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大,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報告中,把“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在黨的歷史上,提出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指出發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新思路,這還是第一次。建設生態文明,也可視為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新形勢提出的執政理念,是科學發展觀更加具體化的詮釋。
1
我們生活的地球表面,在漫長的歲月,由于氣候、地形、土壤等地理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特征的生態系統。任何一個經常接觸大自然的人,即使沒有受過專門的科學訓練,從直觀上也知道陸地與海洋的區別,對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沙漠、沼澤等不同的生態系統都會有深刻的印象。不過,真正從理論上論述生態系統的科學概念,是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1935年率先提出的,他認為生態系統是由全部的生物(生物群落)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體,在這個系統內部,能量的流動導致一定的營養結構、生物多樣性和物質循環。換句話說,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
通俗地說,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內部,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與環境形成一個自然系統。譬如一個森林生態系統,它是由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以及低等植物構成,林中棲息著各種肉食性動物、草食動物、鳥類、昆蟲和微生物。喬木、灌木、草本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微生物從土壤中釋放出來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獲得養分;它們的莖葉果實又是許多草食動物、鳥類的食物,肉食動物又以草食動物為食物,動物的排泄物和尸體既是昆蟲等小動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營養來源。微生物活動的結果又釋放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人們形象地把江河湖海中的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形容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在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也是這樣形成了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食物鏈,從而完成了光、熱量、水分、養分、能量的轉換與循環。每個區域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都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 這就是常說的生態系統。
2
地球上自從出現人類以來,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擴大生存空間,向大自然索取資源,必然要改變自然界原始的生態系統,另外還將創造出人工的生態系統,后者最突出的是城市生態系統和大面積的農業生態系統。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的手段越進步,自然界原始的生態系統遭到的破壞日趨嚴重,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出現了。
研究證明,一個生態系統愈復雜,它就愈穩定,即便受到一定的干擾,也能通過多種途徑的自我調節,維持它的穩定性。譬如一片面積遼闊的森林,當人類有限度地砍伐一些林木,捕獲鳥獸,森林生態系統是可以自我調節,自我繁衍,保持它的穩定性。反之,生態系統比較簡單,它就愈脆弱,一旦受到干擾,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譬如干旱地區的植被本來就很稀少,生態系統很脆弱,一旦植被砍伐殆盡,就會導致沙漠化。
但是任何生態系統,當人為的外來干擾超過了自我調節的極限而無法承受時,這個生態系統就將崩潰,這便是常說的破壞了生態平衡,嚴重的,將要導致生態危機和生態災難。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一旦家園被毀,發生了生態危機和生態災難,大自然反過來就將無情地懲罰人類,嚴重的將會導致文明的毀滅。
3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當社會的生產力還很落后時,也發生過生態災難,并導致人類文明的毀滅。這類的悲劇屢見不鮮。
十多年前,我乘智利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機,離開了安底斯山麓的圣地亞哥,向那大洋深處的復活節島駛去。
復活節島引起人們興趣的是島上幾百尊巨石雕像,每年到這里來旅游的人還不少。島上的原始土著稱巨石雕像為“莫阿依”,一般高約10米,碩大的腦袋戴著一頂赭紅的石頭帽子。所有的“莫阿依”都供奉在石砌平臺上。由于歲月無情,石像損壞倒塌者甚多,有的石帽墜地,有的石像倒塌在地,有的石像殘缺不全。
復活節島的幾百尊石雕人像,是這個小島輝煌的古文明的見證。然而眼前的復活節島十分貧瘠而荒涼,島上遍布黑色的火山熔巖,土層瘠薄,無法耕種,樹木稀少,當地居民的生計主要依賴旅游業。
人們不禁會問,擁有輝煌的古代文明的復活節島,它的生態環境怎么會如此惡劣,島上的居民當初依靠什么條件來支撐巨大的石像工程呢?
現在已經探明,復活節島曾經有過繁榮的時期,也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R.布朗在《拯救地球延續文明》一書中指出:復活節島“這一文明自公元400年左右形成并興旺起來。該文明棲止于火山島上,那里土壤肥沃,植被豐富,有些大樹直徑達2米,高25米。考古記錄表明,島上居民大都以海產為食,主要食用海豚——一種哺乳動物,需乘大型獨木舟遠航到海中用魚叉捕獲”。說明當年島上遍布茂密的原始森林, 但是,“復活節島社會的繁榮持續了幾個世紀,人口估計曾達2萬人。隨著人口數量逐漸增多,砍伐的樹木超過了森林的可持續供給能力。到頭來,用來建造堅實獨木舟的大樹消失了,島上的居民無法去捕食海豚,他們的食物供給明顯縮減。考古記錄表明,在有些地方發現了人骨和海豚骨架的混雜,可能表明這個陷入絕望的社會已重新淪為吃人生番。如今,這個島上只有約2000居民”。
復活節島的土著居民創造了與無倫比的巨石文化,在這同時,濫伐林木導致水土流失,島上的森林生態系統毀滅了,最終葬送了古代文明,使小島成為大洋中的一座荒島。
類似的例子還有西亞的蘇美爾人文明、美洲的瑪雅文明,這些地區由于原始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前者是灌溉不當,造成土壤鹽漬化,后者是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生態惡化,導致了古代文明的隕落。
4
1962年,美國一位女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出版,這本書披露了大量使用劇毒殺蟲劑帶來嚴重污染危害,并通過對污染物遷移、轉化的描寫,闡明了人類同大氣、海洋、河流、土壤、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密切關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出了現代生態學研究所面臨的污染問題。
《寂靜的春天》的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但也遭到化工農藥集團和政客們的猛烈抨擊,連美國醫學學會也站在化工集團一邊,就像當年達爾文的進化論遭到的攻擊一樣。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任命一個特別委員會調查書中的結論。該委員會經過廣泛深入的調查,證實《寂靜的春天》對農藥潛在危害的警告是正確的。于是,美國國會召開聽證會,美國第一個民間環境組織應運而生,1970年美國環境保護署成立。由于《寂靜的春天》的影響,僅至1962年底,美國各州通過40多個提案以立法形式限制使用殺蟲劑以保護生態環境,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DDT和其他幾種劇毒農藥終于禁止生產與使用了。
《寂靜的春天》的出版,對現代環境科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引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關注。因為在《寂靜的春天》出版以前,社會公眾的意識之中甚至在科學界也沒有“環境保護”的概念。人類長期陶醉于征服大自然的狂熱之中,“向大自然進軍”的哲學理念主宰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計劃。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第一次呼吁人類關注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也啟示人類思考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為人類環境意識的啟蒙點燃了一盞明燈。正如美國前副總統、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說的那樣:“《寂靜的春天》的影響可以與《湯姆叔叔的小屋》媲美。兩本珍貴的書都改變了我們的社會。” “她驚醒的不但是我們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寂靜的春天》的出版應該恰當地被看成是現代環境運動的肇始。”
不過,盡管由于《寂靜的春天》的影響,推動了全世界的環境保護運動,促進了環境科學的研究,也催生了許多國家頒布一系列法律法案保護生態環境,但是20世紀以來,全球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為發展經濟、擺脫貧困而加大對資源的索取,加大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生態惡化的規模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也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大氣和江河湖海的污染、森林大面積消失、沙漠化、水土流失、化學品的濫用,導致物種滅絕的速度加快、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自然災害加劇引發的生態危機,已經威脅人類的生存,威脅到許多國家的安全。
生態文明能否實現,已經成為后工業化時代人類文明能否持續下去的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5
資源與環境是支撐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也是建設生態文明面臨的最大問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的政治報告中,以大量事實充分肯定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列舉了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等各方面的成績,但是值得關注的是,總書記在談到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時,首先提及的一點:“突出的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這一精辟的高度概括,言簡意賅,道出了我國資源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也說明我國生態環境的狀況不容樂觀。
“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這一結論包括怎樣的深刻內涵呢?我以為至少可以解讀為以下幾點:
首先,經濟增長的資源代價過大,說明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依靠耗費大量資源來加快經濟發展,經濟效益并不理想,資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費嚴重。
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短缺、人均資源占有量嚴重不足的國家。然而,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我國目前資源利用率低,能源利用效率比世界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主要工業產品耗能量高達20%~30%。
以水資源來說,雖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6位,但只擁有世界淡水量的7%,人均水資源量約24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8位,是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之一,為世界12個貧水國家。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受干旱影響的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由于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糧食嚴重減產50億公斤以上,如遇干旱損失更為嚴重。此外,河流斷流、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干涸和濕地消失、冰川退縮日趨嚴重,更是加劇了水資源的危機。盡管如此,我國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低,浪費水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國工業萬元產值耗水量80立方米,高于發達國家5至10倍;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只有0.4~0.5,而發達國家為0.7~0.8;城市用水器具和自來水管網的浪費損失約20%。這也是造成水源緊張的原因之一。我國北方一些地區大量擠占生態和環境用水,實際上是靠犧牲生態和環境用水來維持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要求。
第二,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過大,是因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維持的,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我國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水源污染是我國環境污染的頭號問題。2003年我國廢水排放總量439.5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類水質占40.9%,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現象。90%以上的城市地表水體、97%的城市地下含水層均受到污染。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達3.23億,其中飲水水質不達標人口2.27億人,占70%。水質惡化加劇供水困難。頻繁發生的水污染事故給地方經濟和人民健康造成了重大危害。全國受到污染的土地高達3.28億畝,其中工礦企業排放的“三廢”污染的耕地為6000萬畝,鄉鎮企業污染的耕地有2800萬畝,受農藥污染的農田有2.4億畝。每年因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大體上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甚至占到十分之一。
由此可見,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加劇,已經大大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其結果是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降低。
全國沙漠化土地的面積為33.4萬平方公里,除掉12萬平方公里是人類史前早已存在,近50年形成的現代沙漠化土地的面積為5萬平方公里,還有潛在沙化危險的土地約16萬平方公里。加上沙漠、戈壁共有153.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5.9%。
水土流失面積從建國初期的116平方公里擴展到18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6。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過6億畝,相當于耕地總面積的1/3。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積500~600萬畝。另外,全國鹽漬化土地有14.87億畝。由于土壤侵蝕、土地沙化和鹽堿化,加上污染和大量占用耕地,全國已有1/3的省區人均耕地不足一畝,666個縣的人均耕地低于0.8畝的警戒線。
這些并不完全的統計數字是枯燥的,但卻是觸目驚心的。它說明我國的生態環境已經十分脆弱,生態惡化的趨勢相當普遍也十分嚴重。
顯而易見,以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固然在短期內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增長,但這是短期的,由于許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生態環境一旦污染,恢復起來將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如不采取措施,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必將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也將危及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未來。
失去了美好的地球家園,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是難以實現的。
6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的政治報告中,以較大的篇幅對建設生態文明提出了宏偉的目標。
生態文明的社會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
生態文明,首先是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就要求痛下決心,改變目前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實行一種全新的發展社會經濟的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它的目標。
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節能減排,大規模治理污染的環境,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使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從而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尤其要注重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加大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力度,減少自然災害,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生態文明,也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要求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愛自然、關愛野生動物、珍惜生態環境將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并蔚然成風。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將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同步。社會將逐步淘汰浪費資源、危害環境的產業和生產方式,公眾主動選擇低能耗、少污染、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態工業園、生態農業、生態建筑、綠色環保的產品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和社會面貌,成為引導時尚的主流。
生態文明,作為后工業化時代的科學發展觀、世界觀,將成為全社會的道德規范,它不僅是國家制定發展規劃、經濟布局、產業結構、城鄉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科學教育發展方向的依據,也為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行業標準以及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它將進一步規范人們的行為,以此來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思考人類和地球的未來。
這是宏偉的目標,也是十分艱巨的任務,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