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運用文獻分析法,闡明了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維度,開發了相關的研究假設,構建了投入服務化戰略的影響因素及其績效的概念模型,并指明了研究的管理含義。這種理論分析為今后的實證研究打下了基礎。
關鍵詞:投入服務化;維度;研究假設;管理含義
目前,世界上許多制造業企業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日益重視服務要素的使用,使制造業的中間投入中服務要素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對于這種現象,學界已經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與探討(如Uno,1989;李江帆,1990;Stille,2003;Pilat Wlfl,2005;劉繼國等,2006)。但是,綜觀已有文獻,發現很少有學者關注投入服務化戰略概念的測量問題,同時也缺少對影響企業采取該戰略的權變因素的系統分析。這將導致理論研究缺乏實證根基,不利于投入服務化戰略理論的系統開發與創建。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給投入服務化戰略以操作化定義,并提出一系列研究假設,為未來的研究構建較為全面的分析框架。
一、 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維度
到目前為止,盡管有些學者已經意識到制造業的中間投入呈現服務化的趨勢,即制造業企業的投入以實物要素為主向以服務要素為主轉變,但是對這一趨勢的分析還十分薄弱,對制造業企業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研究尚未展開。此處,筆者將沿著Homburg et al.的研究思路,闡明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維度。
Homburg et al.立足于戰略理論,對服務取向企業戰略的維度及度量進行了詳細分析,認為該戰略應該包括三個維度,即服務的數量、接受服務的顧客數量(也稱服務的廣度)和對服務的重視程度。由于服務取向企業戰略關注的是產出,即向顧客提供的服務,因此本文在研究投入服務化戰略時,需要對這些維度進行一定的調整。其中,服務的數量是服務要素的種類,對服務的重視程度是對服務要素的重視程度,而接受服務的顧客數量則不適合作為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維度。筆者認為,已有研究文獻揭示出的投入服務化趨勢,主要是從制造業企業中間投入中服務所占比重的角度進行的,因此服務成本應該作為衡量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維度。下面,將對投入服務化戰略的三個維度作進一步的闡述。
首先,服務要素的數量。從邏輯上來看,沒有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的制造業企業,所投入的服務要素較少,甚至沒有,而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的制造業企業應該使用更多的服務要素。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投入更多服務要素的制造業企業將被看作是實施投入服務化戰略的企業。
其次,服務要素的成本。除服務要素的數量外,制造業企業還必須決定應該在這些服務要素上投入多少資金。如果企業對服務要素的資金投入較少,例如盡管企業擁有研發部門,但是研發經費很少,那么就不能說該企業采取了投入服務化戰略。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對服務要素的資金投入越多,或者說服務要素的成本越高,越意味著企業采取了投入服務化戰略。
最后,對服務要素的重視程度。盡管制造業企業可能使用大量的服務要素,并且投入較多的資金,但是只有在企業非常重視這些服務要素的時候才意味著它采取了投入服務化戰略。換句話說,有些制造業企業重視中間投入中的服務要素,而有些制造業企業只是在缺其無法運作的情況下才使用服務要素。因此,積極強調使用服務要素是企業投入服務化戰略的重要決定因素。事實上,對服務要素的強調也意味著企業已經確認它們既要使用能源、原材料等實物要素,也要使用服務要素。
另外,根據Homburg et al.的觀點,投入服務化戰略應該是上述三個維度的有機統一體,缺少任何一個維度都無法準確揭示出該戰略的深刻內涵。并且,高度投入服務化戰略要求制造業企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要有尚佳的表現。如果制造業企業的服務要素數量多、服務要素成本高,但是對服務要素的重視程度低,那么該制造業企業屬于被動反應型,服務要素并沒有與高度投入服務化戰略相一致。如果服務要素數量多,對服務要素的重視程度高,而對服務要素的資金投入少,那么這意味著企業中間投入仍然是實物主導而不是服務主導的,亦即并不是高度投入服務化戰略。如果企業對服務要素的資金投入多,并且對服務要素的重視程度高,但是服務要素的數量少,那么它被稱為聚集服務要素投入行為,而不是高度服務投入取向。三個維度中,只要有一個方面較低,制造業企業實施的就不是高度投入服務化戰略。因此,只有在服務要素數量多、對服務要素的資金投入多、對服務要素的重視程度高的情況下,才意味著制造業企業實施了投入服務化戰略。
二、 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研究假設
根據已有的研究文獻,筆者對投入服務化戰略的影響因素及其績效進行識別,形成了如圖1所示的各種假設關系。這些假設分別描述了環境因素、組織因素與投入服務化戰略之間的關系,以及投入服務化戰略與其績效之間的關系。

1. 環境因素假設。
(1)資源約束與投入服務化戰略之間的關系。傳統的制造業生產活動采取的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大量消耗土地、有色金屬、森林、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做法。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出現和演進,以及自然資源價格的上漲,發達國家開始注重依靠生產性服務的投入提高企業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例如,1999年4月1日德國在歐盟率先進行生態稅改革,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動新技術的創新。政府在征稅的同時,把新增加的稅收收入一方面用于降低企業負擔的養老保險份額,通過非工資勞動成本的下降來增加就業;另一方面用于設立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計劃基金。德國的生態稅改革取得了較大成功,經濟增長受到的影響極小,就業增加,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梢姡绻匀毁Y源更昂貴、勞動力更便宜,制造業企業將減少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較強的能源、原材料的需求,相應增加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較弱的服務要素的投入。因此,可以得出如下假設:
H1:企業面臨的資源約束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
(2)市場波動與投入服務化戰略之間的關系。國外許多學者(如Kohli Jaworski,1990;Narver Slater,1990;Jaworski Kohli,1993;Slater Narver,1994;Greenley,1995;Han et al.,1998;Voss Voss,2000)在研究企業的戰略取向問題時,把市場波動作為重要的環境變量。按照Kohli Jaworski的觀點,市場波動就是顧客及其偏好的變化。同權變理論中的環境波動概念相比,該變量關注的焦點更為集中。當市場波動程度較大時,企業為了迎合顧客偏好的變化,可能不得不頻繁地推出新產品。由此,一方面企業必須重視市場研究,及時獲取顧客需求信息,這樣與信息的產生、傳遞和處理有關的服務需求會大幅度增長;另一方面,企業必須重視研發設計,迅速為顧客生產出符合其偏好的新產品。相反,當市場波動程度較小時,由于顧客偏好變化不大,企業可能不需要太頻繁地推出新產品,與之相關的服務需求相對較小。因此,同穩定的市場相比,波動的市場可能會推動企業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換句話說,企業的投入服務化戰略可能與市場波動程度正相關。這樣,可以提出以下假設:
H2:企業面臨的市場波動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
(3)技術波動與投入服務化戰略之間的關系。技術波動是研究企業戰略取向問題時的另一個重要的環境變量(Kohli Jaworski,1990;Narver Slater,1990;Jaworski Kohli,1993;Slater Narver,1994;Greenley,1995;Han et al.,1998;Voss Voss,2000)。此處,技術是指投入轉化為產出以及產出傳遞給最終消費者的全過程。技術波動亦即技術變化。技術波動程度較大,意味著企業的產品生產和傳遞活動經常發生變化,這樣與其相關的一些服務如設計、開發、設備租賃、物流等會受到企業的重視。相反,如果企業面臨的技術波動程度較小,亦即企業的產品生產和傳遞活動基本保持不變,那么對與這些活動相關的服務的關注程度就會弱一些(當然不是不重視)。因此,企業的投入服務化戰略可能與技術波動程度正相關。這樣,可以提出如下假設:
H3:企業面臨的技術波動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
2. 組織因素假設。
(1)高層管理者態度與投入服務化戰略之間的關系。大量研究表明,高層管理者在塑造組織價值和確定組織取向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Sarrazin指出,在企業計劃文獻中,企業戰略與高層管理者的角色似乎是緊密相連的兩個概念。高層管理者在企業戰略形成中的角色定位在設定明確的企業目標,組織、激勵、協調、整合各個組織部門的戰略思維,以部門計劃為基礎作出戰略決策。Hambrick Mason把組織戰略和績效看作是高層管理者的價值和認知的反映。Kohli Jaworski(1990),Jaworski Kohli(1993),Winston Dadzie(2002)等學者在研究市場取向戰略時,尤其強調高層管理者的重視程度對戰略的影響。綜上所述,研究戰略的制定與形成,不能不考慮高層管理者的因素,高層管理者的態度對戰略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設:
H4:高層管理者越重視投入中的服務成份,企業越有可能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
(2)員工文化程度與投入服務化戰略之間的關系。制造業中間投入中的服務要素屬于生產性服務。同消費性服務相比,生產性服務大部分是專業性的服務,如研發、設計、可行性研究、市場研究、質量控制、安全控制、設備維護、管理咨詢、計算機軟件和信息處理服務、通訊、營銷、廣告、公共關系等等,從業人員需要受過專業性訓練才有能力提供服務。這些服務可以由制造業企業本身提供,也可以由外部的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當制造業企業自己提供這些專業性強、知識更新快的服務時,會對員工素質提出相當高的要求。而當制造業企業將這些服務外包給外部的專業服務公司時,意味著企業將其主要力量集中到核心業務上。核心業務通常是價值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往往也是由高素質的員工承擔。因此,企業重視利用這些與制造業的發展、升級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必須以高素質的人才為基礎。換句話說,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可能與投入服務化戰略之間正相關。由于員工素質可以用其受教育水平來衡量,這樣就有以下假設:
H5:員工整體的文化程度越高,企業越有可能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
(3)組織專業化分工與投入服務化戰略之間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生產是沿著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社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的。通過社會分工,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和經濟的增長。隨著分工的深化,生產迂回化程度的提高,客觀上要求生產性服務扮演“人力與知識資本的傳送器”的角色,發揮統合、協調、控制、計劃、評估的作用,從而推動制造業企業使用更多的生產性服務。另外,生產的社會化、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必將使企業內外經濟聯系加大,從原材料、能源、半成品到成品,從研究開發、協調生產進度、產品銷售到售后服務、信息反饋,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生產上存在著縱向和橫向聯系,其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這樣就會導致企業對商業、金融、保險、交通運輸,以及廣告、咨詢、情報、檢驗、設備租賃維修等服務型生產資料的需求量迅速上升。這意味著,組織的專業化分工可能與投入服務化戰略存在正相關。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設:
H6:組織的專業化分工水平越高,企業越有可能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
3. 企業績效假設。
(1)投入服務化戰略與企業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制造業企業中間投入中的服務,大多數屬于知識密集型的商務服務業,具有較強的產業創新能力。研究表明,商務服務業的創新能力,特別是知識、創造力、營銷和管理技能,使其成為“創新之橋”,商務服務業被認為是技術變化和經濟進步的主要驅動力。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與金融保險業、商務服務業等各類生產性服務業進行產業鏈合作,共同進行研發活動、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利用各自的優勢,實現產業知識的交流與互動,提升創新機會。因此,制造業企業采取投入服務化戰略,可以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诖耍梢杂腥缦录僭O:
H7:實施投入服務化戰略能夠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
(2)投入服務化戰略與企業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在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服務具有“潤滑”效果、“生產力”效果和“推進器”效果,發揮著管理功能、促進功能和戰略功能。國外許多學者采用生產函數法分析服務投入對制造業產出和生產效率的影響,即運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的改進形式,把自變量由資本和勞動擴大到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服務(如OECD,2001;Banga Goldar,2004),甚至把自變量換成實物資本、勞動和商務服務(如Drejer,2002),或者是物質投入、勞動和知識密集型服務(如Windrum Tomlinson,1999;Antonelli,2000;Tomlinson,2000),通過估計生產函數來考察服務投入對制造業產出和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服務投入有利于提高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因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設:
H8:實施投入服務化戰略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三、 管理含義
以上這些關于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維度與研究假設的闡述具有重要的管理含義。首先,投入服務化戰略的三個維度使管理者清楚地認識到,企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才意味著實施了投入服務化戰略。同時,它也為企業之間的戰略比較提供了標桿。其次,企業是否需要實施投入服務化戰略,要綜合考慮環境因素和組織因素的影響。只有如此,才能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最后,當實施投入服務化戰略的各種條件都具備時,管理者應該毫不猶豫地采取該戰略。因為盡管加大服務投入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但是它給企業帶來的收益也是十分明顯的,即能夠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四、 結論與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本文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對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維度進行了分析,對投入服務化戰略的影響因素及其績效進行了識別,形成了系統研究投入服務化戰略的理論框架。當然,由于本文的研究目標在于理論構建,而不是理論檢驗。因此,在開發投入服務化戰略量表及其實證檢驗所提出的研究假設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今后,可以從這些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Homburg,C.,Hoyer,W.D.and Fassnacht,M.Service orientation of a retailer’s business strategy:dimensions,antecedents,and performance outcomes.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4):86-101.
2.Bach,B.,Kohlhaas,M.and Praetorius,B.The Effects of the Ecological Tax Reform in Germany.In:DIW Weekly Bulletin,14/2001.http://www.noe21.org/dvd2/diw_energypolicy2002.pdf.
3.薛立敏,王素彎,杜英儀.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關系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1993:12.
4.李江帆.第三產業經濟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432-434.
5.Hutton,T.A.Service industries,globalization,and urban restructuring within the Asia—Pacific:new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and planning responses.Progress in Planning,2004,(61):1-74.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次產業結構演變與服務經濟前沿問題研究”(編號05BJL015)和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第三產業增長與服務管理新趨勢研究”(編號04ZD63001)的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劉繼國,中共深圳市龍崗區委黨校講師,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