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客戶對產品、服務需求的日漸多元化、個性化,市場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是許多企業經營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應付來自市場的不確定因素是任何企業面臨的首要工作。本文站在制造商的角度,分析了在應付不確定因素時延遲策略的角色,根據不確定程度和模塊化程度的不同,闡述了四種延遲策略:采購延遲、產品開發延遲、生產延遲和物流延遲。最后本文提出了應用延遲策略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不確定性;模塊化;延遲策略
中圖分類號:F4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1-0141-0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variety and individuation in the customers' demand, the effects coming from uncertain factors have been the main causes of operation failure, so looking for the ways to cope with the uncertain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for many enterprises. From the point of the manufac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postponement in dealing with the uncertainty, and then describes four kinds of postpone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uncertainty and modularity, including product development postponement, purchasing postponement, production postponement and logistics postponement, finally puts forwards the prerequisit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postponement.
Key words: uncertainty; modularity; postponement strategy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不確定因素,且隨著客戶需求日趨個性化、多樣化,產品的更新節奏加快,各種不確定因素變得越來越難控制;與此同時,企業之間競爭的焦點已經集中到基于時間的競爭和基于客戶需求的競爭。面對如此復雜的市場環境,大規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和敏捷作業(agility)以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其中,延遲策略(postponement)不失為一種良策,理想的延遲策略能把這兩種戰略方案的應用結合得天衣無縫,能把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1延遲策略的內涵與發展
1.1延遲策略的內涵
延遲策略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概念,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但直到20世紀末才真正在物流領域興起延遲策略的研究。除了科技的進步外,客戶需求水平的提高、市場競爭的自由化、產品生命的大幅縮短以及產品的多元化等都是造成延遲策略倍受關注的原因。
延遲策略是指:把生產、物流,乃至整條供應鏈上的一些活動或運作延遲到反映客戶特定需求的訂單收到之后再進行。其核心內容在于:在不同產品或服務的實現中,利用模塊化設計的思想,盡量采用標準化的模塊、零部件和標準的生產環節,在時間和空間上推遲顧客化活動,使產品或服務與顧客的需求實現無縫連接,從而提高企業的柔性進而提升顧客價值。

1.2延遲策略的分類
本文站在制造商的角度,把延遲策略劃分為產品開發延遲、采購延遲、生產延遲和物流延遲。這其中,實施生產延遲和物流延遲時有兩個假設條件。其一,生產延遲和采購延遲有所差別,因為在預知一部分訂單的情況下,必要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必須事先購買用于展開生產,這就意味著在降低產品過期成本這一方面,前者的效果不如后者明顯;其二,物流延遲只用于有產成品的條件下,這就消除了基于時間延遲和空間延遲兩者結合的物流延遲和其他延遲策略之間的重復劃分,例如,物流延遲和生產延遲之間的重復,因為生產延遲不可避免地要運用時間和空間資源。
2市場不確定性分析
市場的不確定性一直是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不少學者從戰略層面提出了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的運作方案,例如減少前置時間、提高供應鏈彈性、敏捷作業等。值得注意的是,并不存在任何一種技術手段能完全消除各種不確定性,因為即使事先做過詳細周密的分析,在經營過程中又會不斷產生新的不確定因素。
本文關注的不確定性主要是指隱藏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必須適應的不確定性,同時,本文將不確定性分為高低兩個層次。高程度不確定性是關于生產什么、何時生產、生產多少的不確定性,低程度不確定性是在總體需求能比較準確預知的情況下,單種或單個產品需求的不確定性,或者是產成品的流向的不確定性。這種對不確定性的
劃分主要是根據是否有庫存的存在而進行的。

3延遲策略應用模型
綜合上述對市場不確定性和延遲策略的分析,企業在面臨不確定程度高的情況時,可以考慮采用產品開發延遲策略和采購延遲策略,而在不確定程度低的情況時,采用生產延遲和物流延遲更為合適。
不同的延遲策略體現了不同的模塊化程度,產品開發延遲策略和生產延遲策略體現的模塊化程度顯然比采購延遲和物流延遲要高,特別地,如果產品開發流程能被劃分為幾個高度模塊化且又互不相關的子環節,那么根據這些子環節的不確定程度可以重新安排這些環節的運作,從而更好地實施延遲策略。反之,模塊化程度也決定了生產延遲的水平,對生產、組裝、包裝和貼牌都有影響,要實施生產延遲或組裝延遲,則生產流程至少在時間或空間上能被拆分為兩個獨立的子流程。
根據市場不確定的程度和產品或流程的模塊化程度,本文提出延遲策略的應用模型,如圖1所示。
3.1采購延遲
采購延遲適合于產品不確定程度高、模塊化程度低的情況。在需求極其不確定的前提下,制造商不可能預測產品的總需求,過早地購買原材料和零配件只能會導致一系列成本的增加,在有生產需求時再購買原材料,一來降低了庫存成本,二來不會因為原材料不適用而產生相應的原材料過時成本(obsolescence cost)。值得一提的是,采購延遲特別適用于那些價格昂貴而又容易損壞的原材料或零配件。采購延遲的模型見圖2。
當產品需求能劃分為基礎需求和波動需求時,特別對于波動需求,制造商直到收到客戶的訂單時再生產,波動需求的原材料也就相應地推遲到確定客戶需求后再訂購,此時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若缺乏及時的溝通,波動需求的原材料供給前置時間很可能被延長;此外,在實施采購延遲策略時,如果制造商在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它將選擇對其最有利的供應商,最大化地降低動態市場情況下自身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而把風險轉嫁給供應商;在這種情況下,供應商將不得不承擔原本該屬于制造商的庫存持有成本,因此,制造商與供應商有必要建立長期穩定的供應關系,平衡兩者之間的利益,從而易于得到雙贏的效果。
3.2產品開發延遲
產品開發延遲策略適合于產品開發能劃分為幾個獨立的模塊,即模塊化程度高,同時市場產品的不確定性也極高的情況。
實施產品開發延遲策略,由于模塊化程度高,產品能被劃分為幾個獨立的部件,較通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不受客戶訂單的影響,而定制的開發設計及其下游的活動完全由客戶訂單驅動。產品開發延遲改變了大規模生產環境下根據市場預測開發新產品和零部件的做法,采取并行工程(CE)的方式,由客戶參與到產品的設計過程,開發能夠滿足客戶特殊需求的定制化產品。最理想的產品開發延遲策略應該是產品到達客戶手中,客戶根據需要自己對產品進行設計定制,例如在軟件行業中,客戶通過開發商提供的一系列的菜單或命令可以自行定制用戶界面。
3.3生產延遲
在產品需求大體確定的情況下,由于不同的市場環境使用不同的語言、技術標準,遵循的本土文化及政府的政策也不盡相同,因此大多數產品在具體市場中的需求將大相徑庭,與此同時,若產品生產的模塊化程度比較高,即可以分為獨立的幾個模塊,此時考慮實施生產延遲不失為明智之舉。這種策略的出發點在于,預測產品在不同市場的一般要求比特殊性要求更容易,通過生產具有一般要求的半成品,并在供應鏈中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這種狀態直至特定需求的產生,從而有效地減少持有產成品庫存帶來的風險。
實施延遲策略的環節并不唯一,根據產品的特性和要求,生產、組裝、包裝、貼牌都可能成為延遲的作業環節。實施生產延遲策略除了要以先進的信息系統為前提以外,還應在快速反應的生產能力和保持適度的經濟規模之間建立平衡,而這一點則主要是通過延遲產品的差別化來達到。在包含配送中心的供應鏈中,一般情況下產品的差異化都在配送中心完成,如圖3所示。
3.4物流延遲
有些特定的產品本身不存在許多差異,不確定性較低,可以通過大批量生產出產成品進行儲存,只剩下最后的運輸配送環節需要運作,也即有條件實施物流延遲。此時的物流延遲類似于JIT運輸,將生產出來一定數量的各種產品儲存到一個或少數幾個倉庫中,當確定具體的需求信息時再迅速將產品進行配送。產品的生產率可以保證生產的規模效應和一致性,而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則完全由快速反應的物流系統來對付。如果產品的運輸成本很低,物流延遲的彈性就表現為庫存的集中,即所有的產品都儲存在一個中心倉庫,即延遲策略在空間上的體現。當產品從中心倉庫運送到區域配送中心時,這些產品服務的對象就僅限于本地區的需求,從而彈性大大降低,但當這些產品在中心倉庫時,它可以面向所有區域的客戶,靈活性很高,如圖4所示。
集中庫存、延遲配送雖然具有強大的彈性優勢,但與此同時,在很多情況下,庫存的高度集中勢必引起配送里程的增加,盡管單位運輸成本很低,但總運輸成本還是可能大幅度提升。此外,庫存的集中會引起庫存成本、倉儲成本的增加,因此,物流延遲的實施必須在庫存成本、運輸成本與滿足市場需求、供給彈性增強之間保持平衡。
4延遲策略應用的前提
延遲策略在把流程劃分為標準、普通流程和特殊、差異化流程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如果貨物的配送頻率很高或者說運輸的距離很短,那么也不適宜采用延遲策略。因此,實施延遲策略存在一定的前提。
4.1整體供應鏈的控制
從全局角度考慮供應鏈的網絡結構,統籌考慮原材料采購、中間產品制造、最終產品裝配、產品輸送與售后服務全過程的布局與資源優化配置。
4.2適當的前置時間
通常來說,過短的前置時間不利于采用延遲策略,因為無論哪個環節實施延遲策略,都要求給最終的生產和加工、配送過程留有一定的時間余地,而過長的前置時間則無需應用延遲策略。
4.3合適的內部環境
例如,生產延遲意味著庫存由產成品轉變為半成品,因此相關的一系列軟硬件都要做相應的調整,包括生產流程、倉儲管理、庫存控制等,而且延遲策略更加強調要構建能快速準確地獲取和傳遞信息的組織結構。
5結論
延遲策略作為一種反應型策略,在應付企業無法改變的外部不確定性時不失為一道良方。不確定性程度的不同決定了對延遲策略的選擇應用也不盡相同,不確定性程度越高,則意味著企業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實施延遲策略,同時也表明更多的活動將是基于真實的市場需求進行開展。當然,由于不同的企業面對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也有差別,企業可能不會選擇延遲策略,亦或是同時選擇幾種延遲策略,同時,由于延遲策略的應用范圍很廣,因此,對延遲策略更綜合更廣泛的衡量也必不可少,這也是本文下一步的研究所在。
參考文獻:
[1]B. Yang, N. D. Burns and C. J. Backhouse.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through postpon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4,42(6):1049-1064.
[2] B. Yang and N. Burns. Implications of postponement for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3,41(9):2075-2090.
[3] 王海文. 大量定制環境下延遲的應用和CODP決策及服務水平問題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