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是對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的不理想的企業效率現狀進行了分析。隨著我國建設和諧社會,追求持續協調發展的提出,我國傳統行業發展的效率問題日益凸顯;文章提出隨著解決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的效率問題的外部條件日趨成熟。
關鍵詞:工程起重機行業;企業效率;分析
一、 企業效率的定義以及決定因素
效率有不同的含義,這里是指實現企業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做到資源的充分和有效使用。社會資源的稀缺性以及它是任何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投入,決定了人們必須尋求最優的生產方式以達到資源的高效率配置。這就意味著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獲得經濟上的增值與發展。
所謂企業效率是企業活動投入與產出的對比關系,反映了企業的投入量與產出量之間的關系。對企業效率的要求伴隨企業的產生而產生,但是,目前我國對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經濟效率,充分發揮企業現有人、財、物的利用率,創造最好的經濟效益方面的研究不多,因而就我國企業廣泛存在的效率低的問題還沒有找出恰當的解決辦法。
企業效率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呢?我國著名管理學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對管理的定義是:管理者在多變的客觀環境下,設法運用各種資源來達到既定目標的各種活動的全部過程。簡言之,就是以一定的投入達到一定產出的全過程。根據這一定義,管理富有效率就是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一定的產出,或一定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根據上面對管理的定義企業效率主要決定于以下因素:
1. 管理者。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的能動作用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好壞影響很大,這是由于管理者所處的特殊地位使其決定了企業的生產方式、資源配置方式等企業行為,從而使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企業效率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
2. 多變的客觀環境。客觀環境包括企業運營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管理者的經營決策行為受特定客觀環境的影響,一旦環境發生變化,管理者的決策行為如果不相應改變,以前促進效率的經營行為可能會成為環境變化后企業經營效率的阻礙。
3. “投入—產出”模式的選擇。制造型企業的“投入—產出”模式可以用生產函數來表達,它告訴我們企業采用何種技術,以何種方式通過使用人力資源和實物資本創造產出。“投入—產出”模式的選擇決定于管理者和環境兩種因素,是由管理者在特定客觀環境下進行決策的結果。
二、 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中的效率問題日益凸顯
從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角度看,作為社會經濟基礎的企業負有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從事生產經營的責任;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社會經濟的高質量增長的關鍵在于經濟效率的增長,高質量的經濟增長依賴于高效率的經濟組織方式。我國經濟增長局限于低質量增長,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率的增長,主要源于我國企業普遍在促進高效率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存在著欠缺,不能充分利用現有社會技術所能提供的增長潛力。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使社會經濟由低效率增長軌道轉入高效率增長軌道,是我國目前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也是這一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標志。而成功的經濟體制改革依賴于建立高效率的經濟組織方式。雖然我國社會經濟運行模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但建立高效率的經濟組織方式不是一蹴而就,微觀經濟機制的效率問題仍是經濟增長中的基本關鍵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的日趨成熟,整個國家經濟系統的效率不斷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率低的矛盾顯得日益突出。
企業是盈利性機構,它向社會提供產品和勞務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利潤,因此,企業必須具有高效率。國有企業作為一種企業形式,也必須富有效率,否則難以生存和發展,因而,追求高效率也應當是國有企業的行為目標。然而,我國國有企業的普遍低效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卻沒有達到理想的產出,這說明國有企業在低效率利用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生產率有了令人矚目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國企業所處行業不同,社會經濟環境對其影響也隨之相異。再加上各行業企業體制改革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在平均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情況下,有一些行業的生產率提高的并不明顯,其增長率甚至沒有超出勞動力工資率的增長率,其中尤其工業領域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現象普遍存在,工業領域對勞動和資本的需求很大,出現資源過度利用的現象。就機械行業來看,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人的約1/26,臺灣人的1/10。這種勞動生產率低的劣勢超出了低工資的優勢,使我國機械制造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就國內比較來看,工程起重機行業2000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各企業從0.3萬元/人年~4.4萬元/人年不等,與工程機械領域中經營較好的民營企業17萬元/人年和外資企業40萬元/人年相比相差甚遠。因此,就工程起重機行業而言,由于其中國有企業占絕對優勢,在我國國民經濟穩定增長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是,由于該行業存在的效率低下的問題,這種作用并沒有較好地發揮出來。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內各個行業都會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成為每一行業的必然趨勢。不同行業應分析本行業的劣勢所在,以求在提升綜合競爭力上獲得最佳效果。就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而言,它所面臨的競爭將非常嚴峻,所遇到的困難將很大。與國外同行相比,從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工程起重機生產企業,無論在技術儲備、裝備水平,還是在新產品開發研制能力諸多方面,都無法與國際上著名的工程起重機生產巨頭相抗衡,在資產規模、管理機制、創新能力、市場適應能力等方面也與之存在巨大的差異。
隨著加入WTO,國家對工程起重機進口關稅的降低和對產品保護政策的取消,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依賴國家政策保護的日子屈指可數,工程起重機行業的國內市場將面臨強大對手的競爭,國外市場將由于比較優勢的喪失而更不易獲得,同時原來的封閉的國內工程起重機市場將要成為國際工程起重機市場的一部分。競爭格局的改變,使國內企業面臨嚴峻形勢,使得工程起重機行業面對的市場環境更為復雜,競爭更為激烈,這將使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效率低的問題更為突出而緊迫。這是因為:(1)該行業主要由國有企業構成,在資金、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比私營企業更有優勢。(2)效率的高低表現了企業配置資源、使用資源能力的好壞,以及選用技術的優劣。效率問題得不到解決,即使有再優秀的投入,也會因此而達不到可及的最佳產出,在獲得較好資源的前提下,效率問題是決定企業綜合競爭力影響因素能否發揮積極作用、摒棄消極影響的關鍵。工程起重機企業雖經二十多年改革,但受舊體制影響仍十分嚴重,因而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是該行業應當首先解決的問題。(3)工程起重機行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骨干行業工程機械行業中的重要分支之一,為國家現代化事業提供必要的起重設備,其運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從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經濟增長速度。(4)長久以來,該行業長期受惠于國家的保護性政策和優惠政策,以至于形成難以承受未來挑戰的弱勢。
國家對工程起重機行業的貿易保護和各項補貼、優惠政策為企業提供了成本較低的稀缺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自然資源、資金以及創造性才能。當市場化程度加深后,隨著國家貿易保護的消失,一方面行業的市場環境將變得更為公平和有效率,另一方面,因為競爭的加劇會造成生產要素成本的出現和增加,從而降低企業的利潤,在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企業普遍效益不佳的前提下,有的競爭力弱的企業的經濟利潤很可能會降到零以下,這樣的企業如果不盡心致力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將來就會被淘汰出局。就工程起重機行業整體效益狀況不是太好的現實情況來說,行業內的原來的廠商如果想要繼續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提高他們的生產效率達到與未來的國際競爭者可以匹敵的水平。如果企業效率達不到一定程度,即使企業再有本土優勢,也無法與世界范圍內從惡劣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從而有了豐富經驗的國際跨國企業相抗衡。
命運總是青睞有準備的競爭者,正如諾基亞的成功所證明的:機遇是隨時存在的,成功的機遇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們。所以,不論從宏觀環境的變化還是企業發展的微觀角度來看,工程起重機行業的企業效率問題都是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
三、 解決我國工程起重機行業的效率問題的外部條件日趨成熟
盡管市場機制在我國經濟中資源配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這只是一種整體表現,具體到各行業則因行業的不同而出現很大的差異。工程起重機行業在我國有四十多年的發展歷史,屬于典型的傳統行業,行業內缺乏競爭,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對行業內以及行業內企業的資源配置作用并不明顯,說明工程起重機行業對社會經濟資源整體優化配置不僅沒有促進作用,反而起了阻礙作用。
不過,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競爭必然會加劇,行業內不同企業的效率好壞的影響將凸顯出來,這將加快行業內企業的兩極分化。當外部經濟環境為企業兼并、重組、收購等資本經營活動提供了足夠的條件時,要素的流動將更為自由,這對企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隨著改革的逐漸深化,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程度越來越深,為有效地發揮市場機制對企業的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創造了外部條件。
此外,國家為了配合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在財稅管理體制、金融管理體制、外匯管理體制和企業財務會計制度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同時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種要素市場,這些舉措為我國各行業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營造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環境,使資源配置更傾向于由競爭機制、市場機制來進行。
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對工程起重機企業進行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同時也產生了變革的壓力。
參考文獻:
1.羅婉霞.國外起重機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及中國起重機制造業的現狀.機械開發,1999,(2).
2.熊維平等.論企業效率的理論發展.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3.張金水,張研.應用微觀經濟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陳煒,南京大學商學院2004級企業管理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