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介紹應用鄰位軸型皮瓣治療真性肛門瘢痕狹窄畸形的方法和經驗。方法:在15例真性肛門瘢痕狹窄畸形患者手術過程中,設計以直腸下動脈皮支或陰囊(唇)后動脈為軸心血管的軸型皮瓣,環形覆蓋切除瘢痕后形成的肛周創面。結果:15例患者術后肛周皮瓣完全成活,肛門狹窄解除,肛周局部外觀滿意,排便及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結論:使用鄰位軸型皮瓣治療真性肛門瘢痕狹窄畸形有手術損傷范圍小,皮瓣成活率高,功能外形恢復好等優點,是治療肛門瘢痕狹窄畸形的一種較好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肛門,瘢痕狹窄畸形,軸型皮瓣
[中圖分類號]R6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2—0186-02
肛門位置隱蔽,不易損傷,但一旦發生則易感染并在肛門及肛周形成瘢痕,導致縮窄、閉鎖等畸形,對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對于周圍型和中央型假性肛門閉鎖一般采用瘢痕松解植皮治療,但對于中央型真性肛門瘢痕狹窄畸形采取瘢痕松解植皮治療效果不佳。近年我科對此類患者采用以任意一側直腸下動脈皮支或陰囊(唇)后動脈為軸心血管的軸型皮瓣修復,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共計15例患者,年齡3~42歲,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燒傷后發生瘢痕畸形12例,膿腫切排術后2例,痔瘡切除術后感染1例。瘢痕狹窄時間1月至2年,均表現不同程度肛門縮窄、大便費力,分腿、下蹲活動受限,體重減輕等癥狀。其中13例須進流質或軟質食物控制大便,2例并發慢性腸梗阻。
2手術方法
術前數日開始清潔灌腸,進食無、少渣食物,使用緩瀉劑,腸道滅菌劑,每目坐浴。
2.1患者取截石位,沿肛門環形切除肛周瘢痕組織以及肛管內瘢痕組織,對狹窄的肛門粘膜作2~3處放射狀切口,使肛周瘢痕組織充分松解,肌門狹窄解除。
2.2根據創面情況,在肛門一側尿生殖三角與同側大腿交界區域皮膚上標記出直腸下動脈皮支或陰囊(唇)后動脈走行,設計一蒂在近肛門部的軸型皮瓣,皮瓣據創面范圍設計為1.5~3cm×5~l0cm大小,長寬比控制在4:1以內。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至會陰淺筋膜層下,結扎皮瓣遠端軸心動脈與深層動脈之間的交通支(注意勿損傷深層直腸下動脈或會陰動脈),保留近端血管,充分游離皮瓣血管蒂及周圍適量結締組織。
2.3以皮瓣近肛門端的軸心血管蒂為旋轉點,將其約90度旋轉至肛門,環形包繞肛周,內環與肛門作放射狀切開的粘膜鑲嵌縫合,外環與創緣或創面基底縫合。供瓣創面直接拉攏縫合。
2.4若肛周存在瘢痕切除后皮瓣未能覆蓋的創面,則作中厚皮片移植,加壓包扎。
3 結果
術后15例轉移至肛周的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柔韌度及色澤與周圍皮膚近似,患者肛門瘢痕狹窄狀況均較大程度得到改善。11例隨訪l~16個月,4例失訪。隨訪11例患者均無需控制飲食,大便功能基本正常;肛周均未出現繼發瘢痕畸形;其中8例經功能鍛煉后行走及下蹲等相關髖部活動無明顯障礙,3例仍存在一定活動功能受限,但較術前明顯改善;2例慢性腸梗阻患者梗阻癥狀消除。
4討論
造成真性肛門狹窄畸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熱源直接接觸肛門造成重度燒傷;輕中度燒傷或局部創傷缺乏正規治療,反復感染;瘢痕體質。術前可通過肛門鋇劑x線檢查明確為真性還是假性狹窄畸形。它的治療主要需達到解除狹窄和恢復正常外觀、排便、活動功能的目的。
采用普通肛周瘢痕松解植皮手術,多只要求松解攣縮部分,往往不切除肛周全部瘢痕,殘存瘢痕易產生剌痛、瘙癢或破潰;切除部分瘢痕后,基底組織血運較差,中厚皮片成活較困難;肛門部術后難以包扎,植皮難以用打包等方式固定,植皮易移位、壞死;容易受糞便污染,造成感染,愈后易再次產生瘢痕,繼發肛門狹窄。因此治療效果不理想,達不到患者的要求。
而采用軸型皮瓣治療的效果患者基本能夠接受,它主要有如下優點:①軸型皮瓣內含有知名動脈皮支或小動脈,因此長寬比最大可以達到4:1,長度足夠,血運豐富,可旋轉較大弧度而不易壞死,可以環形覆蓋整個肛周創面,成活率高;②皮瓣自身攜帶有脂肪、血管、筋膜,彈性佳,不宜回縮,且皮瓣與肛門粘膜鑲嵌縫合,可以有效的避免肛門瘢痕環形攣縮,防止繼發狹窄畸形,減少繼發功能障礙;③皮瓣為全層皮膚,耐磨,修復能力強,抗感染能力強,被糞便污染后不易發生感染、壞死;④供瓣區皮膚松弛,轉移皮瓣后創區寬度小,可以直接拉攏縫合,手術損傷小,不會對供瓣區外觀功能造成明顯影響。
臨床觀察可見,采取鄰位軸型皮瓣是治療肛門縮窄畸形的一種較好的手術方法,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會陰三角區解剖結構較復雜,血管豐富且動靜脈與神經伴行,游離皮瓣尤其是分離血管時層次不易掌握,過深易導致深部重要血管損傷,過淺則易發生皮瓣遠端壞死;此類皮瓣僅限于修復局限于肛周且直徑小于8cm的瘢痕,要求供瓣區為正常皮膚,對瘢痕區域較大或會陰部復合性瘢痕不適用。
編輯/張惠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