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的內涵、特征及其構成要素,提出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物流能力應包括物流要素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服務能力、物流創新能力及物流規劃能力,并對各種能力的內涵與評價指標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構成要素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4-0048-03
Abstract: An analysis about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nent factors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logistics capabilities is made. Above that, we put forward that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logistics capabilities should be involved logistics factor capabil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capability, logistics service capability, logistics creation capability and logistics programming capability. Furthermore, w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es of each capability.
Key words: third-party logistics; logistics capability; component factor
能力是指行為主體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形成、發展的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動力量,其強弱將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物流能力是衡量企業物流狀況的一個綜合指標,是企業物流績效的重要體現,其能力的大小直接關系到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劣地位。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作為現代物流業的市場主體之一,對其物流能力進行研究,既有利于從理論上加深對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的概念、特點及構成因素的認識,還有利于在物流實踐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調控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的關鍵因素,找到提升其物流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揚長避短,進而提升其市場地位,增加核心競爭力。
1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的概念
物流活動是一種經濟活動,是指人們(企業)為了實現物質資料從供應地到消費地的實體流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物流活動涉及到流通過程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企業在履行這些活動時所投入的各類資源、物流技術手段、管理思想方法等就形成了企業的物流能力。關于什么是物流能力,目前國內外的學術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較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一些:
(1)汪鳴和馮浩認為:物流能力通常是指開展物流運作和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在實現創造顧客價值的過程中所具備的對物流的計劃、控制及過程實施的能力。物流能力既包含了企業物流設施設備生產能力等靜態能力,也包含了企業管理與經營物流的動態能力以及企業對上述二者協調運作的綜合控制能力。
(2)譚清美等認為:物流能力是指物流供給主體提供物流服務的能力。從微觀角度看,物流能力是指微觀物流供給主體向微觀物流需求主體提供物流服務的能力。從宏觀角度看,物流能力指國民經濟物流部門向全社會提供物流支撐和服務的能力。
(3)馬士華認為:所謂物流能力(logistics capability),就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統,從接受客戶需求、處理訂單、分揀貨物、運輸到交付給客戶的全過程中,在響應速度、物流成本、訂單完成準時性和訂單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綜合反映。物流能力是由物流系統的物質結構(如配送中心數量與規模、運輸能力、分揀處理的設備能力等)所形成的客觀能力,以及管理者對物流運作過程(logistics process)的組織與管理能力的綜合反映。因此,物流能力既包括能夠運送貨物的能力(有形要素),也包括執行物流過程的組織和管理能力(無形要素)。
(4)姜繼鋒等認為從物流企業層面界定物流能力就是指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企業)利用所擁有和所控制的資源滿足客戶物流及相關需求的能力,它包括了物流硬件能力和物流軟件能力。
(5)申文等認為物流能力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物流能力是指物流設施設備或物流系統的容量或能力。廣義的物流能力主要是指企業的物流運作能力,它反映的是組織的綜合物流功能水平。
(6)李夏苗等認為物流能力是物流生產主體在物流系統的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配送、包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物流活動中所體現出的,順利完成相關物流活動所具有的設施設備條件以及管理水平等的一個綜合評價。
(7)閆秀霞等認為物流能力就是企業創造和開發資源、滿足用戶需求、追求更好服務績效的能力。
(8)Michigan全球物流研究團隊從32種方法中識別通用的物流能力,并將這些活動歸為四類能力:定位(Positioning)、整合(Integration)、敏捷性(Agility)和測量(Measurement)方法。定位的功能主要包括戰略(建立財務、渠道和客戶目標及其實現方法)、供應鏈(通過渠道結盟,建立物流聯盟)、網絡(構建并開發實物資源)、組織(構建并開發人力資源);整合的功能主要包括供應鏈一致性(分銷渠道的相關關系)、信息技術(促進生產和交換的軟、硬件和網絡的投資與設計)、信息共享(關鍵技術、財務、運作和戰略數據交換遠景)、聯接性(及時的、反應性的、有用形式的數據交換能力)、標準化(建立有利于物流運作的公共政策和工作)、簡單化(設計用于提高效率和效用的事務和程序)、原則(保持公共運作原則和流程);敏捷性的功能主要包括與客戶關聯(保持關注變化的客戶需求的能力)、適應性(對客戶特殊要求的反應能力)、柔性(對不可預見環境的適應能力);測量的功能主要包括功能評估(綜合功能績效的評估能力擴展)、流程評估(對內部和外部物流過程的績效評估系統)和定基(與最好的實踐績效進行標準和流程比較)。在現實中,由于企業可能面臨不同的經濟與競爭狀況,將其重點放在不同的物流能力上,但大都在這17種能力之中。
(9)Fawcett和Clinton的研究發現,在德國、日本和美國的制造企業中,庫存管理(包括庫存水平(Inventory Level)、位置(Location)和周轉率(Turnover))、客戶服務柔性以及物流戰略是企業最關鍵的物流能力。
(10)Tomas的研究表明,有五個領域與物流的質量有重要關系。按其重要性的程度先后排列,分別是及時性(及時收取和發送、一致可靠的計劃和運輸時間、設備的可得性)、服務的價值(競爭等級、與服務水平相當的定價、簡化的定價方法)、信息技術(全程跟蹤、EDI、網絡或電子商務能力)、客戶服務(快速的提貨安排、跟蹤和加快發貨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禮貌待客)以及設備和運作(設備的可得性、設備的狀態、安全生產記錄、發生丟失和破壞的次數)。這五個方面被認為是最關鍵的物流能力。
(11)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唐納德·鮑爾索克斯教授提出,物流能力(logistics competency)是對企業在盡可能低的總成本條件下提供具有競爭優勢的物流服務的能力(a firm's capability)的一種相對評估。他認為物流能力是在物流的基本工作、物流功能領域和工作周期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層層整合形成的一種綜合努力;物流能力的地位取決于企業的戰略定位。

以上這些觀點為我們探討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由于本文所處的立場是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其不同于一般的流通企業、生產企業,有著其獨特的市場特征,因此,認為,所謂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對企業內外部各種資源要素進行維持、組合、使用、優化而形成的滿足客戶物流及相關需求、實現客戶物流價值創造的能力。它既包括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為客戶提供的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物流服務能力,也包括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所轄設施、設備的生產能力等物流要素能力,還包括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對物流服務項目的管理與經營等動態能力,以及對這些能力進行協調運作的綜合控制能力。總的來說,作為一個優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其物流能力具體體現為:物流要素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服務能力、物流創新能力與物流規劃能力。這些物流能力是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參與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是有效率和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組成了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基礎競爭力與核心競爭力。
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具有以下一些特點:(1)構成要素多元化。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在向外提供物流服務項目的時候,不僅僅包括了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等有形的實物作業活動,也包括了通過企業自身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能力與技術,為客戶提供無形的物流解決方案,還包括了企業自身對企業內的各種物流資源的支配、物流技術手段的研發、企業管理思想的改造等要素的綜合應用。因此,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不是簡單地由哪一種或哪幾種要素決定,也不是這些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眾多要素的綜合作用而形成。(2)服務能力多樣化。第三方物流作為社會化的物流,服務對象多元化。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所服務的對象可以是生產企業、分銷企業、零售企業,甚至是物流企業。因此,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需要多樣化的物流能力以支持不同服務對象所涉及的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及其它物流活動。(3)功能效果特殊化。與企業其它活動的功能不同,物流活動在增加企業收入的同時也降低了企業成本。因而,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物流能力越強,一方面它給服務對象帶來的價值增值越多,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服務對象的運營成本,實現供需雙方的“雙贏”。同時物流能力還是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創造產品差異化的一種方式,通過其獨有的物流能力,形成獨有的物流產品或服務。
2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構成要素分析
2.1物流要素能力。所謂物流要素能力(也稱靜態物流能力或客觀物流能力),是指輸入物流系統的各種資源,包括各種物流機械設備、物流設施、勞動力、資金、信息等的綜合能力。從可評價性的角度講,物流要素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技術組織條件下和一定時期內,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所擁有的物流機械設備、物流設施面積的能力(機械設備或倉儲設施面積的數量、生產率、勞動時間等諸要素的綜合),主要體現為:運輸能力與倉儲能力。
運輸能力主要是指在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物流系統中用于運輸服務的固定設備、機車車輛和運輸組織方法等,按照車輛和作業人員的現有數量,在單位時間內所能輸送的最多貨物數量。這種能力受到車輛數量、車輛類型、作業人員、運輸距離、線路條件、運輸組織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從可量化的角度,運輸能力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周轉量、運輸能力指數(所謂的運輸能力指數指的是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在報告期內的運輸能力與計劃期的運輸能力的比值)、特種車輛的比重、運輸設備的有效工作時間數等。
倉儲能力是指在其物流系統中所有倉庫等存儲設施在單位時間內的最大優化周轉量的度量,其大小受到存儲設施的面積、類型及存儲方式等條件的限制。主要評價指標包括:庫存能力、在途庫存保有率、單位面積利用率等。
2.2物流管理能力。所謂物流管理能力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通過采用一定的技術與管理方法,對整個物流活動進行相應的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從而實現對現有物流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得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綜合物流能力與整體效率大幅提高。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物流能力不僅僅包括靜態的物流要素能力,還包括物流提供商對物流活動的計劃、組織與控制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物流系統的綜合物流能力水平。主要評價指標包括:物流整合能力(對所擁有的和控制的物流資源、知識、技術、技能及其流程等的協調與集成能力)、內部協調機制、外部協調機制、對先進物流管理方法的學習能力、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所形成的為企業多數成員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其實質是企業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能力和讓這種能力延續發展的能力,是一種適合于高度信息化與修改化環境下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是企業經營理論的人性化反映。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它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能有效地激勵員工實現企業目標)。
2.3物流服務能力。物流服務能力是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直接面向客戶的能力,其相應服務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在市場上競爭力的強弱程度。如鮑爾索克斯等人(2002)所指出的:物流服務能力廣義上是指物流企業所能滿足客戶的物流及其相關需求的能力;狹義上則指物流企業所具有的以盡可能低的總成本向客戶提供有競爭優勢的物流服務的一種相對評估,它是通過一系列的物流功能活動來實現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能力包括了基礎服務能力、柔性服務能力、增值服務能力。所謂基礎服務能力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完成客戶企業對運輸、儲存、配送和信息服務等物流基本需求的能力,主要包括了貨物的交付能力(主要評價指標有:交貨準確率、交貨及時率、貨物破損率、前置時間)、供應能力(主要評價指標有:缺貨率、訂單履行率)、信息服務能力(主要評價指標有:信息的時效性、信息的準確性、信息系統的覆蓋率、信息系統的先進性)等;柔性服務能力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的響應能力,包括了時間柔性、物流系統柔性;增值服務能力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在完成基本物流功能的基礎上,根據客戶的特定要求提供流通加工服務、定制服務和延伸服務等方面的能力。
2.4物流創新能力。創新是企業不斷發展前進的主要推動力。所謂創新是指將一種新工藝、新產品引入市場,以實現其商業價值。創新能力的強弱已成為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發展潛質的重要標志。企業只有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保持并有效地擴大市場。所謂物流創新能力是指物流服務提供商對物流產品及服務的研究與開發能力。從物流服務提供商自身的角度來看,這種創新能力主要體現為:物流技術的創新、物流業務的創新。
2.5物流規劃能力。規劃能力是物流企業根據客戶需求實施物流功能性活動前對實施方案、運作過程等整體的把握和策劃能力。如物流企業針對客戶企業的具體情況及其物流系統存在的問題,對客戶企業物流系統進行重組的統籌規劃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體現為物流網絡規劃能力、物流設施的設計能力及物流體系的構建能力,主要評價指標有:規劃成功率、規劃業務收入比率。
3結束語
對于物流能力的探討,目前在理論界還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國內外的學者對物流能力還沒有一個一致的認識。作為現代物流產生主要標志的第三方物流,其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第三方物流業在國際物流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因此,深入研究、認識和掌握第三方物流的發展規律,對于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以上對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物流能力構成要素的分析,以期為改變當前我國物流企業“小”、“少”、“弱”、“散”局面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汪鳴,馮浩. 我國物流業發展政策研究[M].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
[2] 譚清美,馮凌云,等. 物流能力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研究[J]. 現代經濟探討,2003(8):22-24.
[3] 馬士華,孟慶鑫. 供應鏈物流能力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5(3):301-307.
[4] 姜繼鋒,劉志學. 物流企業三種重要能力辨析[J]. 物流技術,2005(7):18-21.
[5] 馬士華,申文. 企業物流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其交叉作用研究[J]. 物流技術,2005(4):5-21.
[6] 李夏苗,等. 供應鏈物流能力初探[J]. 物流科技,2005(5):69-72.
[7] 閆秀霞,等. 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J]. 管理學報,2005(5):551-554.
[8]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Global Logistics Research Team(MSUGLRT). World class logistics: the challenge of managing continuous change[M]. Oak Brook, IL: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5.
[9] Fawcett, Clinton. Enhancing Logistic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A Triad Perspective[J]. Transportation Journal, 1997,37(1):18-28.
[10] Tomas. The Quest Continues[J]. Logistics Management & Distribution Report, 1998,37(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