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預防下瞼袋整形術后瞼外翻和下瞼凹陷等并發癥。方法:術中保留適量眶脂肪并充填眶下緣,縮緊眼輪匝肌,以加強下瞼的支撐力。結果:本組80例,60例獲隨訪6個月至3年,除1例因皮下血腫引起輕度瞼外翻外,其余均獲得滿意效果。結論:瞼袋整形術中保留適量眶脂肪、縮緊眼輪匝肌可提高手術效果。
[關鍵詞]瞼袋;眶脂肪;眼輪匝肌;瞼外翻
[中圖分類號]R622 [支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2—0208一02
瞼袋是眼瞼皮膚衰老的癥狀之一,給人以衰老憔悴之感,也因此下瞼袋整形術成為美容整形術常見手術。1995年Hamram發明了一種新的瞼袋整形方法,保留眶脂肪和眼輪匝肌瓣懸吊法,臨床證實效果好。自1996年以來,我們參照ltamra的手術方法,根據不同類形的下瞼袋受術者,采用綜合方式下瞼袋整形術80例,隨訪6個月~3年,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本組80例,男30例,女50例,年齡34~67歲,平均47歲。下瞼袋均比較明顯,有的伴有下瞼松弛和眶下緣顯現,有的眼球比較突出伴有眶下緣中、內側脂肪突出,有的下瞼輕度松弛而眶下緣中、內側脂肪突出明顯。
2手術方法
切口設計同傳統經皮膚入路瞼袋整形術。以1%利多卡因加適量腎上腺素行局部浸潤麻醉。沿切口設計線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皮下分離達眶下緣,按切口線方向剪開眼輪匝肌,分離眼輪匝肌瓣達眶下緣,在其深面分離顯露眶隔膜,再在二者之間分離暴露眶下緣,緊貼眶下緣骨膜稍向下分離,牽拉后顯露出眶隔及弓狀緣,沿弓狀緣剪去一條眶隔,眶脂肪自然疝出,提起疝出的眶脂肪,稍加游離,一般情況下,盡量不去除眶脂肪,而將其還納復位;過多者用電刀稍去除一部分脂肪,然后輕輕向下推移,用5-0無損傷線將其縫合于眶下緣下方5mm的骨膜上,由內眥向外側縫合6針左右(圖1)。囑病人向上看,剪除超過切口上緣的肌肉;根據情況在外眥下方適量楔形切除一小部分眼輪匝肌,斷端對合間斷縫合或將眼輪匝肌向外上方提緊固定于眶緣骨膜上,以縮緊松弛的下瞼肌肉(圖2)。切除多余的皮膚,用蛋白線或5-0無損傷線間斷縫合切口。術畢,雙眼輕壓包扎并用冰塊冷敷30s。術后三天內2次/日冰塊冷敷;術后6天拆線,應用蛋白線者不需拆線。
3結果

本組80例中,60例獲得隨訪6個月至3年,除l例因皮下血腫引起輕度瞼外翻經局部物理方法處理消除癥狀外,其余病例術后效果醫患雙方均認為滿意,無下瞼凹陷、鞏膜過多顯露、下瞼外翻等,也無復發現象(圖3)。
4討論
4.1下瞼袋形成是由多方面的綜合因素造成:①下瞼皮膚、眼輪匝肌張力下降;②眶隔膜退變松弛,支持力減弱;③眶脂肪移位、脫垂或眶脂肪增生過多眩];而引起下瞼組織不同程度的膨隆或下垂,形如袋狀的異常形態。傳統的下瞼袋整形術是去除多余的皮膚、疝出的眶脂肪,去除部分眼輪匝肌,效果不十分確切,往往因過于保守而使病人不甚滿意或瞼頰生硬、不自然。
4.2國外有學者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眶周組織松弛,解剖位置的改變,眶周骨輪廓會逐漸明顯,眶下緣有不同程度的凹陷,所以提出保留眶脂肪并充填于眶下緣區,這樣術后瞼頰過度區顯示自然的年輕外貌,而避免了因眶脂肪去除過量可能形成的凹陷,使下瞼整形術效果更好。
4.3眼輪匝肌的部分楔形切除部位,是在眼輪匝肌瞼部外側,一般切除寬度為4~lOmm,而面神經顳、顴支到眼輪匝肌外緣的最短距離是2.5~8mm,所以未損傷到面神經眼輪匝肌支,斷端對合縫合使其張力增加,眼輪匝肌上提外固定,以加強下瞼的支撐力,從而可去除比較多的多余皮膚,也不會出現下瞼外翻。
4.4我們采用Hamra的方法同時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眼輪匝肌緊縮或懸吊,確實取得滿意的效果,其優點是針對導致下瞼袋的綜合因素,因人而異,術后病人無下瞼凹陷,瞼頰過度區更顯自然年輕,同時還避免了下瞼外翻。
術后即刻用冰袋冷敷及術后三天內也持續冷敷,這樣可減輕病人術后疼痛、局部腫脹、瘀血等現象,亦有利于術后恢復。
編輯/張惠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