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節聯歡晚會在《難忘今宵》的歌聲中結束了。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總要著力營造喜氣洋洋、幸福和諧、其樂融融的節日氣氛。任何民族的民俗,都有尋找歡樂、營造歡樂的節日。從人性的角度看,具有普世的價值。
春節聯歡晚會從1983年開始,一年一度,為億萬觀眾帶來了歡樂,至今已二十多年。細說其功,大略如下:
其一,中央電視臺利用優勢和壟斷的實力,集合了中國頂級的文藝資源,創造了一種走進千家萬戶的新民俗。盡管有褒有貶,但仍是大多數中國人除夕的一道“文化大餐”。其二,推出了一系列家喻戶曉堪稱一絕的文藝精品。其三,造就了一批大腕級的藝術人才。其四,創造了令人瞠目的經濟效益,2007年的廣告收入突破5億大關。
我要強調的是在這“四功”背后的生成因素:春節晚會源自20世紀80年代初,當人們從“八個樣板戲”的文化沙漠、精神饑渴中剛邁步跨出之時,春節晚會無疑提供了使人難忘的精神文化的盛宴。而那些膾炙人口的節目,無不是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產物。姜昆的《如此照相》、李谷一的《鄉戀》等沖擊了畸形政治養成的病態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拉近了人們和先進文化的距離。這才是春晚的好傳統。
我強調這個好傳統,是因為近幾年來有一個認識上的大誤區,仿佛娛樂是一種沒心沒肺的發泄,是一種排除理性的快感。其實,沒有起碼的政治的寬松,哪有娛樂和休閑;離開了真、善、美的文化因素,哪有健康的娛樂和休閑。
2007年的春晚,有三個節目值得一提。一是舞蹈《小城雨巷》。我喜歡它純美的抒情的基調,透露出一種純潔美麗的渴望,我仿佛從混濁的污泥中被拉了出來,進入一個凈亮透明的境界,感受到一種人性的解脫。是的,這里沒有尖銳的政治話題,但我要說,真純的美是排斥病態物欲和權欲的。
二是趙本山、宋丹丹、牛群的小品《策劃》。三個角色的身上不乏樸實和善良;但他們的靈魂又無一例外的遭到了污染。既樸素善良又有靈魂污染,喜劇因素與喜劇效果就在這矛盾中產生了。當我們捧腹大笑之后又陷入深思——對此時此地的環境的深思。
三是朗誦《心里話》。晚會的高潮就在這里。它引出了廣大觀眾的熱淚,而這熱淚可以凈化我們的靈魂。它讓我們懂得,建立一個和諧社會最需要的是公平,包括公平的受到教育的權利。這個節目有點沉重。但細想一下,這和春晚喜慶的氣氛從根本上來說,是不矛盾的。追求公平就是追求最牢實的喜慶。當這些農民工的孩子獲得了受教育的公平,他們的臉上會露出最燦爛的笑容,我們會從中分享到最大的歡樂。
這屆春晚也有一個讓我不得不說幾句的節目。這就是著力推出的歌曲《報答》。演唱前,主持人有一段話作為引子,講的是中國農民從今不需納稅,因此中國農民充滿了“感激之情”。怎樣表達呢?于是引出了《報答》。農民免繳農業稅是件特大的好事,但需要農民來感激和報答嗎?長期以來,農民過著窮困的生活,卻以農業稅支撐了我們的建設,讓城里人過著比他們好得多的生活,免稅是農民公平權利的恢復和實現。到底是誰應該感謝誰呢?這首《報答》讓我想起了一系列頌歌“大救星”“救世主”的歌曲。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年月,我們的農民該做臣民還是公民呢?
我想春晚還是會辦下去,關鍵是必須堅持20多年來的好傳統。當然,新情況層出不窮,怎樣發揚這好傳統,還得用上一句很流行的話: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