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凹陷性瘢痕嚴重影響外觀,治療棘手。吸脂術的廣泛開展為脂肪移植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我科2005年11月以來,采用注射器吸取自體大腿顆粒脂肪移植修復面部凹陷性瘢痕18例,療效較好。
1 臨床資料
本組18例,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齡18~50歲。凹陷瘢痕左面部8例,右面部6例,鼻背l例,下頜3例,均為外傷、痤瘡或手術后引起,最大10cm×0.2cm,最小0.8cm×0.15cm,凹陷深度0.1~0.2cm。
2手術方法
2.1術前檢查:術前仔細測量面部凹陷性瘢痕的部位、范圍、凹陷的深度、粘連情況、發病時間的長短、病情是否己穩定,并于術前1天用無菌生理鹽水試驗性注射,以確定手術指征及接受移植顆粒脂肪的數量。
2.2抽吸顆粒脂肪:面部與大腿同時用0.5%磺伏消毒,2%利多卡因10ml+生理鹽水30ml,在大腿前側面預先劃定的供脂區注射至局部腫脹發白發硬。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接一根直徑1.5mm多孔脂肪抽吸針,回抽針芯使針筒內形成負壓,并用紋式血管鉗夾住針芯根部以固定針芯保持負壓。脂肪抽吸針穿入皮下后,采用扇形往復抽吸技術抽吸顆粒脂肪,抽吸量應較凹陷部位多l倍。大腿小抽吸針口不必縫合,消毒后適當加壓包扎。
2.3顆粒脂肪移植:將吸取的脂肪混懸液反復用生彈鹽水沖洗,把血液和生理鹽水從注射器排出,使注射器內全為顆粒脂肪并用小組織剪將顆粒脂肪盡可能再剪碎。用5ml注射器配以8號或16號針頭在凹陷性瘢痕處進針,先在皮下均勻穿出多個并行小隧道,松解粘連。再進針深達骨膜淺面,邊注射邊退針,注射量較術前生理鹽水試驗性注射量多30%,局部用無菌敷貼適當加壓包扎,術后口服抗生素3天,48h后去除敷料。
3結果
18例中16例一次注射獲滿意療效,2例6個月后再次補充注射,療效佳。隨訪8個月至1年,原面部凹陷性瘢痕不明顯,外觀較自然。
4討論
4.1手術指征的選擇:面部凹陷性瘢痕常見,多因外傷、痤瘡或手術粗糙等引起,治療有難度。如再次手術美容縫合或皮膚削磨術等因原瘢痕較細小,僅寬0.15~0.2cm,遠期效果常不盡人意,甚至產生新的更明顯的瘢痕。郭杰等的研究認為脂肪組織游離移植后,早期處于缺血狀態,通過組織液滲透獲取營養,隨后從受床向移植塊長入新生血管,并與原有血管吻合溝通建立血液循環。自體顆粒脂肪移植于面部凹陷性瘢痕,由于需要組織充填量不多,顆粒脂肪移植后具有較好的移植床及充分的血供利于顆粒脂肪成活,故較適用于面部凹陷性瘢痕。
4.2治療過程注意事項:術前詳細詢問病情,細測凹陷性瘢痕的部位、范圍、大小、程度,并于術前1天注射生理鹽水試驗以確定是否適合該術式及脂肪移植的數量。由于僅作小范圍注射,脂肪采集的部位以大腿前側面為佳,此部位脂肪腫脹液注射的飽和量小,且該部位脂肪的脂蛋白脂酶活性高于其它部位,移植后存活較高。顆粒脂肪的純化是本手術的關鍵之一,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把血液和生理鹽水從注射器排出,留下濃縮的顆粒脂肪以保證手術效果。用小組織剪將顆粒脂肪盡可能再剪碎以便注射。注射前應注意先用粗針頭皮下松解瘢痕粘連,脂肪注射操作時,脂肪應被注射成扇形“線”狀小柱,避免注射成較大的團塊狀,以免血運不佳,脂肪被液化吸收或形成囊腫。在面部應注射在SMAS深面或骨膜淺面,過度矯正約30%,以抵消脂肪移植后的吸收。
4.3自體顆粒脂肪移植修復面部凹陷性瘢痕的優點:①不需做手術切口,無瘢痕,痛苦小;②手術操作簡便,全部病例手術均在門診手術室進行,費用少;③手術后即獲滿意療效,且因注射量少,吸收少,遠期療效確切。國內報道6~8個月大約40%吸收,本組病例除2例因凹陷面積大,6個月后再次注射外,余16例均一次注射獲得較好的美容效果。
編輯/張惠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