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的領導與發民主
加強中國共產黨對政協的領導,是做好政協工作的根本保障。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作為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先進文化的馬列主義政黨,雖然黨內也曾出現過路線斗爭和腐敗分子,但她始終能夠站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上,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潔凈自己的肌膚,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更要重視加強黨對政協的領導。政協委員一定要與共產黨榮辱與共,肝膽相照。
加強黨對政協的領導,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政協的民主參與和充分發揮政協的作用。六十年前,黃炎培先生與毛澤東主席談起執政黨的“周期率”時,毛主席就明確表示,我們找到了跳出“周期率”的法寶,這就是充分發揚民主的群眾路線。今天要做好執政為民,就一定要聽取不同意見,甚至是反對意見;不能“一言堂”,不能鴉雀無聲、萬馬齊喑。人民政協的組織形式和成員構成,充分體現了黨的民主方針,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的真誠愿望。政協委員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反映社情民意,這本身就是民主的渠道和民主的體現。為了更好地發揚民主,政協委員要敢講話,講真話,講實話。不要人云亦云,老生常談。政協機關,要盡最大努力調動委員的積極性,相信委員,依靠委員,讓委員知無不言。
中心工作與非中心工作
實踐證明,政協結合國家中心工作進行的調研和反映的很多問題,都是受到中央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的。因此,政協圍繞中心工作開展建言獻策,絲毫不容懈怠。
但是,政協不同于政府,政協如果輕視非中心工作,則不利于議政和建言。總結十幾年來我們社會上出現的很多問題,就是因為對非中心工作重視不夠造成的。因為中心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在實踐中不可能事事都作為重點,實際上不能上升為中心工作的很多工作多是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是十分重要的。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因為沒有進入中心工作的視野,它的發展和演變往往被忽略。例如我們的社會道德問題,社會公共產品的配置問題,收入差距問題等等,就是因為長期沒能夠進入中心工作,所以造成愈演愈烈之勢。
關注非中心工作,這是政協的性質、功能和所處地位決定的。政協應該全視野地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包含非中心工作中的很多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社會矛盾,都需要政協去研究。為了防止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由小變大、由不尖銳向尖銳轉變,應大力支持廣大政協委員關注非中心工作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作好獻策和建言,使政協真正成為共產黨聯系群眾的紐帶,以利促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相連。
發揮委員專長與加強學習
很多政協委員都是學有所長,而且是在某些專業領域內造詣頗深的專家。在某些專業性很強的突發性事件面前,發揮委員專長,及時反映情況,提出處理建議,這對政府作出快速反應,進行準確決策,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政協的很多工作不是專業技術工作,就其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基本職能而言,需要政協委員站得更高些、政策觀念更重些,大局意識更強些,觀察和研究問題的視野更寬些。這就需要政協委員占有更多的資料和信息,需要不斷的“充電”和學習。特別是因為社會在發展,事物在變化,很多新問題、新矛盾在不斷涌現。僅靠原有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是做不好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
“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為了打破大鍋飯制度,讓少數人、少數地區先富起來,提高效率,帶動全局,大多采用了“錦上添花”的做法,優先扶植有條件的地方和有條件的企業率先發展。這種情況下,政協必然是把眼光投向“錦上添花”,關注可以擇優發展的地區和項目。這無疑是非常必要和正確的。
但是,在經過28年的改革開放之后,在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貧富差距明顯拉大,并已影響到社會和諧的今天,政協很有必要與時俱進地改變一下“錦上添花”的做法,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特別是在很多政策和做法受傳統慣性作用影響依然較強,“錦上添花”傾向依然明顯,而“雪中送炭”遇到重重困難的情況下,政協更應該從實際出發,促進各級政府的工作由“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轉變。就具體工作方向講,政協應更多地關注農村問題、欠發達地區問題和老少邊山窮地區發展問題;更不能只看平均值,而掩蓋貧困問題;要更加重視西部開發、中部崛起,以及下崗工人、農民工和弱勢群體的利益問題。
推動創新與保持傳統
在政協的實際工作中,既有提倡創新的使命,也有維護優良傳統的責任。
創新的東西是有生命力的,但是社會對它的認識卻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不能因為保護傳統而阻止創新,也不能因為創新而破壞優良傳統。18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100周年之際,法國政府決定在巴黎興建埃菲爾鐵塔時,卻受到以大文豪莫泊桑為首的40多位社會名流的阻攔,他們以保持巴黎文化風貌為名,聯合起來,進行抗議。但后來,經過27個月的努力,一座320米高的鐵塔在塞納河畔聳起時,卻受到了法國人的贊許,成了巴黎的象征。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的工作中也常有發生。這就說明,社會名流也有保守的時候,對傳統的保護也需要具體分析。
因此,政協議政建言,一定要站得高、看得遠,既要立足創新,推進創新,又要重視傳統,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特別是在當今新的形勢下,一定要堅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要弘揚崇高的革命風范和艱苦奮斗精神,確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代表中國優秀傳統的榮辱觀。
界別委員觀點與非界別委員觀點
政協界別委員作為該界別的代表人物,最了解本界別群眾的情緒和心聲,他們反映的界別情況,最具有該界別的真實性、客觀性、深入性。認真聽取界別的觀點,有利于黨和國家掌握相關界別的情況,團結相關界別的群眾。
但是,政協的有些界別,因為他們承擔著為廣大群眾服務的使命,界別委員又是這個壟斷行業的精英,雖然多數界別委員能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但客觀上也常有少數人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或保護既得的利益不受損,也會出現視群眾利益于不顧,失去對群眾利益的代表性。
與此相反,因為非界別委員比較超脫,他們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對某些界別應該反映而沒反映或不愿反映的情況,提出建議,確更有一定的重要性。
面對如此情況,政協工作一定要重視處理好界別委員觀點與非界別委員觀點的關系,要按照“和而不同”和求同存異的要求,注意保護和支持非界別委員觀點,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多數人意見與少數人意見
歷史經驗證明:在看待很多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時,有時多數人的看法并不一定是對的,包括極少的領導人的發號施令,雖然代表了多數人的意見,但也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甚至是錯誤。例如,20世紀50年代,對人口發展的看法,雖然多數人都擁護毛主席的主張,但事實證明不贊成控制人口的多數人意見確是錯誤的。而提出和堅持控制人口的馬寅初先生雖然是極少數,但他確是正確的。
在政協內部也有處理好多數人意見和少數人意見的問題。政協委員因各自的閱歷、知識和所處地位不同,必然會對同樣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有些看法雖然是占多數,但不一定是對的,有些看法雖然是少數,但不一定就有錯。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妥善處理多數人意見和少數人意見的關系,正確對待和取舍多數人的看法和少數人的意見。
超前思維與切合實際
超前思維,就是前瞻性思維,是借助人的豐富的知識基礎,敏銳的觀察力,按照事物發展的趨勢,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通過超前預測的結果,對現實事物的推進作出科學的判斷以及制定恰當的方案。
超前思維在實踐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對政協作好建言獻策有著獨特的意義和作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很多社會問題特別是城市規劃問題、交通擁堵問題都是因缺乏超前思維造成的。例如有的地方建高速公路,因沒有超前思維,只顧節約土地和節省投入,正反方向均修一車道,看是節約了土地和費用,結果修好僅一年多,就不得不因路面過窄而全部拆掉,扒舊建新造成了嚴重浪費。
當然,超前思維,也絕不能脫離社會發展的現實和當前認識的承載能力。委員提意見寫建議,一定要兼顧好思維的前瞻性和現實社會的承載力,做到保持發展和穩定兩不誤。
既得利益者利益與群眾利益
由于一些既得利益者,長期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已經嚴重地侵害到群眾利益,給廣大群眾購房、就醫、上學等造成很大困難。近年來,很多政協委員為了維護群眾利益,曾就這類問題反復建言。但是由于既得利益群體有較多的資本和較大的話語權,常可以通過“專家”和媒體進行論爭和“申辯”,更有甚者,還會利用媒體編造事實公開詆毀政府的規定和各方面的建言。當前,廣大群眾遇到的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等問題愈演愈烈,解決困難,實際上都與既得利益者頑固抵制群眾意見和政府的決策直接相關。
政協擔負著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重擔。為了幫助政府化解社會矛盾和搞好對熱點、難點問題的獻策建言,就一定要正視如上的現實,認真關注和處理好既得利益者利益和群眾利益的關系。政協在依法保護既得利益者正當利益的前提下,一定要大力支持廣大委員站在廣大群眾利益的立場上,為爭取和保護群眾利益作好議政和建言。“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改革開放、經濟轉型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變革,使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
針對眾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政協須在全視野關注的前提下,給自己的工作定位,圈定適度的工作范圍。根據中央對政協的要求,政協應該以促進黨政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為己任,并把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重點,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落實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作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了更好地完成建言獻策的使命,處理好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關系,還需要政協委員多深入群眾、多深入實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多接觸社會,多接觸群眾,才能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明察。只有真正把握了全局,掌握了實情,才能突出重點,抓住重點,做到有所作為,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