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對于供應鏈運作和管理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在對供應鏈上單個企業(yè)的績效評價指標的局限性的分析基礎上,闡述了供應鏈指標體系作用及設計原則,并構建了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最后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從定量的角度對企業(yè)績效評價方法進行研究,并給出評價過程。
關鍵詞:供應鏈績效評價;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4-0080-05
Abstrac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s important to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Basing on the limitation analysis of single enterprise evaluation index of supply chai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func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index system,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n uses level analytic approach to decide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Finally it use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o study enterprise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gives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level analytic approach;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在信息科技高速發(fā)展、全球化市場競爭加劇的今天,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業(yè)必須更新經營管理理念,從供應鏈整體角度出發(fā),加強對企業(yè)內部和外部各個經營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績效評價體系。供應鏈管理是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等企業(yè)及最終用戶整合為一個整體的管理模式,它與現(xiàn)行企業(yè)管理模式有較大區(qū)別,這就導致了他們在績效評價上存在很多區(qū)別[1]。現(xiàn)行企業(yè)績效評價指標側重于單個企業(yè),評價對象是某個具體企業(yè)的內部職能部門,而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應該能夠恰當?shù)胤从彻溦w運營情況,以及上下節(jié)點企業(yè)之間的運營關系,而不是孤立地評價某一個供應商的運營情況;現(xiàn)行企業(yè)績效評價指標數(shù)據(jù)來源于財務成果,在時間上存在滯后性,不能進行動態(tài)的、實時的評價和分析。本文旨在初步建立一套適合我國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給出一個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1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作用和設計原則
1.1供應鏈上的單個企業(yè)績效評價指標的局限性
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直到最終用戶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整體的管理模式,因此它與現(xiàn)行企業(yè)管理模式有著較大區(qū)別,在對企業(yè)運行績效的評價上也有許多不同。
現(xiàn)行企業(yè)績效評價指標側重于單個企業(yè),評價的對象是某個具體企業(yè)的內部職能部門或者職工個人,其評價指標在設計上有如下一些特點:
(1)現(xiàn)行企業(yè)績效評價指標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財務結果,在時間上略為滯后,不能反映供應鏈動態(tài)運營情況。
(2)現(xiàn)行企業(yè)績效評價主要評價企業(yè)職能部門工作完成情況,不能對企業(yè)業(yè)務流程進行評價,更不能科學、客觀地評價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情況。
(3)現(xiàn)行企業(yè)績效評價指標不能對供應鏈的業(yè)務流程進行實時評價和分析,而是側重于事后分析。因此,當發(fā)現(xiàn)偏差時,偏差已成為事實,其危害和損失已經造成,并且往往很難補償。
鑒于此,為衡量供應鏈整體運作績效,以便決策者能夠及時了解供應鏈整體狀況,應該設計出更適合于度量供應鏈企業(yè)績效的指標和評價方法。
1.2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作用
為了能評價供應鏈的實施給企業(yè)群體帶來的效益,方法之一就是對供應鏈的運行狀況進行必要的度量,并根據(jù)度量結果對供應鏈的運行績效進行評價。因此,供應鏈績效評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作用。
(1)對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效果做出評價。主要考慮供應鏈與供應鏈間的競爭,為供應鏈在市場中的存在(生存)、組建、運行和撤消的決策提供必要的客觀依據(jù)。目的是通過績效評價而獲得對整個供應鏈的運行狀況的了解,找出供應鏈運作方面的不足,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糾正。
(2)對供應鏈上各個成員企業(yè)做出評價。主要考慮供應鏈對其成員企業(yè)的激勵,吸引企業(yè)加盟,剔除不良企業(yè)。
(3)對供應鏈內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的合作關系做出評價。主要考察供應鏈的上游企業(yè)(如供應商)對下游企業(yè)(如制造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從用戶滿意度的角度評價上、下游企業(yè)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的好壞。
(4)對供應鏈企業(yè)運作績效的評價外,這些指標還可起到對企業(yè)的激勵的作用,包括核心企業(yè)對非核心企業(yè)的激勵,也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和銷售商之間的相互激勵[4]。
1.3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對供應鏈績效指標的選擇,人們過去過度關注成本而忽略了與企業(yè)戰(zhàn)略相關的指標,同時對不確定性缺乏考慮。隨著供應鏈管理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供應鏈實踐的不斷深入,為了科學、客觀地反映供應鏈的運營情況,應該考慮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并確定相應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反映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指標有其自身的特點,其內容比現(xiàn)行的企業(yè)評價指標更為廣泛,它不僅僅代替會計數(shù)據(jù),同時還提出一些方法來測定供應鏈的上游企業(yè)是否有能力及時滿足下游企業(yè)或市場的需求。鑒于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特點,為了建立有效的供應鏈協(xié)調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實際操作上,為了建立能有效評價供應鏈績效的指標體系,應遵循如下原則:
(1)新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集成化,注重組織的未來發(fā)展,突出管理的前瞻性,把短期利潤和長遠發(fā)展有效結合起來;
(2)突出重點,對反映供應鏈協(xié)調特征的關鍵指標進行分析;
(3)采用能反映供應鏈中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等業(yè)務活動的指標體系[2];
(4)采用實時評價與分析的方法,把績效評價范圍擴大到能反映供應鏈績效運營的信息上去;
(5)采用能夠反映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及用戶之間關系的績效評價指標,把評價的對象擴大到供應鏈的相關企業(yè)[3];
(6)由于各行業(yè)的供應鏈績效評價各不相同,本文指標的設計是考慮在各行業(yè)中都較為重要的指標。
2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
2.1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
根據(jù)指標體系設計原則,綜合考慮指標評價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考慮到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通用性,因此設計以下具有行業(yè)通用性且能反映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
2.1.1營運能力指標
(1)產銷率。產銷率是指一定時間內已銷售出去的產品與已生產產品數(shù)量的比值。它可實時反映整個供應鏈企業(yè)的產銷情況。
該指標反映供應鏈在一定時間段內的產銷經營狀況,隨著管理技術和設備水平的不斷提高,時間段所取的單位越小,越能及時動態(tài)反映供應鏈的經營狀況以及資源、人、財、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其值越接近1,說明資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時也說明供應鏈庫存水平越小,則成本越小,供應鏈效益越好。
(2)產銷絕對偏差系數(shù)
(3)產需絕對偏差系數(shù)
2.1.2顧客滿意度
供應鏈最后一層為最終用戶,最終用戶對供應鏈產品的滿意度指標是供應鏈績效評價的一個最終標準,可按如下式計算。即:
式中,A為準時交貨率的權重,B為產品質量合格率的權重,C為價格滿意度的權重。
2.1.3財務狀況指標
制造商應有足夠的流動資金采購原材料,保證其生產正常進行,從而保證訂貨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1)速動比率。即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關系,其計算式為
(2)現(xiàn)金比率。即現(xiàn)金類資產(現(xiàn)金和現(xiàn)金等價物)與流動負債之間的比例關系。現(xiàn)金比率是對速動比率的進一步分析,較之速動比率更為嚴格,因為現(xiàn)金是償還債務的最終手段。現(xiàn)金比率越高說明制造商的償債能力越強,反之則表明償債能力越弱。其計算式如下:
2.1.4合作伙伴變動率
設目標供應鏈的合作伙伴數(shù)目為N,一個時間段更換的合作伙伴的數(shù)目為N ,則合作伙伴變動率的計算公式為
2.1.5環(huán)境管理的評價指標
(1)能源消耗度。該指標通過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率來評價。表示單位凈產值原材料、能源消耗,屬于逆指標,比率系數(shù)越低,則原材料、能源利用效果越佳。由于原材料、能源等物化勞動的投入,其利用效果的單位產值物耗,直接影響社會資源配置問題[5]。
(2)回收再利用。該指標通過原材料再利用和產品回收收益率來評價。其表示的是單位原材料、能源消耗中關于原材料、能源的再利用程度,屬于正指標,比率系數(shù)越高,則原材料、能源再利用效果越佳[6]。
2.2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結構
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如圖:
3模糊綜合績效評價模型的建立
3.1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
3.1.1構造判斷矩陣及層次單排序
根據(jù)對具體行業(yè)的供應鏈的分析調查和專家的打分,可以得到兩兩比較矩陣。下面我們用兩兩比較矩陣來求出準則層在總目標層、各方案層在準則層中得分Ri(權重)。
(1)先求出兩兩比較矩陣每一列的總和,得到下表:
(2)把兩兩比較矩陣的每一元素除以其相對應列的總和,計算標準兩兩比較矩陣的每一行的平均值,這些平均值就是各方案在上層中的權重,如下表:
3.1.2一致性檢驗
(1)由被檢驗的兩兩比較矩陣乘以其特征向量,所得的稱之為賦權和向量,如對目標層Z
(2)每個賦權和向量的分量分別除以對應的特征向量的分量
2.13/0.415=5.1331.338/0.263=5.0870.815/0.161=5.0620.495/0.099=50.314/0.062=5.065
對于Z,CI=5.069-5/4=0.017
(5)計算出一致性率CR
CR=CI/RI
當n=5時,RI=1.12
CR=0.017/1.12=0.15<0.1
所以說明判斷矩陣是可以接受的。
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到其他的判斷矩陣也是可以接受的。
3.1.3層次總排序
對于供應鏈的績效評價各個指標的權重分別為:
產銷率=0.539*0.415=0.2237
產銷絕對偏差系數(shù)=0.297*0.415=0.1232
產需絕對偏差系數(shù)=0.164*0.415=0.0680
顧客滿意度=0.263
速動比率=0.75*0.161=0.1208
現(xiàn)金比率=0.25*0.161=0.0403
合作伙伴變動率=0.099
能源消耗度=0.75*0.062=0.0465
回收再利用=0.25*0.062=0.0155
3.2建立評價等級集
評價等級集是評價者對評價對象可能做出的各種評價結果所組成的集合,即V=V ,V ,…,V ,k為評價等級的個數(shù)。這里,由10位專家組成評價小組,評價等級分為5級,即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7]。
3.3案例計算與分析
假設根據(jù)專家打分法,得出某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的各指標的隸屬域如下表,則可以根據(jù)層次分析法得出的指標權重,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來分析此供應鏈。
由層次總排序權值分配WT和單因素評判矩陣R,可得模糊層次評價結果B,對B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綜合評價結果V
=0.59877, 0.22143, 0.09228, 0.08752, 0。從對該供應鏈績效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來看,很好和好的比重之和達到了80%以上,說明此供應鏈的績效還是相當不錯的。當然,對于具體的某一個供應鏈,也可以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分析,根據(jù)權重和實際的經營情況,對于存在問題的領域,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解決。
4結論
本文從營運能力、顧客滿意率、財務狀況、合作伙伴的變動、環(huán)境管理和未來發(fā)展等六個方面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增加股東財富的供應鏈管理目標起到一定的作用。當然,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指標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yè)可以根據(jù)外部和內部環(huán)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評價指標,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評價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出差距,進而改進,從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效率。所以,評價指標體系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評價之后的改善和提高。而且,在具體建立一個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還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 李貴春,李從東,李龍洙. 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 天津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4(1):104-109.
[2] 周淑華. 基于協(xié)調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科技與管理,2005(1):38-41.
[3] 孫洪哲,李少波,張博. 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鐵道經濟學報,2004(12):48-50.
[4] 姜方桃,李廣水. 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的一種有效評價方法[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6,22(1):104-107.
[5] 張華倫,馮田軍,董紅果. 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情報雜志,2006(6):43-44.
[6] 楊金海,劉純陽,夏雷. 關于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考[J]. 商場現(xiàn)代化,2005(451):153-154.
[7]Jong Han Park, Jae Kyu Lee, Jung Soo Yoo,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the balanced supply chain scoredcard[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Macmillan press Ltd, 2005,14(4):335-34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