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唐山市文物管理處
樂亭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關鍵詞】樂亭縣;磚室墓;火葬習俗
【摘要】2005年7~8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為配合沿海高速公路建設,對樂亭縣前炕各莊8座磚室墓葬進行了發掘,出土一批瓷、陶、銅等各類質地的遺物;特別是遼代火葬墓的發現,為研究冀東地區的文化生活、喪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
為配合沿海高速公路的建設,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唐山市文物管理處、樂亭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組成考古隊,于2005年7~8月,對唐山市樂亭縣前炕各莊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前炕各莊墓群位于樂亭縣閻各莊鎮前炕各莊村南200米處,此處原為一土丘,地勢較高,后經多年取土,地勢趨于平坦,現地表種植玉米、桃樹等農作物(圖一)。此次共清理8座磚室墓,出土瓷、陶、銅等不同質地的遺物20余件,分屬第Ⅰ、Ⅱ兩個區域,現將發掘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層堆積
第1層:耕土層。土質疏松,厚0.1~0.2米,內含近現代瓷片、鐵片等。
第2層:黃色細砂,土質松散,厚0.2~0.3米,含少量小礫石、青花瓷片等。
第3層:黑色膠泥土,厚0.7~0.8米,土質致密且硬,含一些海生螺殼等。其下為生土。
8座墓葬均開口在第2層下,打破第3層及生土。
二、第Ⅰ區墓葬
1、位置與分布
第Ⅰ區位于前炕各莊村南200米,西側為一鄉間小路,東鄰樂亭至大清河公路300米。此處發現2座墓葬,編號2005LQKM1-M2,方向均為東北—西南向,相距3米(圖二)。這2座墓葬均被盜擾,其中M1保存略好。

2、墓葬形制
均為帶墓道圓形磚室墓。
M1,墓向210度,墓道為長斜坡,長1.8米,寬1.1米,南端深0.7米,北端深1.4米。墓門開于墓室南部,為券頂過洞式,券門高0.8米,寬0.5米,墓門兩側有2根壁柱,為兩道豎磚并排立砌,殘高1.1米,封門磚為臥磚錯縫平砌,共計12層,高0.8米。墓室近圓形,南北長3米,東西長2.7米,從墓底到現存地表約1.4米;棺床位于墓室北部,大致呈長方形,東西長1米,南北寬0.8米,高0.25米,其上用縱磚平砌,后橫磚對縫鋪砌,內填土。墓壁以西壁為例,一層臥磚,一層側立磚,再一層臥磚砌成,為一順一丁砌法,計4組,后臥磚錯縫平砌,疊澀內收,上部被毀,結構不詳,殘高1.2米;墓壁一圈均勻分布壁柱6根,為三道豎磚并排立砌。墓室內部及棺床殘存白灰痕跡,推測與防潮有關。墓底無鋪地磚,為生土面。墓葬盜擾嚴重,僅于填土內發現殘白瓷碗1件及陶盆1件(圖三)。

M2,墓向220度,破壞嚴重。墓道已毀,尺寸及形狀不詳,只殘存墓室北部磚墻。墓室直徑1.8米,從墓底到現存地表約1.4米。墓壁為臥磚錯縫疊砌,無鋪地磚。在墓室西北側有一盜洞。發現1件灰陶罐、1件灰陶盆,盆覆置于罐上,罐內有少許灰土,內含零星人類骨骼碎渣,推測為人類骨灰,同時伴出銅錢37枚。
3、出土遺物
白釉瓷碗1件。M1∶1,殘,灰白色胎,釉色閃青,施白色化妝土,弧腹,圈足略外撇,內施滿釉,有支釘痕跡,外施釉不及底,外底施醬釉。足徑7厘米,殘高5.4厘米(圖八,6)。

陶盆泥質灰陶,2件。 M1∶2, 可復原,寬卷沿,圓唇,斜直腹,平底,素面;高10厘米,口徑35厘米,底徑22厘米(圖八,3)。 M2∶1,卷沿,尖唇內勾,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底略內凹,素面;高13.2厘米,口徑30厘米,底徑14.8厘米(圖八,2)。
陶罐1件。M2∶2,泥質灰陶,圓唇內斂,束頸,鼓肩,腹略鼓,下腹內收,大平底,底有一人工鉆孔。高31厘米,口徑23.5厘米,底徑16厘米(圖八,1)。
銅錢37枚。均出土于M2,有“開元通寶”2枚、“至道元寶”1枚、“咸平元寶”3枚、“祥符元寶”5枚、“天禧通寶”2枚、“天圣元寶”2枚、“景元寶”1枚、“皇宋通寶”2枚、“至和元寶”1枚、“嘉通寶”1枚、“熙寧元寶”5枚、“元豐通寶”6枚、 “元通寶”1枚、“紹圣元寶”2枚、“圣宋元寶”3枚。
三、第Ⅱ區墓葬
1、位置和分布
第Ⅱ區位于高速公路北側輔路范圍內,南距第Ⅰ區250米。發現6座墓葬,編號2005LQKM3—M8,墓葬方向均為東北—西南向, M3位于最南,為第一排;M4、M5和M6自東南向西北漸次排列組成第二排;M7、M8自東向西組成第三排(圖四)。

2、墓葬形制
墓葬分圓形、長方形磚室墓2種類型。
(1)圓形磚室墓 5座(M3、M4、M5、M6、M7)。形制大體相同,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
M3,墓向200度。斜坡墓道,長2.1米,寬1米,南端深1.4米,北端深1.8米。在墓道南側靠南端發現2塊平磚,上置1件殘瓷碗。墓門開于墓室南部,從殘存推測為券頂過洞式,兩側各有一門柱,為二排平磚疊砌而成,殘高0.5米,寬0.8米。封門磚為側立磚人字形壘砌,殘存4層,高約0.7米。墓室近圓形,北壁平直,東、西兩壁外弧,南北長3.1米,東西長3米,從墓底到現存地表約1.9米;墓壁殘高0.5米,砌法為一層臥磚,上一層側立磚,為一順一丁砌法,殘存2組。棺床位于墓室北部,東西長2.6米,南北寬1米,高約0.1米;南部縱磚平砌,北部橫磚錯縫鋪砌,為二層平磚疊砌而成,在其上發現少量棺木痕跡及人骨,從個體數量上分析為雙人合葬墓,推測葬具為木棺。墓門后鋪地磚大致為2排橫磚錯縫平鋪,后3排縱磚對縫鋪砌。在墓室西側發現1件銅燈盞,1件灰陶盆(圖五)。

M6,墓向192度。斜坡墓道,長1.3米,寬0.9米,南端深1.2米,北端深1.8米。墓門開于墓室南部,殘高0.8米,寬0.8米。封門磚為一層側立磚起,上殘存人字形立磚5層,高0.9米。墓室為橢圓形,南北寬2.4米,東西長2.9米 ,墓室殘高0.9米,從墓底到現存地表深1.7米。墓壁以西壁為例,三層臥磚錯縫疊砌起,上一層側立磚,為三順一丁砌法,計2組,其上部被毀,結構不詳。墓底鋪地磚從殘存的北部推測,前部靠墓門處為橫磚錯縫,其后為縱磚對縫鋪砌。棺床位于墓室北部,為鋪砌一層縱磚,東西長2.4米,南北寬1米,高約0.06米,較為凌亂。由于墓葬盜擾嚴重,墓主人情況不詳,在墓室內發現灰陶盞2件及玉飾件1件(圖六)。

(2)長方形磚室墓1座(M8)。
M8,為帶墓道的長方形磚室墓,墓向210度。墓道長方形,長0.8米,寬0.8米,深1.4米。墓門位于墓室南部,為券頂過洞式,高0.8米,寬0.9米。封門磚為臥磚錯縫疊砌,計13層,高約0.8米。墓室長方形,南側寬1.2米,北側寬1.1米,長2.6米,高0.7米,從墓底到現存地表深1.5米。墓壁為臥磚錯縫疊砌,至8層起券封頂,北壁內弧疊澀內收,與東、西兩壁相交處轉角,墓頂自南至北縱磚平砌一層。在墓門后側發現1塊素面平磚,靠近西壁處發現1件瓷碗,東壁處發現1件瓷罐。人骨架1具,仰身直肢,頭南腳北,為30多歲的男性,木棺腐朽不存(圖七)。

3、出土遺物
(1)瓷器6件
鈞瓷碗2件。M3∶1,敞口,尖圓唇,弧腹,圈足略外撇,足外削,外底有旋凸。內施滿釉,內底有氣泡,施青藍色釉,細碎開片,外施釉不到底,釉厚處成淚痕,下露紅褐色內胎。通高6.6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5.4厘米(圖九,4)。M8∶1,斂口,圓唇,斜直腹,高圈足,足外削,外底有旋凸。內施天青釉,有細碎開片,外施釉不及底,露紅褐色內胎。通高6.9厘米,口徑15.6厘米,底徑6厘米(圖九,5)。

青釉瓷碗1件。M7∶2,葵口,尖圓唇外侈,深弧腹,圈足。內底刮釉,內腹壁模印菊花、忍冬等花卉圖案。通高7.2厘米,口徑18.3厘米,底徑6.3厘米(圖九,1)。
雙系瓷罐1件。 M8∶2,圓唇,直口,鼓肩,深弧腹,肩對飾一對倒三角系,圈足。內施釉,外施醬釉不及底,下露白色內胎。通高9厘米,口徑9.6厘米,底徑5.4厘米(圖九,3)。
瓷罐1件。 M7∶1,卷圓唇,侈口,束頸,溜肩,腹微鼓,平底。腹飾多周瓦棱紋,外施豆綠釉不及底,下露紅褐色粗胎,口部釉色脫落。通高11.7厘米,口徑8.7厘米,底徑5.4厘米(圖九,7)。
瓷瓶1件。 M7∶3,小口,重唇,溜肩,長直腹略鼓,小平底。腹飾弦紋數周,施醬釉,釉色剝落,露紅褐色粗胎。通高20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4厘米(圖九,2)。
(2)陶器 3件
陶碗1件。M4∶1,泥質灰陶,圓唇外侈,深弧腹,平底。通高6厘米,口徑16.2厘米,底徑6厘米(圖八,5)。
陶盞2件。陶質、形制、大小接近。 M6∶2,泥質灰陶,圓唇內斂,淺弧腹,平底。通高2.1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3厘米(圖八,4)。
(3)其它
玉飾件1件。 M6∶1,平面呈梯形,紅褐色玉石質地,鏤空打磨而成圖案,中部為寶葫蘆形,四周為忍冬、菊花等花卉。上寬3.3厘米,下寬3厘米,長5.1厘米,厚0.8厘米(圖九,6)。
銅燈盞1件。 M3∶2,斜平沿,淺弧腹,平底,沿一側有一寬柄,通高6厘米(圖八,7)。
銅錢53枚,其中M3出土15枚,M5出土10枚,M7出土28枚。年代最早者為唐代“開元通寶”,最晚者為明代“洪武通寶”,其余為北宋、南宋和金代錢幣。
四、結語
第Ⅰ區M1墓室出現簡單的仿木結構壁柱,棺床僅長1米,寬0.8米,因太小,推測不能放置木棺,這與北京郊區洪茂溝、彭莊1、2號墓的棺床形制一致[1],其上應放置盛骨灰的容器。M2以陶罐為葬具,內盛骨灰,口用陶盆封蓋,與內蒙古通遼市半截店遼代火葬墓一致[2],陶盆(M2∶1)與其Ⅱ式陶盆、陶罐(M2∶2)與AⅡ式外卷沿罐形制接近,這種火葬習俗為遼代所盛行。契丹“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但以其尸置于山樹之上,經三年收其骨而焚之”[3]。契丹人的火葬習俗在遼建國后已被拋棄,葬尸成為契丹人的習俗。而這一時期遼代漢族因深受佛教的影響,上至朝廷功臣,下至平民百姓皆實行火葬[4]。宋人畢仲游《乞理會河東土俗埋葬札子》中記述:“中戶以下,親戚喪亡,即焚其尸,納之缸內,寄放僧寺與墓戶之家?!备鶕﨧1、M2的墓葬形制、葬俗及出土遺物推測,這2座墓葬的年代為遼代晚期,族屬為漢人。
第Ⅱ區內6座磚室墓,分圓形和長方形2種;隨葬品中外底旋凸、斜直腹瓷碗(M8∶1),飾倒三角系雙系瓷罐(M8∶2)與河北三河遼金元墓出土的元鈞瓷碗(M1∶6)、雙系瓷罐(M1∶4)形制一致[5],瓷瓶(M7∶3)與河北涿州元代壁畫墓釉陶瓶(M1∶1)器形特征接近[6],均為元代中晚期至明代初期較為典型的器物,且M5、M7出土“洪武通寶”錢幣。推測這6座墓葬應為一處公共塋地,時代為元代晚期至明代初期。
前炕各莊墓葬打破深厚的第3層,即含海生螺殼動物沉積層,經鉆探得知這一地層在樂亭臨海區域廣泛分布,表明遼代以前曾長期受到大規模的海水侵襲。調查中發現該區域內西漢末至隋唐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非常稀少,人類活動銷聲匿跡?!哆|史·地理志》記載:樂亭 “漢置,屬右北平郡,久廢。今縣又在其南五十里,遼徙置以就鹽官,戶三千。”說明遼代為了開發近海鹽業,開始在樂亭置縣。第Ⅱ區6座墓葬出土了元末明初瓷器、陶器,其葬俗與中原地區基本一致。據清光緒《樂亭縣志》記載:“明洪武三年,招募水工,發萊州洋海倉粟餉永平衛?!盵7]說明明初這一區域外來人口增多,加大了對濱海平原的開發規模。此次發掘,對研究該地區遼代至元末明初社會、政治、經濟提供了大量信息,促進了對冀東地區文化生活、喪葬習俗的深入研究。
繪圖:徐永江
器物修復:馮紅梅
執筆:張曉崢、張兆峰
————————
[1]蘇天鈞:《北京郊區遼墓發掘簡報》,《考古》1959年2期。
[2] 哲里木盟博物館:《內蒙古通遼市半截店遼代火葬墓群》,《考古》1994年11期。
[3]《遼史》卷5《禮儀志》,中華書局,1974年。
[4]顏誠:《遼代真容偶像葬俗芻議》,《文物春秋》2004年3期。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三河遼金元時代墓葬出土遺物》,《考古》1993年12期。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涿州元代壁畫墓》,《文物》2004年3期。
[7] 清光緒三年版《樂亭縣志》。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