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倫理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興應用倫理理論,這種新興應用倫理理論直面當代人類發展面臨的各種困境和危機。作為應用倫理的一個新的分支,發展倫理具有與.經濟倫理、生態倫理、政治倫理等其他應用倫理所不同的特質和對發展問題獨到的反思視角,這種特質和反思視角是在對當代人類發展面臨的各種困境和危機的倫理反思中形成的,是在與經濟倫理、生態倫理、政治倫理等其他應用倫理的對比中彰顯出來的。
關鍵詞:發展倫理;經濟倫理;生態倫理;政治倫理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7)03-0030-05
發展倫理是近年來興起的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人類對自身的發展實踐進行價值分析和倫理反思的積極嘗試。作為應用倫理學的一個新的分支,發展倫理直面當代人類發展面臨的各種倫理困境和倫理危機,具有與經濟倫理、生態倫理、政治倫理等其他應用倫理所不同的特質,也具有對發展問題全面的、獨到的反思視角。這一特質和反思視角是在對當代人類發展面臨的各種倫理困境和倫理危機的反思中形成的,是在與經濟倫理、生態倫理、政治倫理等其他應用倫理學的對比中彰顯出來的。
一、發展倫理的提出
在發展倫理出現之前,人們對發展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的,將研究視野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上,并試圖通過經濟增長來說明經濟發展,因此如何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過去人們研究發展問題的最主要目標。然而,人類歷史進程表明,盡管過去幾十年人類的經濟總體取得了較快增長,但隨之而來的世界性貧富差距擴大、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的不和諧、人自身的異化等全球性困境和危機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而且這些困境和危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發展倫理的提出,正是要對當代人類在生存與發展問題上面臨的上述困境和危機做一些倫理上的思考,從倫理學的角度補充傳統發展理論在發展問題研究上的不足,為在實踐中解決人類面臨的困境和危機提供倫理上的依據。傳統發展理論僅僅被看成是研究“如何發展”的理論,關注的只是“如何發展得更快”這樣一個現實性、經驗性問題,而對于“為了什么而發展”、“什么樣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等目的論、價值論的問題卻避而不談。針對傳統發展理論的上述缺陷,發展倫理要求人類對發展問題給以倫理關懷,從目的論、價值論的角度思發展、謀發展、評發展,運用一套超越“常規倫理”的價值體系規范發展的主體、本質和目標等多方面問題,力圖通過人類的價值自覺和行動約束化解人類面臨的困境和危機。
從倫理學理論自身的發展來看,面對人類發展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相繼分化出了經濟倫理、生態倫理、政治倫理等應用倫理學理論,這些應用倫理分別從經濟、生態、政治等角度對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倫理分析,為人們正確地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科學的基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某些問題給人類造成的危機。然而,世界性貧富差距擴大、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的不和諧、人自身的異化等全球性困境和危機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人類的發展實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僅從某一角度進行倫理反思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迫切需要一種新興應用倫理理論對上述困境和危機進行整體的、全面的、深層次的倫理反思,為人類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困境和危機提供價值指導和倫理依據。
二、從經濟倫理到發展倫理:貧富差距擴大的倫理反思
經濟倫理是經濟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應用倫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經濟倫理的出現改變了經濟學與倫理學長期分離的狀況,使經濟活動、經濟行為融入了倫理的規范和引導。有的學者對這一新理論進行了概括,認為“經濟倫理是關于經濟活動在倫理上的合理性、正當性、目的性,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倫理關系以及協調處理這些倫理關系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總和。”經濟活動總是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四大領域進行,經濟倫理以上述四大領域中的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
貧富差距擴大是分配領域中面臨的重要難題。分配領域是經濟倫理的重要研究領域,在分配領域,經濟倫理重點研究分配的公正性,即根據什么原則進行分配才是合乎道德的,才是公平合理的。貧富差距擴大實質是分配領域中的不公。貧富差距不只是一種需要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研究的經濟現象,也是一種需要從倫理學的角度加以審視和反思的道德現象。經濟倫理著眼于經濟活動在倫理上的合理性、正當性,然而其研究視角和思維方式似乎更側重于經濟學,而不是倫理學。經濟倫理對貧富差距問題的思考更多是從經濟公正的角度進行的,更多的是追求經濟與效率意義上的公平,其結果自然是效率多于公平,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富人越來越富,窮人愈來愈窮,社會成員與階層越來越分化。
在發展倫理看來,貧富差距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倫理問題;貧富差距擴大背后的實質是社會的嚴重不公,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侵犯了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區的生存與發展權。發展倫理對貧富差距問題的審視更多是從人道的角度進行的,更多的是追求社會與人道意義上的公平、公正,即謀求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的普遍滿足,人的尊嚴和自由的基本實現以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發展倫理的根本宗旨,就是要立足于人道的尺度,從人類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角度出發,對過去的發展模式進行必要的反思和評價,對人類的發展實踐進行相應的約束和規范,它追求的是“合理的發展”,關注的是發展的目的和意義,即“為了什么而發展”、“什么樣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等目的論和價值論的問題。發展倫理所追求的“合理的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是發展要使最大多數人普遍受益,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的發展不能損害甚至犧牲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區的生存與發展利益,即要實現普遍公正的發展。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嚴重背離了發展的普遍公正原則,折射出的是人類過去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發展”。要遏制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就必須對人類的發展實踐進行有效的倫理約束,確保發展的目的、過程、手段、結果等體現公正性,符合人類整體的生存與發展利益。
經濟倫理的本質在于規范經濟活動的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微觀和中觀層面。從微觀層面來看,經濟倫理規范的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四個環節的合理性;從中觀層面來看,經濟倫理規范的是一定時期特定經濟主體所從事的經濟活動的合理性。發展倫理的本質在于追求發展行為的合理性,不僅體現在微觀和中觀層面,還體現在宏觀層面。經濟活動是發展行為的主要體現,但不是發展行為的全部體現,發展還包括社會政策、社會保障、社會統籌等一系列問題。從經濟倫理到發展倫理,表明的是人類對自身的全部活動的反思、整合和規范,而不僅僅是經濟活動,相比于經濟倫理,發展倫理關注的視野和調整的范圍更為寬廣。
三、從生態倫理到發展倫理:自然環境惡化的倫理反思
生態倫理是生態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應用倫理學中發展十分迅速的一門分支學科。生態倫理的出現大大拓展了倫理學的研究視野,使倫理學從單純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拓展到同時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倫理,又稱環境倫理,它是“關于人和自然的道德學說,亦即是生態科學、環境科學與人的價值學說綜合而成的一門新興倫理學科,是如何對待生態價值、如何調節人們與生物群落之間、如何調節人們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倫理學說。”換言之,生態倫理以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眾所周知,有一些自然環境惡化的問題完全是由人類的發展引起的。生態倫理正是立足于這一現實,站在為自然界辯護的角度提出來的。但是,自然環境惡化既然是由人類造成的,解鈴還需系鈴人,因此,核心還是人的問題,是人如何對待自身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自然不過是作為人的問題的中介而發揮著“他者”的作用。然而,在這個問題上,生態倫理并不這么認為,而是主張將人與自然同等看待,要求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履行對自然的倫理義務、與自然和諧相處。由于這種主張實質上是要求人為了關心自然而關心自然,脫離了人的實際利益,在發展實踐中人類很難遵照和執行,因此,盡管生態倫理的理論主張是好的,但卻很難在實踐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終也難以遏制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
發展倫理同樣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與生態倫理所不同的是,它從人類發展的實踐困境出發,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納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范疇加以考察。發展倫理認為,當今世界的根本問題不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而是人與自身的關系問題。人關心自然,是因為人自身要生存和發展;不僅是古人今人要生存和發展,后人甚至后人的后人也要生存和發展。自然界即使能夠成為一個倫理對象,也是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中介而存在。發展倫理并非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是將自然納入其中,形成“人—自然—人”的多重關系,在人與人的關系中邏輯地包含著人與自然、自然與人的倫理關系,把生態倫理的良好愿望與傳統人際倫理的有效約束內在地有機結合起來。自然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是人,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在發展實踐中沒有看到自然背后的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區的生存與發展權益,而不僅僅是沒有看到什么自然的權利。因此,解決問題的核心還在于引導人、規范人、約束人,使人的發展實踐接受必要的道德規范和倫理約束,協調好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
從生態倫理到發展倫理的根本旨趣在于,把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回到處理人與人的關系,這與造成人與自然矛盾的發展問題相比較,看起來是一種“回歸”,但它經過一個中間邏輯環節的躍升,不是簡單的“回復”,而是一種否定之否定基礎上的高級“躍遷”。因而,發展倫理是對生態倫理批判繼承基礎上的超越,發展倫理所處理的問題不僅僅局限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內在包含著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
四、從政治倫理到發展倫理:社會不和諧的倫理反思
政治倫理是政治學與倫理學相交叉的學科,是應用倫理學的又一分支學科。政治倫理的提出,改變了政治與倫理長期對立的狀況,使政治學開始關心價值、規范、是非等道德和倫理問題。戴木才教授認為,“政治倫理是為了實現和維護一定的政治理想與政治秩序,在政治實踐中形成的有關政治活動合理的、適宜的系列價值觀念、行為規范與從政者道德品質的總和。”由此可見,政治倫理以政治活動中的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目的就是要實現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
實現社會和諧應該是政治倫理所要追求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和諧作為一種價值追求、社會理想和目標,是對矛盾問題的協調化解基礎上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態。人類社會在發展進程中需要處理和解決很多現實中的復雜問題,需要化解各種矛盾,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在不斷發現不和諧、化解不和諧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的理念、制度和秩序,并達到新的和諧。和諧使發展有了一個更為明確的價值核心和追求方向。當前人類在發展進程中面臨的種種不和諧,表明人類過去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式等偏離了發展的價值核心,也表明政治倫理在實踐中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功能,并沒有實現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
與政治倫理所不同的是,面對各種社會不和諧現象,發展倫理主張以和諧的方式促發展。和諧既是一種美德,也是發展的崇高境界。人類傳統的思維方式的鮮明特點就是非此即彼,講究的是一種“斗爭哲學”,運用到發展實踐中就是顧此失彼。為了當代人需要的滿足,可以不顧一切地對自然進行瘋狂的掠奪,絲毫不考慮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生態系統的承受力和子孫后代人的需要;為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的所謂“先富”,可以容忍甚至縱容他們不擇手段地侵害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地區的生存與發展利益,由此導致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和人們心理的失衡;為了經濟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加,而忽視了政治、文化等的發展,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和不和諧。發展倫理的精神實質就是要講和諧,而不是講斗爭;就是主張要和諧發展,而不是孤立地片面發展。在發展倫理看來,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關系;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的關系不是朋友或敵人的關系,而是合作伙伴關系;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不是相互沖突,而是相互促進、相互協調。
從政治倫理到發展倫理,其本質在于政治倫理意在構建一種理性的、道德的政治秩序,調節的是人們在政治活動中的行為關系,發展倫理當然包括這一點,因為發展內在地包含著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社會的協調有序,無論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還是社會的協調有序,都離不開良好的政治秩序;但是,與政治倫理所不同的是,發展倫理所面臨的矛盾是一種整體的、綜合的、全局的、根本的矛盾,因此,發展倫理在把政治倫理作為自身的一個邏輯環節的基礎上,還要使之與人類的其他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構建一種更為宏遠的倫理視野。
五、發展倫理的人學意蘊:人的異化的倫理反思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價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包括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人的主體性的彰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人的自由度的提高等。然而,在發展進程中,人類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和充分實現自身價值所做的各種努力、所付出的各種代價,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違背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和宗旨,出現了被學術界稱之為“人的異化”的現象。
人類在發展進程中之所以會出現人的異化現象,是因為人類沒有很好地認識自身。無論是經濟增長發展觀還是生態倫理,都沒有正確認識人,沒有認識到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倫理關懷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經濟增長發展觀是為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為創造物質財富而創造物質財富,人成為利益的工具、商品的附庸和金錢的奴隸,成為為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的“經濟動物”。生態倫理認為,人只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普通一員,人不是唯一的主體,不是唯一的權利擁有者和道德顧客,并由此打著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旗號,從根本上消解人、貶低人。
發展在人的問題上所造成的最大困境是使人“單面化”,即使人陷入在物質化的趨利活動中,迷失了自我,喪失了主體性,使人被物質奴役,淹沒了人的目的性存在。發展倫理就是要拯救人自身,恢復人的本然、真實的存在。發展倫理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來理解和審視人。發展是人的發展,“發展”概念是專屬于人和人類社會的,只有人和人類社會才談得上“發展”。自然界的變化是一種演化、演變和進化。發展與進化是兩個具有本質區別的概念,發展是與人和人類社會相聯系的,進化反映的是自然界的變化規律。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的困境和危機,自覺地反思人、反思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是發展倫理的神圣使命。反思人和人的發展問題,既不能像經濟增長發展觀那樣片面地理解人,也不能像生態倫理那樣消解人、貶低人。
在發展倫理看來,要正確地理解人,就必須深刻把握人的復雜性。人的復雜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是人自身的復雜性,另一方面是人的關系的復雜性。人自身的復雜性表現在:人既是統治者、征服者、破壞者,又是依賴者、建設者、維護者;既是自然的產物,又是自然的創造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是實然的,又是應然的;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人的關系的復雜性包括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群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當代人與未來人之間關系的復雜性以及個體、群體與類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等。
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上,發展倫理認為,我們要反思的不是人的主體地位,不是要將自然界與人同等看待,而是要反思人類作為主體是否正確地行使了自己的權利,是否自覺地履行了對自然應盡的義務。人既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權利,同時又要履行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義務。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對象性關系,離開作為對象性客體的自然,也就沒有作為主體的人之區分。作為主體的人危害作為對象性客體的自然,掠奪自然,破壞自然,反過來必然會危害作為主體的人自身。
總之,人是主體與客體、改造與被改造的辯證統一體。僅僅把人理解為統治者、征服者、掠奪者而忽視人自身被改造與受動性的一面,人就不是本真的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因此,“在社會高度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人類自身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不是等到社會發展了之后才去考慮的問題,而是社會的發展要依照人的發展來確定其方向。”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同步進行的關系。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既是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發展的根本推動力;社會的發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提供各種有利條件。因此,要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努力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推動社會的更大進步,使二者相得益彰、協調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