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教哲學與政治哲學是當今學術界關注較多的熱點問題,它們從不同的維度關注社會的發展,但是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不兼容性,這就使得各自在看待一些有關人的精神層面的社會問題時.無法得出全面的觀點。如果將二者結合起來,構成宗教政治哲學這一全新的哲學分支,兼容政治哲學的現實關注以及宗教哲學的終極關懷,將會對二者的發展,甚至對整個當代哲學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宗教政治哲學;蒂里希;宗教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B0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7)01-0046-05
作為西方哲學中最古老并且影響最大的一個重要分支,政治哲學占有重要的地位。顧名思義,政治哲學是關于政治學的哲學,但它并不是政治學與哲學的簡單地合一。從廣泛意義說,政治哲學包括政治思想、政治理論、政治科學、政治學說等等。但是從其學科特定意義上說,政治哲學是以尋根求源、廣泛而系統地探討人類政治生活問題的哲學。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對政治哲學的解釋是,對于政治領域中的事務,我們不可能不持贊成或反對、選擇或排斥、贊美或譴責的態度,所有這些態度都涉及到好與壞、善與惡、正義與不正義的判斷,而這樣的判斷要以一定的判斷標準為前提,政治哲學就是要努力探討這些標準,以期獲得關于這些標準的真正知識。因此.政治哲學本身并不是中立的,其目的既在于認識政治事務的本性,也在于認識公正的或好的社會制度…。由此可見,政治哲學的目的是剖析人們當前所處的社會和政治現實,努力發現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缺陷,并從中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合理的制度,從而使社會和政治制度走向更加完善。正如陳晏清教授所說的:“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哲學研究都是密切地相關于研究者所處的社會生活狀況的。政治哲學的研究更是如此。政治哲學作為一種關于人類社會生活的理論。它總是根源于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是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問題引發人們關于政治哲學的理論思考。”政治哲學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社會產生和發展,伴隨著人類歷史進程發展而不斷豐富的。特別是當代政治哲學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分支,在學術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伴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種新興的政治哲學思想誕生了,那就是宗教政治哲學,對于傳統政治哲學來說,它是一種全新的政治哲學思想,其理論意義不容小視。
一、宗教政治哲學的學術定位
宗教政治哲學,作為政治哲學領域中的一個新的流派,從其誕生起至今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甚至宗教政治哲學這種提法現在還沒有在學術界正式確定。所謂宗教政治哲學.主要指的是各大宗教以及相關研究的學者使用宗教的創新的神學和倫理思想,對當今世界出現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做出回答或提出相應的政治社會理論的哲學總稱。筆者認為他們的政治哲學思想已經能夠代表政治哲學的一個獨立的流派,用“宗教政治哲學”來概括,可以從學術的角度給予定位,這樣才能將分散的學者的理論和思想進行整合,從而使宗教政治哲學有一個發展空間。
這里有一個必須要澄清的問題,那就是當代宗教政治哲學與中世紀的基督教的神學政治觀的區別。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宗教政治哲學的存在和發展的學術意義。基督教神學政治觀是西方中世紀的基本政治觀。基督教的神學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教權高于王權的神權至上的思想。這一思想主要是產生于羅馬后期基督教神學,隨著基督教勢力的擴大,發展成為人們觀察一切問題的根據。一切意識形態的形式都是由現實所決定的,當然政治思想也不例外。無論是維護教權的思想,還是維護俗權的思想,都是從圣經中或基督教的歷史上尋找依據。甚至于在中世紀政治思想和宗教神學是一體的,把政教合一從理論和現實兩方面推向了極致。正如馬克思所說:“一般針對封建制度發出的一切攻擊必然首先就是對教會的攻擊,而一切革命的社會政治理論大體上必然同時就是神學異端。”可見中世紀的基督教的神學政治觀是以政治來維護宗教的存在,一切政治思想都要服務于宗教的要求。這與當代的宗教政治哲學有著截然不同的指向。當代的宗教政治哲學產生的背景是20世紀中后葉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期,這時宗教早已和政治分離而成為獨立的社會團體,宗教神學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理論而得以發展。這時宗教界特別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東正教)和佛教在進行宗教活動之外,把關注全球化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作為參與世俗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并且一大批宗教神學家也把目光從上帝之城轉向了世俗之城,他們從宗教的角度,對當今社會所出現的問題與矛盾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辦法,從文化批判的角度介入社會,從而在文化學術批判領域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學術力量。因此,當代宗教政治哲學與中世紀的基督教的神學政治觀從本質上說,是兩種不同理論思想,不可等同而論。
當我們對于當代宗教政治哲學與中世紀的基督教的神學政治觀做出了區分之后不難發現,當代宗教政治哲學是一種在現代全球化語境下全新的政治哲學模式,它一改以往宗教對于社會的出世和淡漠的態度,積極參與到現代社會發展理念以及有關問題的談論中來,成為當代政治哲學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僅為一些爭論多年的理論難題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并且為以往傳統政治哲學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宗教政治哲學的理論出發點
政治哲學作為一種學術理論,其自身必然要有自己的出發點,這一點至關重要。任何一種政治哲學都是一種價值判斷,它的理論出發點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其理論延伸的差異,從而產生許多流派。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政治哲學的派別林立,在學術上各家秉承各自理念,找出對方的理論缺陷,這種爭論貫穿了整個20世紀,其中以新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最具代表性。通過對二者理論出發點的對比,發現當代政治哲學研究的基本觀點,進而為宗教政治哲學的切人找到理論參照。
新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形成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兩者并立的局面。20世紀7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要話題是新自由主義者的社會正義,80年代政治哲學的主要話題則是社群主義者的社群。社群主義無論在方法論上還是在規范理論上都與自由主義形成了明顯的對照。從方法論上說,自由主義的出發點是個人,而社群主義的出發點則是社群;從價值觀方面看,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權利,而社群主義則強調公共的利益。“社群”與“個人”構成了政治哲學中的兩極,強調社群的觀點常常與功利主義和保守主義等相聯系,而強調個人的觀點則往往與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相聯系,這兩派觀點之間的爭論是政治思想史的主要內容之一。以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立足于契約論和康德的自由主義哲學,超越了政治服從于國家的問題,提出了分配公正及福利國家的問題,并從個人主義的角度對權利問題進行了重新思考。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了兩大原則,一是作為公平的正義原則(theprinciple of iustice as fair-ness),二是差異原則(thedifferenceprinciple)。這兩大原則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原則。必須給正義、公平和個人權利以優先的地位。一個公正的社會不是努力達到任何其他的特定目的,而是在不與他人的自由相沖突的條件下使每一個公民去追逐自己的目的。與此相反,社群主義則是將公眾利益作為理論的出發點。社群主義從方法論和規范理論兩個方面對新自由主義發起了全面的反攻,成為唯一足以與羅爾斯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理論相抗衡的政治哲學流派。在方法論上,社群主義者認為,個人主義關于理性的個人可以自由地選擇的前提,是錯誤的或虛假的,理解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方式是把個人放到其社會的、文化的和歷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換言之,分析個人首先必須分析其所在的社群和社群關系。在規范理論方面,社群主義者斷定,作為公平的正義不可能對善具有優先性,反之,我們對善的感知(ourconception of the good)應當具有絕對的優先性。社群既是一種善,也是一種必需,人們應當努力追求而不應當放棄。正義優先的原則要求權利優先的政治學,而善優先的原則要求公益優先的政治學。因此,用公益政治學替代權利政治學,便成為社群主義的實質性主張。
從以上二者的理論出發點不難看出,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看就是在討論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益的關系問題,究竟哪個應該作為現代社會政治的核心原則,雙方的爭論就如同《莊子·秋水》中莊子與惠子的“子非魚”之辯一樣,是一個很難爭論清楚的問題。宗教政治哲學卻為此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出發點。宗教政治哲學,是在宗教思想指導下的政治哲學,其自身必然與以往的政治哲學有相同和相異之處,這主要體現在其政治哲學的出發點以及在這個出發點基礎之上的思想的擴展,對于同一個問題的多個相異出發點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論。這一點早已在學術界得到共識。但是,問題是這個出發點的選擇是否具有廣闊的包容性,它是否能夠作為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終極的目的。這恰恰是宗教政治哲學思想的出發點。宗教政治哲學與以往政治哲學一樣都是極力為現代社會找到一種良好的社會和政治發展理論和模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不同點恰恰就是宗教政治哲學的創新性,那就是發揮宗教的博愛和普世性原則,為當代社會建立一種寬容的、和諧的社會發展原則,即作為人類的個人存在。這便是宗教政治哲學的理論出發點。
一切哲學包括政治哲學在內,都把人作為研究的對象,但是問題恰恰出在這里。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會性,人的屬性也就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即作為整體的人類和獨立的個人,二者之間處于對立統一的矛盾之中。在原始社會,由于自然生存條件的惡劣,獨立的個人是無法生存的,這時二者是統一的。但是當歷史進入了文明時代,特別是當社會出現剩余產品和貧富分化,二者之間便產生了分裂和矛盾,這種矛盾一直貫穿于整個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進程。到了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個人私利與社會公益的矛盾就顯得越發激烈,從而導致了社會的種種問題的出現,而如何消除這種對立,這也就是當代政治哲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新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就是對如何解決這一矛盾而提出的兩種不同的途徑。而宗教政治哲學的理論出發點恰恰就是作為人類的個人存在,對此宗教政治哲學從人的精神層面出發給出了自己的解決途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宗教社會主義理論,它將宗教在個人的精神層面的作用與社會主義從群體的物質層面的作用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宗教社會主義的全新的政治哲學理論。
三、宗教政治哲學理論的創新——宗教社會主義
對于當代的社會發展問題,許多宗教學家都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了全新的政治哲學理論,但是由于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各個宗教所提出的政治哲學理論還不是十分完善,所以還無法形成一定的學術力量。雖然如此,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政治哲學理論值得研究,宗教社會主義理論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
宗教社會主義理論(religious socialism),產生于20世紀,早期主要以社會運動為主,隨后便向思想理論層面轉變,并且形成了一種獨立的社會主義思潮。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和學術價值的思想,宗教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對基督教思想影響的最突出表現之一,同時也是基督教思想對社會主義理論的有益補充。宗教社會主義是基督教在充分吸收了馬克思的哲學方法論和共產主義學說基礎上形成的,是基督教在現代向馬克思主義“親近”的結果。總體上看,宗教社會主義屬于宗教世俗化運動的產物,具體而言,宗教及其神學超越教會和信徒的狹窄范圍,變成了社會的行為規范或價值體系。宗教社會主義是與宗教和平主義(religious pacifism)、美國的社會福音運動、宗教民族主義等運動相并列的宗教普世化運動之一。我們在巴特、布伯、別爾嘉耶夫、波亨斯基、布洛赫等人的思想和著作中都能發現有關宗教社會主義思想的論述,其中以保羅·蒂里希(Paul Tillich)最具代表性。
保羅·蒂里希(1886---1965),德裔美籍宗教神學家、思想家。早年畢業于布列斯勞大學和哈雷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和神學碩士學位,可謂是哲學神學兼通的學者。其后在德國法蘭克福等大學擔任教授,深受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其間加入了社會民主黨。二戰前。由于批評納粹統治,被驅逐出德國.后定居美國,擔任哈佛等大學教授,1965年在芝加哥去世。其代表作有《系統神學》、《社會主義的抉擇》、《政治期望》等,其中《社會主義的抉擇》是有關宗教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著作,被西方研究宗教社會主義的學者譽為經典之作。
蒂里希認為,宗教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應當歸功于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者學說的徹底研究,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法在相當程度上被融進神學思想中的產物。從一定意義上講,宗教社會主義是基督教的馬克思主義化。不僅如此,宗教社會主義也是基督教對于社會主義理論的能動的反作用,是從宗教的角度給予社會主義理論的補充。蒂里希從馬克思主義中找出了宗教社會主義的三個原則:(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蒂里希認為,這一原則也稱為“存在性思維”原則,是馬克思在反對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斗爭中發現的具有永恒意義的理論洞見。這一原則強調了思維與實踐的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不承認有絕對的純粹思維活動,人的精神活動總是要依賴于人的現實存在,有生命的人的精神活動才是真實的活動。人的物質生產是人的存在和一切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這是任何神學都不能否認的。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是與機械決定論和懷疑主義以及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相干的。(二)辯證法思想。蒂里希認為,馬克思從黑格爾那里繼承的并加以改造的辯證法思想方法是具有重要價值的。與純粹的概念游戲和詭辯論不同,與機械論和教條主義更不相同。必須將辯證法當做根據生活和歷史活動內在張力、對立和矛盾,以及它們指向更豐實統一體的趨勢而對之加以描述的方法。從這種辯證的思想原則中可以得到啟示,基督教神學不應當成為教條,它一旦成為教條,就會失去其救贖的作用和價值。(三)經濟學和社會學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時時刻刻考慮到人和社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人的影響。神學需要的就是這種對社會和人的活動進行具體分析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對神學純粹的神秘直覺、象征、神話和心理分析方法的補充。存在主義思維、歷史唯物論和辯證方法是宗教社會主義永遠不應丟棄的成就。正因為在基督教神學中貫徹了上述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法,宗教社會主義就可以突破神學原有的界限,以一種開放的思維對待一切。宗教社會主義強調上帝與世界相聯系,上帝不僅與個人及個人的內在生活相聯系,也不僅與作為社會實體的教會相聯系;強調上帝與宇宙相聯系,這個宇宙包括自然界、歷史和個人;強調上帝在教會之外活動的自由,教會包括正統派的或虔誠派的,均不能干預上帝的這種自由;宗教應當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而不是回避或逃避人的現實生活。宗教社會主義是基督教神學教義的現代創新,是基督教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方法和原則運用的結果。它使基督教從總體上既強調了神學的“人世”的必要性,即主張基督教神學放棄原有的純粹的精神活動范圍.擴大到人的整個現實生活和實踐活動之中;又強調基督教要打破教會與世俗社會之間的壁壘,主張上帝的救贖不分教會內外,是超越時空和民族界限的。
蒂里希的宗教社會主義思想,從表面上看是基督教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宗教的解釋,但是,從內涵上看,它并沒有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而從宗教精神層面對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做了一種“補充”,為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從精神層面找到了“全新的”途徑.也為宗教政治哲學的確立與發展提供了理論的創新。
四、結語
綜上所述,宗教政治哲學理論的意義并不在于其本身的理論思想,而是這種創新的政治哲學理論對于我們討論社會政治問題,多了一種研究模式的選擇,使得學者們不是僅僅關注人的現實性問題,還要積極關注人的精神層面的問題,往往一些從現實物質層面無法解決的難題,不妨換一個角度,從精神層面人手,可能會找到新的解決途徑。社會和政治的問題從根本上說還是人的問題,畢竟人是一種物質性與精神性相統一的存在物,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無法擺脫這一根本屬性。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和政治問題將越來越復雜多變,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要敢于突破以往研究的固定模式,勇于創新,為政治哲學發展找到更多更加全面的發展道路,從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找到更加完美的發展道路。
責任編輯:王之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