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索矯正先天性上瞼多重瞼畸形的新方法。方法:設計重瞼線,在切口下緣剝離形成瞼板前眼輪匝肌瓣,向上翻轉折疊眼輪匝肌瓣,縫合形成重瞼。結果:兩年來為40例先天性上瞼多重瞼畸形者應用此法治療得到滿意效果。結論:此方法簡單易行,臨床效果好。
[關鍵詞]多重瞼;重瞼成形術
[中圖分類號]R77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2—021O—02
先天性上瞼多重瞼是瞼板上凹陷畸形(下簡稱上瞼凹陷)的表現之一,多由于皮膚皮脂腺、汗腺分泌不足,形體消瘦,皮下及眶內脂肪脫水萎縮所致。此類患者如果單純行重瞼成形術,術后常常出現重瞼線淺、過寬,瘢痕外露及多層皺褶畸形等。既往的修復方法有真皮脂肪組織游離移植法、脂肪組織游離移植法等眼輪匝肌下脂肪墊轉移。我們根據眼輪匝肌的解剖,采用瞼板前眼輪匝肌瓣翻轉法修復上瞼多重瞼40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手術方法
在距上瞼緣4~7mm設計重瞼線,如患者上瞼皮膚較松弛,可適當切除2~3mm皮膚,但以“夾持法”時不致形成上瞼外翻為度。手術在局麻下進行。按設計線切開皮膚,在切口下緣皮下組織層向下剝離達睫毛上緣,剝離層次以不破壞瞼緣動脈弓為佳。充分止血,在眼輪匝肌下、瞼板前結締組織、上瞼提肌腱膜淺層向上剝離,達瞼板上緣,注意勿損傷上瞼提肌腱膜。此時,瞼板前眼輪匝肌瓣已經形成。向上翻轉折疊眼輪匝肌瓣,充分止血,無需固定。以6-O尼龍線縫合切口上下緣及瞼板前結締組織,調整至重瞼弧度滿意。紗布覆蓋上瞼,稍加壓力用膠布粘貼以減少創面滲血,須盡早在12~24h內去除敷料,并即時進行正常的上瞼活動。
2臨床資料
自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間我們共收治先天性上瞼多重瞼患者40例,均為雙側,女性,年齡26~51歲,手術效果滿意,如圖3。3.1眼輪匝肌的解剖學特點:眼輪匝肌為環形扁肌,圍繞于眼裂周圍皮下,深面緊貼于眶部骨膜及瞼筋膜的淺面,在眶上、下、外側部較寬,內側部較窄。眼輪匝肌的血供屬多源性,內眥動脈、眶下動脈、面橫動脈及顴眶動脈在眼輪匝肌內形成豐富的吻合網。因此,以眼輪匝肌為蒂的皮瓣在臨床廣泛應用。本文應用的皮瓣,蒂部較寬,血運良好,可確保皮瓣成活。
3.2局部眼輪匝肌瓣翻轉法是修復上瞼凹陷的方法,具有以下特點:①轉移到受區的眼輪匝肌具有豐富的血供來源,不會出現壞死、吸收、大量纖維化現象,因此重瞼皺襞形態流暢自然,效果持久穩定;②不破壞眶隔及眉下區正常解剖結構,因此無眶眉區粘連形成,繼發性凹陷等并發癥;③采用眼輪匝肌下剝離的方法,解剖結構清晰,不易損傷上瞼提肌腱膜,重瞼線形成牢固、準確。
3.3局部眼輪匝肌瓣翻轉法的應用范圍:此手術方法簡便易學,但并非在任何條件下適用。作者認為,以下情況應用可取得較好效果:①上瞼未實施過任何手術的單純多重瞼患者,對于此類患者,手術形成的眼輪匝肌瓣組織量充分,手術效果滿意;②實施過重瞼手術,但瞼板前眼輪匝肌尚存者,此類患者多以重瞼形態不滿意,切口下唇肥厚、臃腫前來就診,經此法手術后改善效果滿意;③部分上瞼下垂患者,在上瞼下垂患者中常常伴發有上瞼組織凹陷畸形,在采用上瞼提肌折疊、縮短等方法矯正后,瞼裂睜開幅度可達到正常,但亦偶爾伴有重瞼線變淺的情況發生。應用本文手術方法可以有效減少重瞼線變淺,使重瞼線弧度更加滿意、自然。
但是,在以下情況應用效果不甚滿意:①以眶窩填充為目的:由于局部眼輪匝肌瓣翻轉法所形成的填充區域位于眶窩凹陷前下方,因此,在眶窩凹陷的患者中單純應用本文手術方法效果不明顯;需要聯合應用眶隔脂肪釋放、眉脂肪墊下移、自體脂肪游離移植等方法,方能取得滿意效果;②多次重瞼術后患者:在進行過多次重瞼手術、“歐式眼”等手術后患者,瞼板前眼輪匝肌幾乎被切除干凈,無法應用本手術方法。如果強行剝離,破壞瞼緣處皮膚的真皮下血管網,容易造成瞼緣皮膚長期水腫、色素沉著。
編輯/張惠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