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通常認為,家族企業是一種落后的、小規模的組織形式。Jensen和Meckling從所有權結構的角度分析了代理成本的產生源泉,認為家族企業的代理成本較低。Schulze等指出了這一模型的假設條件不適用家族企業,并進一步指出家族企業代理問題中由于未能利用好市場機制而產生代理成本,以及由于經濟和非經濟偏好而產生的沖突引發的代理成本,還有利他主義產生的代理成本。文章重點論述了家族企業存在家族和企業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中人扮演了多重角色,角色沖突是家族企業代理成本產生的重要根源。
關鍵詞:家族企業;代理問題;角色沖突
一、 家族企業代理問題的提出
家族企業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重合是其基本特征,這與主流代理理論所要揭示的現實問題相去甚遠,因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主流代理理論的重視,甚至不在主流代理理論視野范圍內。主流代理理論要揭示的是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所產生的代理問題,其現實根源是現代大企業的產生和發展。Berle和Means(1932)在《現代企業和私人產權》一書中將英美國家中的企業問題概括為:現代公司中股權越來越分散,所有者權利實際上越來越是名義上的,企業實際上是把持在職業經理人手中。他們由此認為,控制著公司主要權利,并且不受監督的職業經理可能會以損害股東權益的方式追求他們自己的利益。Berle和Means所提出的問題就是代理問題。
Jensen和Meckling(1976)從主流代理理論出發認為: 如果一家獨資企業由業主自己經營,它將制定追求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經營決策。這些決策不僅包括他從金錢收入中獲取的利益,而且包括他從企業家行為中獲得的各種非金錢方面的效用。其決策原則是增加1元錢開支在各種貨幣項目和非貨幣項目上得到的邊際效用相等,同時等于從增加1元錢稅后購買力所獲得的邊際效用。如果業主出售公司股票所有權,它與外部股東利益之間的分歧將會產生代理成本。①他們從理論上印證了代理成本來源于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當管理者不是企業的完全所有者,管理者的努力和收益之間的權衡發生變化。一方面,當管理者努力工作時,他可能承擔全部成本,但只能獲取一小部分利潤;另一方面,當他消費額外收益時,他得到全部好處但只承擔一小部分成本。結果,它的積極性不高,卻熱衷于追求額外消費。企業的價值小于他是企業完全所有者時的價值。
從Jensen和Meckling的模型可以推斷,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重合程度的上升,代理成本會不斷降低。一種極端的情況是,如果企業完全由單一所有者經營,那么就不存在代理成本。家族企業類似于單一所有者經營。家族企業由家族成員共同所有和經營,不需要像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企業那樣建立董事會、基于工作績效的激勵合約、正式規章制度等內部治理機制。家族企業的兩權合一,能夠顯著降低代理成本,因此家族企業是一種低成本的組織的治理模式。不過事實真如此么?家族企業真的沒有代理問題或者說代理問題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么?如果家族企業也有代理問題,那它又有哪些特殊性?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 家族企業代理問題的相關文獻
從Jensen和Meckling(1976)為代表的主流代理理論可以引申出,家族企業能夠顯著降低代理成本,原因是:這首先是家族企業中所有權與控制權重合的特點決定的。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是產生代理成本的根源,家族企業中所有權集中在彼此具有特殊(血緣、親緣)關系的代理人手中,這種私人關系可以確保他們不會通過額外津貼、資源低效率配置來侵占其他所有者的權益,促使代理問題趨于最小化。其次,家族代理人有助于減少消除彼此的機會主義傾向。當企業面臨的增長機會和風險時家族代理人能很好的協調各自的態度,從而降低達成、監督和實施合約的成本。再者,家族成員之間具有相互監督和約束方面的優勢。私人之間的密切交往能降低彼此信息不對稱的程度;長時期、多維度的交易,更易于彼此之間交流和協作。這樣用非正式契約來調節要優于建立昂貴的內部治理機制。此外,競爭性外部市場體系也能向家族企業提供為防范外部代理人逆向選擇所需的信息。
事實上Jensen和Meckling為代表的主流代理理論奠基于兩個假設:其一,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企業代理問題的根源;其二,非所有者經營的企業用于降低代理成本的機制是昂貴的,而所有者經營則是一種有效的替代機制。還有一個隱含假設就是人是理性的經濟人。但是家族企業錯綜復雜的現實問題預示著其代理理論的假設可能把問題簡單化了。
以Schulze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學者開展了專門針對家族企業代理問題的研究。他們認為,主流代理理論與一系列相關研究的結論不符。例如,Meyer和Zucker(1989)指出,家族企業更容易產生某種形式的決策惰性,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家族企業中存在的所有者控制、所有者經營和利他主義三大問題,不僅不能降低代理成本,反而會產生如“自我控制”等新的代理問題。家族企業在喪失公眾公司的外部市場治理機制的同時,內部治理機制也同樣面臨問題。
1. 家族企業私人所有權的代理成本。市場的價格機制具有指示作用,企業可以根據代理人市場的自我選擇和分類作用,決定雇用誰。高薪酬職位吸引高能力的代理人,績效薪酬吸引風險偏好者。家族企業通常艘有權封閉,變化小,所以Schulze等(2001,2003)認為,家族企業的私人所有權會削弱代理人市場、產品市場、資本市場等要素市場和企業外部治理機制的效率。概括來說私人企業治理成本的非效率有五個方面的重要含義:(1)家族企業會增加雇用低素質的代理人的風險。所有者不愿意對代理人行使股權激勵,高層經理職位往往也被其家族成員占據,企業也無法通過職務晉升等手段來激勵代理人。因此家族企業在市場上會傳遞吸引劣等雇員的信號,往往很難吸引優秀的代理人。(2)家族企業增加雇用機會主義雇員的風險。由于競爭的程度降低和市場的非效率,企業防御逆向選擇的成本會很高。(3)家族企業不愿意稀釋股權,削弱了代理人從制度上的防御所有人采取“敲竹杠”的行為的能力。(4)私人所有權增加了監督成本,補償不利和有限的發展機會減少了代理人之間的監督。(5)私人所有權增加了監督企業績效的成本,因為股票的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的。家族企業不愿也不能向外界提供關于企業經營狀況的真實信息(如股票價格等),從而無法像股權分散的公眾公司那樣向代理人提供能夠向他們發出可信的承諾信息。
2. 所有者經營與家族企業代理問題。Jensen和Meckling(1976)認為當分享所有權產生的利益沖突能被有效的解決時就不會產生代理成本。三個機制是使這一問題成為可能:(1)內部投票表決可以使處理分散的焦點問題的成本最小化。因為投票權被設想為在所有者中間按比例來分配經濟風險和報酬。(2)市場的流動性可以使所有者通過賣股票的方式消減他們由于沖突而產生的代理成本。(3)所有者是理性的首先受經濟利益驅動。不過,Jesen(1993,1998)后來也承認,一旦假設條件得不到滿足,這類企業也會遭遇代理問題。例如,如果控制權市場功能弱化,那么將會發生內部(或強勢)股東侵占外部(或弱勢)股東權益的問題,私人所有權使這一問題惡化。由于缺乏有效的資本市場(股權流動性很低),非常容易產生敲竹杠行為,一部分所有者利用投票權或資產的專用性,把其他所有者權益當作“人質”。
理性人假設也遭到了貝克爾(1974,1981)和布坎南(1975)等人的質疑,他們堅持現實中人們的行為同時受到經濟和非經濟動機的驅使,人們本能地同時追求兩種不同偏好效用的最大化。這會導致下述兩個問題:首先,所有權本身并不能降低家族代理人之間達成、監督和實施合約的成本。由于任何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偏好,包括經濟和非經濟偏好,但由于受到外部有限資源的約束,家族代理人不可能同時實現經濟和非經濟偏好的效用最大化,從而產生不同偏好之間的內部沖突。此外,經濟偏好可以用一般化的商品(如貨幣)來表示,而非經濟偏好(如家族和諧、自身形象)卻不能。這會造成外部沖突:既然重要的決策無法采用貨幣化方法來評價,那么單靠貨幣指標并不能保證協調所有者之間關于增長機會和風險的態度。其次,Thaler和Shefin(1981)提出了“個人自我代理”問題,這是指一些非經濟偏好會導致人們采取一些不僅危害自己而且還會危及周圍人的行為。導致個人自我代理問題的原因在于個人很難區分是應該從理性的經濟行為(如追求財富或一般性商品)還是從非理性行為(如吸毒、酗酒、醉心于權力)中獲得效用。
3.利他主義與家族企業代理問題。經濟學家則認為,利他主義是通過自利方式自我實施和自我激勵的,因為自利能使個體的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同時得到滿足。一些經濟學家(Simon,1993;Eshel等,1998)認為,利他主義動機會給家庭帶來多種裨益。貝克爾(1974)認為利他主義會產生一種自我實施的激勵機制,促使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體諒,激發和維持家庭責任和義務感。雖然利他主義在市場上沒有多少效率,但在家庭中則普遍有效。
但是,Schulze等(2000,2003)認為,在企業度過初創期以后,利他主義會產生家族代理人搭便車、“自我控制”等代理問題,并且與所有者控制和所有者經營相互作用,會導致一系列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代理問題,由此而產生的代理成本會抵消甚至超過利他主義所節省的費用。Schulze等(2001)基于1 376家家族企業相關數據的實證研究表明,由于存在利他主義和業主的自我控制問題,家族企業并不是主流代理理論所認為的一種有效治理模式。
三、 家族企業代理問題中的角色沖突
Jensen和Meckling(1976)把代理關系定義為一個人或較多的人(即委托人)聘請別的人(代理人)代理他們來履行一些服務,包括一些決策權委托給代理人。如果關系的雙方都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代理人不會總是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為轉移。從代理關系的定義來看代理問題發生的范圍很廣,只要有團隊合作的場合就會有代理問題。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只是產生代理問題的一個特例,只不過現代大企業的重要性將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給放大了,現實中代理問題比比皆是。個人的有限能力是任何企業管理者所無法避免,家族企業也一樣需要授權。本文強調家族企業除了權利配置的代理問題以外還存在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的代理問題,即家族與企業的角色沖突引發的代理問題。
在國內外對家族企業的研究過程中,學者們形成一個基本的觀念模式:家族企業實際上是由家族和企業這兩個重疊的系統構成,具有家族關系和企業契約雙重屬性。這兩個組織各自有自己的標準、成員身份準則、價值結構和組織結構(Gerisick,1985)。家族企業要素所有者的利益關系和成員的行為方式都處于這兩個組織的之中,二者的交互影響決定了家族企業的問題特殊性和復雜性。家族企業的主要成員的企業角色和家庭角色在一個人身上重疊,使兩個組織的代理問題交錯在一起。我們以家族中最典型的父子關系為例來分析這一問題。在團隊中同一個人既可以是委托人,又可以是代理人。家族企業中并存著兩個系統,這必然產生集委托人和代理人于一身的情況。如果父親是所有者—經營者,兒子是經理人員,對于企業來說父親是委托人,兒子是代理人;對家庭來說父親是代理人,兒子是委托人。因為家族企業往往把企業看成是家庭的共有財產,作為家庭的成員的兒子自然是委托方之一,將家庭財產委托給父親經營。反過來說,兒子的角色也一樣是重疊的。
家族企業代理問題的表面現象是利益沖突,實際上是角色沖突引起的。從企業角度來看,作為委托方的父親,要對兒子進行激勵、約束、監督,主要運用經濟手段來調節,任何違反企業代理關系的都將付出經濟代理成本;從家族的角度來看,作為代理人的父親,要對兒子承擔家庭責任,主要采用道德情感手段來調節,任何違反企業代理關系的都將付出心理代理成本。當兩種角色發生沖突時,會攪亂正常的代理關系,父親會面臨兩難選擇。這種決策很難找到平衡,只要違反一個系統的代理關系就必然會殃及另一系統,反過來另一個系統又會影響原系統。如父親以企業為根本,痛斥兒子的某些行為,會帶來家庭的不和諧,引發心理代理成本。反過來這種不和諧又會給正常的企業代理關系帶來麻煩,增加心理代理成本。
從Tagiuri和Davis(1982)構建的家族企業三環模型(參見圖1),可以對家族企業的復雜角色進行分析。圖1中,上環表示所有者,左下環表示家族成員,右下環表示經營者;1表示單純家族成員,2表示單純所有者,3表示單純經營者;4表示家族所有者,5表示外部所有—經營者,6表示家族經營者,7表示家族所有—經營者。從角色重疊角度來理解,1是單一角色即家庭角色;4是雙重角色即家庭角色和企業所有者角色;6也是雙重角色即家庭角色和企業經營者角色;7是三重角色重疊即家庭成員、企業所有者、企業經營者。

從圖1可以看出家族企業中代理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但有幾種主要的代理關系為非家族也具備的如:(1)作為控制性股東的家族所有者(4和7)與作為中小股東的非家族所有者(2和5)之間的代理關系。(2)家族所有者(4和7)與非家族經營者(3和5)之間的代理關系。因為家族企業擁有所有權、控制權和家族成員參與經營的特點,上述代理關系相當于“一股獨大”企業中的中的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代理關系,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代理關系。
能體現家族企業代理關系特點的是:(1)家族所有者(4和7)與家族經營者(6和7)之間的代理關系;(2)家族所有者(4和7)中的控制性股東與其他家族所有者(4和7)之間的代理關系;(3)家族所有者(4和7)與單純家族成員(1)之間的代理關系。每一種代理關系中都涉及到一個人的多種角色與另一個人的多鐘角色之間復雜的關系。因此家族企業中,如何靈活的進行角色的轉換、維持代理關系的動態平衡,減少代理沖突,降低代理成本,是家族企業處理代理關系的最大難題。雖然,在代理成本問題上,角色沖突沒有權力配置對家族企業的影響大,但是,角色沖突可能影響到權力配置問題,有時這種影響可能是微妙的。
總之,Jensen和Meckling從所有權結構的角度分析了代理成本的產生源泉,認為家族企業的代理成本較低。Schulze等指出了這一模型的假設條件不適用家族企業,并進一步指出家族企業代理問題中由于未能利用好市場機制而產生代理成本,以及由于經濟和非經濟偏好沖突引發的代理成本,還有利他主義產生的代理成本。本文重點論述了家族企業存在家族和企業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中人扮演了多重角色,角色沖突是家族企業代理成本產生的重要根源。
注釋:
①代理成本的總和可以限定為:(1)委托人的監督活動支出;(2)代理人支出的簽訂契約活動的費用;(3)剩余損失。
參考文獻:
1.王明琳,周生春.西方家族企業代理問題研究現狀.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6).
2.Jensen,M C Meckling,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76,3(4):3O5-360.
3.Schulze,WS,M H Lubatkin,RNDino.Toward a theory of agency and altruism in family firm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a,18(4):473-490.
4.Schulze,W S,M H Lubatkin,Y Ling,R N Dino Buchholtz,A K Agency relationships in family firms:theory and evidence.Organization Sdenee,2001,(12):99-116.
5.Schulze.W.S.M,H.Lubatkin,Y Ling, R N Dino.Altruism,agenc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amily business.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2,(4):257-259.
作者簡介:王永東,遼寧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遼陽市委黨校講師。
收稿日期:200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