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削弱作為中心城市的廣州物流中心地位的不利因素,結合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和廣州地處珠三角幾何中心的地理優勢,認為提升廣州物流中心地位的模式應為:“上游全球生產資源供應商+交易中心+下游珠三角甚至更大領域內生產廠家+政府推動+完善的運輸樞紐設施”的綜合模式。
關鍵詞:物流中心;模式;中心城市;交易中心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1-0038-03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gative factors of weakening the status of logistics center of Guangzhou which is the central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geography upsides of Guangzhou locating in the center of pearl river delta, which are brought forward by city Party committee and municipali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odel of upgrading the status of logistics center of Guangzhou is“the suppliers+trading centers+manufacturers+governments cooperate+flawless establishments of transport junction”, which is the integrated model.
Key words: logistics center; model; central city; trading center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01年8月1日正式實施的物流術語國家標準中對物流中心(Logistics center)的定義是從事物流活動的場所或組織。本文以一種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物流中心,廣州作為區域性的中心城市,是珠三角甚至更大范圍內的物流中心。由于廣東近年來的發展不斷的受到沿海其他省市的挑戰,有被超趕的態勢,當今發展之爭已經不是以往的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廣東發展模式的創新是當務之急,而廣州顯然必須起著帶頭兵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削弱廣州物流中心地位的不利因素的基礎上,提出提升廣州物流中心地位的理想模式,是一種創新的模式,它將不斷地提高廣州乃至廣東的整體競爭力。
1削弱廣州物流中心地位的不利因素
1.1資源匱乏引致的物流成本高
作為生產原材料稀缺的地區,廣東省2004年糧食產量1 452萬噸,缺口2 228萬噸;而廣州2004年生產的糧食更僅有微乎其微的50萬噸,缺口達351萬噸,“北糧南運”局面已經延續數十年;另有數據顯示,珠三角2005年鋼材消費接近3 000萬噸,約占全國總需求的1/10,本地供求缺口過半,而珠三角地區的鋼鐵產品幾乎都經廣州輸送;廣東省2004年的煤炭消耗量超過8 500萬噸,其中84%由外省調入,其中的發電用煤約有70%是經廣州轉口。國內成品油60%以上通過廣州口岸進出口,而目前國內燃料油期貨的交割倉庫均設在廣州。
目前鋼材物流成本占鋼鐵企業總成本50%左右,物流過程占用時間幾乎占整個生產經營流程的90%。而在資源相當匱乏的情況下,工業原材料、能源等生產資料容易受到外界的制約,企業所面臨的價格風險也比較大。

1.2批發市場經營模式舊,未能充分發揮集聚功能
廣州市現有批發市場904個,總建筑面積約848萬平方米,去年的銷售總額達726.63億元,占全市批發銷售總額19%。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就有102個,年銷售總額位居全國十大城市前列。而這些批發市場90%以上是民營企業,其中水產品、汽車、皮具、化妝品、音像、茶葉、蔬果等批發市場在全國同類市場中,經營規模名列前茅,初步形成了“廣州價格”。
但是,目前大部分市場仍然沿用商業房地產“寸土尺金”的攤位經營舊模式,著眼點放在租售價格上。在土地資源相對寶貴的情況下,批發市場的收益與經營規模不成正比。未能充分發揮集聚的功能。
2提升廣州物流中心地位的理想模式
通過以上不利因素的分析,結合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和廣州地處珠三角幾何中心的地理優勢,提升廣州物流中心地位的理想模式應為:“上游全球生產資源供應商+交易中心
+下游珠三角甚至更大領域內生產廠家+政府推動
+完善的運輸樞紐設施”的綜合模式,如圖。
2.1政府推動是關鍵
要提升作為中心城市的廣州物流中心的地位,政府部門必須起關鍵的推動作用,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共同投資組建交易中心,如果把市場辦成交易中心、結算中心、采購中心,把來自國內外的供應商銷售集聚到市場,把原來分散在各地的資金結算集中到廣州結算,把市場出租攤位的展示窗口,變成供應商的區域銷售公司,這樣市場的“聚寶盆”效應作用才能顯現出來。反過來專業市場也能吸引到更多的公司落戶。在政策法規方面,一方面要利用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做到市場競爭秩序的公開、公平、公正和統一。為交易中心的正常運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
2.2交易中心應當具備的亮點
(1)交易和經營模式創新
交易中心必須實現全電子化平臺交易,會員企業可以上網即時競買,從傳統的對手交易向電子商務延伸。交易中心應當提供訂單交易、掛牌交易、競價交易和專場交易等多種交易模式。
(2)產業模式創新
交易中心應實行的是“全球采購,廣州集散”,在更廣闊的區域內實現大流通。這是生產資料流通格局的一大創新,更是廣州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向服務業延伸的重要標志。
(3)經濟全球化,打造高端市場
交易中心應是服務業領域里最高端的市場,它不僅是集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價格中心的綜合現代化高效市場,而且也是廣州融入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平臺。
(4)凸現廣州中心城市地位
廣州周邊市場多、制造業發達,交易中心的形成,能夠使這些資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更為廣州發揮中心城市輻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同時也是廣州與周邊城市差異化發展的最明顯的特點與優勢。
2.3上下游企業以交易中心為結合點
交易中心的建成,上游與全球生產資源供應商形成對接,下游直接服務于珠三角甚至更大領域內成千上萬個生產廠家,使廣州成為全國乃至更大區域的大宗工業原材料的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價格中心,集聚各方資源,從而最終形成行業的“廣州價格”。
2.4完善的運輸樞紐設施是基礎
廣州是華南地區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廣州市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不斷發展,已由單一結構轉變為多元結構,形成了包括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的綜合體系。
廣州市公路貨運主要分為兩部分:專業運輸,社會運輸。其中,專業運輸指的是部、省及市屬的大型運輸企業所承擔的貨物運輸部分;社會運輸指其他形式的社會運輸企業,包括個體及聯戶,所承擔的運輸份額。廣州市的公路貨運站場主要分為兩部分,即主樞紐貨運站場和過渡性貨運站場。根據廣州實際情況和預測結果,廣州市交通委員會規劃了18個公路主樞紐貨運站場。目前已經建設并投入正式運營的有沙太貨運站、白云貨運站、黃金圍貨運站和黃埔集裝箱中轉站等主樞紐站場。
廣州港是我國著名億噸大港,目前港口除了開展碼頭裝卸、堆存、貨運站、倉儲等業務之外,還形成很多配套產業,如貨運代理、集裝箱拖車、穿梭駁船、三角洲內河支線運輸等。根據市場的需要,提供優質物流服務的貨運代理公司以及提供專業的集裝箱拖車服務的運輸公司和提供專業內河船舶運輸服務的運輸公司,憑借大規模低成本的集約化運作方式,為貨主提供一流的配套服務。滿足貨主對點到點運輸的要求,延伸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
南方航空貨運中心擁有各種運輸飛機逾100架,經營航線300多條,其中國內航線250多條,國際和地區航線50多條,航線網絡連接國內外8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覆蓋全國,輻射亞洲,連接歐美澳的航線網絡,其中國內航班頻率和航線覆蓋面均居國內航空公司之首。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個公司的成立組建:廣州白云國際機場集團公司、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標志著邁出了“管好老機場,建好新機場,確立新機制,實現平穩過渡”的戰略規劃的關鍵一步。新管理體制的確立更適宜市場的需要,更利于傳統的貨運向現代物流靠攏。
中鐵物流是中國鐵路物資廣州公司2000年傾力推出的服務品牌,它依托遍布全國的鐵路物資儲運網絡,引入現代物流理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市場機制,對傳統物資儲運資源進行改造、優化、升華,為社會提供多層次、互動式物流服務;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裝備精良、服務優質、運作高效的堅實的物質基礎。
郵政是同時具備信息傳遞、實物運送、資金流通服務功能的企業。“三流整合”是郵政的獨特優勢,也是郵政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所在。從服務項目上講,廣州郵政已形成信函、包裹、匯兌、報刊發行、特快專遞、郵政儲蓄、集郵、郵政廣告、電子郵政、物流配送等十大類業務體系,現有160項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綜合性服務項目。
3結束語
除了經營品種的買賣外,新的交易中心在市場功能上,還具有發現價格、規避風險、融資擔保、消除拖欠、整合服務等功能。這實質上仍然是借助信息化這個大平臺,對傳統批發市場進行的大改造。可以預期的是,伴隨著一大批新的交易中心的建成,連接上游生產資源提供商和下游生產廠家,形成新的廣州價格,在政府的推動下,輔以日漸完善的運輸樞紐設施,必將鞏固廣州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服務與輻射功能,提升廣州物流中心地位。
參考文獻:
[1] 劉蓉,張畢西. 促進我國第四方物流發展的模式研究[J]. 江蘇商論,2005(9):72-73.
[2] 人民日報赴廣東采訪組. 廣東醞釀發展模式之變[N]. 人民日報,2005-10-25.
[3] 聞過. 借交易中心大平臺增中心城市輻射力[N]. 廣州日報,2005-11-22.
[4](美)唐納德J. 鮑爾索克斯,戴維J. 克勞斯. 物流管理:供應鏈過程的一體化[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