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是臨床常見的頑固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因影響容貌美,患者求治心切.2005年3月~2006年3月,我們利用針刺配合中醫辨證相結合治療70例黃褐斑患者,并對血液流變學和性激素水平等客觀指標進行測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病例選擇:70例均為門診明確診斷為黃褐斑的患者,排除病例: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無肝炎、結核、腫瘤等嚴重并發癥:⑧在門診連續治療一個月以上者。同時選擇我院健康女職工20人做健康對照組。
1.2一般資料:本組70例均為女性,年齡19~52歲,平均為33.43歲,其中30~40歲的患者居多。病程:1個月~14年,平均為3.34年。發病誘因有婦科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藥、消化系統疾病、外用化妝品、日曬等,夏、春季發病明顯。
1.3辨證分型:氣滯血瘀型:面部黃褐斑分布廣泛,呈紫褐色,或伴有兩脅脹滿,心煩易怒,經前乳房脹痛或經前腹痛,經行不暢,夾有黑褐色血塊,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苔薄,脈弦。氣血不足型:面部色斑呈淺褐色,皮膚萎黃無華,伴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心慌氣短,腹脹納呆,經行量少,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濡。腎虛水泛型:面部色斑呈黑褐色,面色黧黑,畏寒肢冷,而浮肢腫,伴有性冷淡,月經量少或閉經,舌體胖大,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
2 治療方法
2.1體針療法:取穴:主穴局部皮損區、子宮穴。氣滯血瘀型加合谷、支溝、曲池、血海、蠡溝、三陰交、太沖:氣血不足型加膈俞、肝俞、脾俞、合谷、三陰交、足三里;腎虛水泛型加腎俞、命門、關元、氣海、太溪。操作:用32號0.5、寸毫針圍刺皮損區,淺刺皮下即可,體針用28號1.5~3.0寸毫針,合谷、支溝、曲池、太沖用瀉法,背俞穴、命門、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子宮穴、血海、蠡溝、太溪平補平瀉,留針30min,1次/天,20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2.2山藥系列處力:氣滯血瘀型:柴胡12g、益母草18g、白芍12g、川芎8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0g、女貞子12g、谷精草12g、旱蓮草20g、紫草3g,共研為細末備用;氣血不足型:丹參30g、生地20g、川芎10g、雞血藤30g、紅花lOg、浮萍30g、連翹15g、荊芥穗10g、生甘草10g,共研為細末備用:腎虛水泛型:澤瀉12g、茯苓12g、冬瓜仁30g、花生仁30g、紅花6g、白附子3g細辛3g、白芷100g、滑石粉100g,共研為細末備用。用時加以蜂蜜適量敷面,1次/天,2h/次,20天為一個療程。除藥物敷面和針刺治療外,外用祛斑霜(當歸30g、白芷30g、丹參30g、紫草30g經醇提濃縮,制成水包油型霜膏),早晚各一次涂于面部皮損處。療程結束后行日常皮膚護理,每周一次。
2.3實驗方法:血液流變學檢測、性激素檢測結果分別由我院檢驗科利婦產科研究室提供。治療前與療程結束后空腹采血觀察(見表1~2)。


2.4療效判定標準:療程結束后判定療效。痊愈:皮損全部消退;顯效:皮損消退70%以上;有效:皮損消退40%以上;無效:皮損消退不足40%。
3 結果
本組70例患者,痊愈25例(占35.71%),顯效26例(占37.11%),有效16例(占22.86%),無效4例(占5.61%),總有效率94.39%。血液流變學及性激素檢測結果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隨訪6個月,未見復發。
4 討論
祖國醫學對黃褐斑早有記載,明《外科正宗》稱“黑斑”,我們認為黃褐斑之所以較難治愈與其復雜的病因病機密切相關。“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是其發生的基本病理特點,本組70例患者均為女性,主要發生在育齡期婦女,發病誘因除原因不明外婦科病、妊娠、口服避孕藥占總數的39.7%,內分泌紊亂,尤其是性激素水平的異常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血清雌二醇和睪酮指標檢測結果提示治療組較對照組女性的雌二醇指標明顯增高,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睪酮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針刺治療后治療組雌二醇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統計學處理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再次證實了黃褐斑患者存在著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異常,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及紅細胞壓積均高于健康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5、P<0.01),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的增高可使血流阻力增大,細胞壓積又是影響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隨細胞壓積呈指數增長,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治療后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明顯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P<0.01),提示本方法能降低紅細胞的聚集性,使血液阻力降低,從而起到改善血液粘度及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其治療結果顯示針刺加中藥的有機結合有增加紅細胞表面所攜帶的負電荷(紅細胞電泳時間改變,P<0.05)以及分解纖維蛋白原的作用(纖維蛋白原治療前后比,P<0.05),對紅細胞本身數量改變影響不大(紅細胞壓積改變,P<0.01),這種改變本身使血液更有效地發揮攜帶氧氣和養分的功能,其改變結果使得瘀去滯通。
黃褐斑是由于面部組織細胞間的微細循環受瘀阻,細胞溶解死亡,黑素增多形成色素沉著所造成的,臉部的表皮層最薄,毛細血管最豐富,也最易形成色素沉著,色素沉著部位主要在表皮基底層,黑素顆粒明顯增多,較為嚴重者真皮層的噬黑素細胞內也有較多黑素,與正常相比,色素細胞的數目、黑素形成以及黑素顆粒的活性都有不同的增長,在施治的過程中,我們根據《靈樞》:“病在皮膚,疾淺針淺,以疏通淺表之經絡氣血”的原則,采用局部皮損區淺刺,將配好的中藥粉末及藥引調配液調勻成糊狀,敷于面部,在保濕加熱的狀態下,使藥性慢慢滲入肌理,充分利用中藥透皮給藥途徑。由于人面部的表皮最薄,毛細血管最豐富,經絡運行匯集于頭面,其他穴位辨證施針,使之氣至病所,不僅可以使皮損明顯消退,臨床癥狀減輕,而且可以降低雌二醇水平,調節內分泌,促進血液循環,使黃褐斑得以治療,減少其復發,達到無損的美容效果。
另外,由于日光中的紫外線作為一種外源性刺激黑素細胞分裂因素,可以使照射部位的黑素細胞增殖,加重皮膚色素沉著,夏季由于陽光照射的增強,黃褐斑的發病及復發幾率增高,故皮損與季節呈現出春季發病、夏季加重、秋季減淡、冬季消失的規律,在治療中應指導就診患者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曝曬,外出注意防曬,避免日曬。針刺配合中醫辨證用藥可以調節人體內分泌,抑制人體酪氨酸酶活性,阻斷黑素的形成,加速黑素的分解,保護皮膚,促進皮損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代謝,使黃褐斑得以治療,效果滿意。
編輯/李陽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