地進行,一同壯大的不僅僅是高校的招生規模,同時還有巨額的銀行貸款。李金華曾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指出,不少高校大規模進行基本建設,造成債務負擔沉重。截止2003年年末,18所中央部屬高校債務總額72.75億元,比2002年增長45%,其中基本建設形成的債務占82%。
高校作為一種非營利性機構,其大規模舉債經營本身就是很不正常。高校決策者紛紛熱衷于此,不僅是出于擴招的需要,更多的還是出于政績的考慮。我國的高校本身就隸屬于龐大的行政體系,高校領導所遵從的是由上而下的委任制,他們的前途命運都掌握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手里。在現行的機制下,在有限的任期內,高校領導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成績和能力,而熱衷于像地方官員一樣爭相大興土木、盲目追求數量增長也就絲毫不足為奇。
高校盲目擴張令人感到費解,銀行的慷慨解囊同樣令人感到難以理解。市場化運作的銀行難道會不了解高校真實的財務狀況?一個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究竟拿什么去償還近乎天文數字的貸款?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內容顯然不在銀行的考慮之內。銀行慷慨解囊給高校同當初貸款給國有企業的思路如出一轍——在這場公對公的交易過程中,即使出現什么問題,最終也將由政府為之買單。正因為如此,高校才會把銀行當作盲目擴大規模過程中的“取款機”,而銀行則將此視為自身發展過程中難得的一次“良機”。
由于高校的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特征,決定了政府將是其最終的責任承擔者。那么,在高校與銀行利益合謀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究竟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地方政府不僅沒有承擔起監控高校貸款規模、降低銀行貸款風險的職責,相反還極力撮合這樁交易的實現。正是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高校的盲目擴張更加有恃無恐,銀行貸款也掃除了后顧之憂,而地方政府則在緩解了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難題之后,坐收高校擴張帶來的GDP增長以及周圍地區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似乎唾手可得的利益誘惑面前,地方政府與高校和銀行一樣,無一例外地忽略了其中潛在的巨大風險。
時至今日,高校的盲目擴招所帶來的弊病已日漸顯露。迫于巨額債務的壓力,高校收費越來越高、名目也越來越繁多;與此同時,各類以賺錢為目的的進修班、培訓班與日俱增;所有這些都使得大學精神日漸式微,進而直接影響到高校自身的形象和質量。即使如此,面對難以承受的巨額債務,高校普遍存在的財務危機依然十分嚴重,更有甚者,已經瀕臨技術性破產的邊緣。由此提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誰來為高校的巨額債務買單?
與其他任何一個行業相比,高校似乎都有更加“神圣”的理由來要求公共財政幫助自己度過難關。但是,即使公共財政最終為高校買單,同時也應當有人為當初錯誤決策的“欠債”買單。公共財政不是“唐僧肉”,公眾不僅有權看到公共財政最終用在了哪里,而且有權看到錯誤決策者是否應當因此而承擔相應的責任?否則的話,所謂“政府買單”終不免只是假政府之手慷民眾之慨而已—他們不僅要為高額的學費而苦苦掙扎,同時還要為償還高校貸款而默默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