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使總成本更具有競爭力,商品制造和商品流通企業決策層最關心的就是自身物流業務的外包或自營的問題。我們可以基于交易成本理論和組織邊界相關原理來對此問題進行探討,并可綜合將企業的物流業務性質劃分成四個部分分別考慮,以對企業的相關決策有所幫助。
關鍵詞:物流;外包;組織邊界原理;交易成本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4-0014-03
Abstract: Aiming to make the cost more competitive, manufacture an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managers most pay attention to the decision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or insourcing. We can use the tradation cost and organization's boundary theory to divide the operation into four parts. What we do can help the decision selection to be made.
Key words: logistics; outsourcing; organization's boundary theory; tradation cost
當今,隨著我國加入WTO及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為了降低總成本,提高服務水平,在市場競爭中搶占一席之地,商品制造企業與商品流通企業越來越重視節省物流成本對本企業帶來的明顯效益。如何賺取第三利潤,面對自身的物流業務,是外包給物流服務供應商(3PL),還是自建分管物流的部門,成了企業家們需要決策的問題。很多人從成本的角度分析物流外包問題時,只關注到物流作業所產生的成本,往往忽視了交易成本的存在,而本文正是把物流作業成本與交易成本綜合成物流總成本,并結合物流業務專用性的邊界理論一起來考慮企業物流業務外包或自營的邊界問題。
1通過交易成本理論和組織邊界原理來分別研究
1.1基本理論的闡釋
交易成本的最早觀念早在1937年就由科斯(Coase)提出。科斯在其論述中指出,從現實環境的觀察中,經濟學家同意價格機能是一種較佳的協調機制,但也承認企業家的協調功能[1]。后者之所以出現而存在,其實是通過價格機能進行的交易行為會產生許多成本,這些成本的產生使得市場價格機能運作體系不盡完美,替代方式應運而生,企業家所主持的企業組織,便是另一種替代市場機制進行資源分配與整合的主要方式。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歸功于科斯,但正如新古典模式中生產成本缺乏完備定義一樣,交易成本同樣尚沒有明確的定義。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科斯的理論一直沒被人們所重視,直到1975年,威廉姆森(Williamson)綜合了科斯的理論和其他有關交易及交易成本的相關文獻,發展出“交易經濟學”,給出了交易和交易成本的簡單定義[2]。所謂交易,是指“技術上獨立的買賣雙方,基于自利的觀點,對所意欲之產品或服務,基于雙方均可接受之條件,建立起一定之契約關系,并完成交換的活動”。而交易成本則是指“在交易行為發生過程中,伴同產生的信息搜集、條件談判(議價)與監督交易實施(品管)等各方面之成本”。
在傳統的經濟學中,認為所有的交易均可以自由完成,不會發生任何困難,亦即沒有交易成本的存在,但在實務中,幾乎任何交易的進行都須花費成本。1986年,馬修斯提供了這樣一個定義: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準備合同和事后監督及強制合同執行的費用,與生產費用不同,它是履行一個合同的費用[3]。物流外包是一項交易,它同樣會產生交易成本。根據物流外包的業務性質,我們可以將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大致分為八塊:(1)尋求合適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費用;(2)起草、談判和落實物流外包契約的費用;(3)監督契約履行情況的費用;(4)了解市場信息的費用;(5)調整契約條款的費用;(6)放棄原合作企業,重新尋找合適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費用;(7)沖突處理費用;(8)雙方維持長期合作關系的費用。
1.2物流量與組織邊界的關系
(1)在傳統的經濟學中,即在不考慮交易成本的理想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數量—成本比較來分析交易量和作業成本之間的關系。首先,數量—成本比較并不是現成的工具,而是從管理會計學與物流成本管理學中的本量利分析(CVP)變形而來的。
作為一種定量分析方法,本量利分析能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的基礎上,以數學模型與圖形來揭示固定成本a、單位變動成本b、營業量x、單價p、營業額px、利潤P等變量之間的內在規律性聯系,之間基本關系公式:P=px-(a+bx)=(p-b)x-a,從而為預測和決策規劃提供必需的財務信息[4]。如圖1,在銷售總成本線和銷售總收入線交叉處,我們稱為“盈虧平衡點”,此點處利潤P=0,則我們可以得出盈虧平衡時的營業量x0=a/(p-b)。
根據本量利分析的模式,我們可以做適當的變形,用于分析物流業務外包和自營時的各自成本在隨著物流作業量增長時的成本比較分析。這里的成本,我們是指與業務相關的作業成本,分別記為外包作業成本(C0)和自營作業成本(Cs)。由于自營有初期投入,固存在自營的固定投入成本a';自建物流部門經營時的單位成本b';物流作業量即物流量x';外包物流業務時的單位成本p'。則顯然,p'>a',故外包作業成本線的斜率要比自建作業成本線的大。隨著業務量x'的增加,終會在x0處達到兩種作業成本的平衡,我們稱為不考慮交易成本的“物流成本平衡點”,也正是很多人在外包問題上所討論的企業進行縱向一體化(內部化)還是橫向一體化(市場化)的邊界,如圖2所示。

(2)在新經濟學當中,認為交易存在交易成本。從交易的本質來看,可將組織進行交易的方式分為層級(Hierarchies)和市場(Market)兩種形態,前者是由廠商自行生產或以契約的方式進行內部化資源交換,后者則是企業通過市場的價格機能,和外部廠商交易而實現資源的交換。在某些情況下,企業代替市場組織經濟活動,可以節約交易成本,使用市場的這部分成本主要是“發現有關價格、信息”等的成本。而企業取代市場,資源配置由價格分配方式轉為數量分配方式,消除了“價格發現”等成本。組織內部化了的交易成本,我們稱之為組織成本。
對于企業物流業務外包與自營,從縱向一體化的角度分析,物流外包相當于市場手段,而物流自營相當于企業內部化手段,即層級手段來組織。因而,物流外包會有相應的市場方式的交易成本CT,物流自營又會產生相應的企業內部自身組織的組織成本CM,則交易成本線與物流量如圖3所示。

由圖3可以看出,當物流量小于Y1時,外部交易成本小于內部組織成本;當物流量大于Y1時,外部交易成本大于內部組織成本。在不考慮物流服務提供商的專業化經濟與規模經濟,即物流外包與自營的作業成本相當時Co=Cs,市場交易的邊際成本和企業內交易的邊際成本正好相等的點就是企業進行縱向一體化(內部化)還是橫向一體化(市場化)的邊界,也就是Y1點的位置。
隨著信息化的推廣和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交易成本會逐漸下降,即CT曲線會向右下方移動,使平衡點從Y1變到Y2,即邊界點會右移。
(3)但在絕大多數實際情況下,由于專業化經濟與規模經濟性是存在的,我們在對物流業務外包或自營的決策中,通常要綜合考慮,即將物流作業成本與交易成本加總得物流總成本,再來進行比較。物流外包的物流總成本CA1=Co+Cs,物流自營的物流總成本CA2=Cs+CM,所以,我們可得物流量Q與物流總成本CA的關系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當企業物流量小于Q*時,物流自營總成本大于物流外包總成本,這時候物流業務自營是不經濟的,應該將業務委托給合格的物流服務提供商;當企業物流量大于Q*時,物流自營的總成本小于物流外包總成本,這時候企業應該自建物流管理部門,采取自營。
隨著第三方物流技術及管理經驗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技術和市場法規的不斷完善,物流外包的作業成本和交易成本將會不斷降低,Q*有不斷增大的趨勢。
1.3物流專用性與組織邊界的關系
對于企業組織邊界與資產專用性的關系,新制度經濟學當中闡述了相關的理論。科斯認為:企業與市場是兩種雖有不同,但又可以互相代替的制度安排。市場上的交易是由價格機制來協調的,而企業則將許多原來屬于市場的交易“內化了”[5]。交易費用經濟學代表人物威廉姆森通過研究企業資產專用性與企業組織邊界的關系,尋找到了企業與市場的分界點。如圖5,βk為內部組織的治理成本,Mk為市場的治理成本,k為資產專用性指數。當k=0時,βk>Mk,這是因為,市場在生產成本控制方面優于內部組織,而資產的通用性決定了交易對應變能力的要求較低。隨著k的提高,交易對治理結構的應變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的治理成本也就越來越高。令ΔG=βk-Mk,則有圖中的ΔG曲線。ΔC為在穩定狀態下,企業自身生產某一方面物品時的成本減去若在市場上購買該物品時的成本,其是k的減函數,因為物品越是通用化,通過市場需求而得到的規模收益就越高,使用內部組織所遇到的“生產成本懲罰”就越大。但是,為企業自身需求生產時的規模經濟永遠不可能大于市場供貨時的規模經濟,因此,ΔC不可能小于零,于是有如圖5中的ΔC曲線[6]。

ΔG+ΔC的最小化是企業的目標。因此,圖中的k*構成了市場和企業的分界點。當交易所涉及的資產專用性小于k*時,市場治理占有優勢;大于k*時,內部治理占有優勢;非常接近于k*時,就會出現各種非標準契約形式[7]。
那么,通過這個通用理論,我們可以把資產看作物流產品,或是物流需求,即對本企業原料、半成品或產品的物流服務。當企業需求的物流產品專用性較小時,外包給第三方相對于自建內部物流組織的交易成本要更節省些;相反,當所需求的物流產品專用性較大時,自建物流部門,實行內部一體化將會更經濟些。
2對企業物流業務實現形式選擇的綜合考慮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對企業物流業務的實現形式,即業務是自營還是外包進行合理選擇。通過對本企業的物流業務從兩個標準進行交叉分割,即從物流業務量和業務專業性兩個方面,可以把物流業務性質劃分成四個部分,如圖6所示。

由于遵從現實“度”的考慮,我們在研究線性或非線性關系的時候,只有在某一度量范圍內才適用,這一范圍我們即稱之為相關范圍(relevant range)[8]。我們可以設物流業務量和業務專用性的相關范圍的上限分別為Qmax和kmax,則結合前面所分析的Q*和k*可作為圖中各部分分割的邊界。
通過物流量與物流總成本關系的分析,我們可以判斷屬于Ⅰ、Ⅲ部分的物流業務應該外包,而屬于Ⅱ、Ⅳ部分的物流業務應該自營;通過業務專用性與成本量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屬于Ⅰ、Ⅱ部分的物流業務應該自營,而屬于Ⅲ、Ⅳ部分的物流業務應該外包。綜合分析,Ⅱ部分的業務專用性強,業務量大,采取自建將是最好的選擇;Ⅲ部分的業務專用性弱,業務量小,采取外包是節省物流總體成本最好的選擇;Ⅰ、Ⅳ部分的業務為待定業務。
在考慮Ⅰ、Ⅳ部分時,首先我們認為對于企業來說,不可能物流活動各個環節均能自己完成,如長途運輸必然要外包給鐵路、公路等運輸企業,所以企業物流的縱向外包是絕對的,其中要考慮的是基于資金收益形式、基于技術和基于功能互補等方面的比較。其次,至于企業物流的橫向外包,即全部物流流程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其條件則與自己的物流服務水平、服務成本、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物流回報、自己原有物流資源再創造效用收益的能力等因素相關。最后,由于第三方物流的蓬勃發展,不管從物流量還是從物流業務專用性單方面考慮,我們都建議Ⅰ、Ⅳ部分的業務首先考慮外包,企業則可拿出更多的精力來搞好自已的主業,即提升自己的核心業務水平。
3結束語
組織邊界與業務量、業務專用性關系的相關原理是決策企業物流業務實現形式的兩個很好的工具,并可通過它們的結合,劃分出明確需要外包和自建的物流業務部分,為商品制造和流通企業進行相關決策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Coase, R.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s, 1937(4):385-405.
[2] Williamson, Oliver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5.
[3] Matthews, R.C.O. The Economics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J]. Econmic Journal, 1986(96):903-910.
[4] 李伊松,易華. 物流成本管理[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5] 劉東. 微觀經濟學新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 胡斌. 物流組織與專業化分工[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7] Williamson, O.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 Free Press,New York, 1985:93-94.
[8] 楊文安. 管理會計原理與個案[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