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東 肖劍峰
[摘要]目的:應用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髁突骨折,觀察手術后的臨床效果。方法:3例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6例選擇后下頜下切口,骨折斷端復位后用微型鈦板堅強內固定。結果:全部病例術后傷口均Ⅰ期愈合,X線檢查髁突復位良好,無斷端移位,咬合關系恢復正常。結論:應用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髁突骨折,手術可達到解剖式復位,固位效果可靠,短期內可行使下頜功能,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法。
[關鍵詞]微型鈦板;髁突骨折;復位固定
[中圖分類號]R7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7)01—0076—02
下頜骨骨折是頜面部常見的創傷性疾病,而髁狀突是下頜骨骨折的好發部位之一,約占下頜骨骨折的25%。髁突骨折常影響面部外形,咀嚼功能和下頜骨發育,引起顳頜關節疾病的發生。隨著堅強內固定技術的發展,對髁突骨折明顯移位者,早期手術復位固定并術后功能訓練,恢復髁突形態和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我科自2004年以來,對9例11側髁突骨折的患者,應用微型鈦板行手術堅強內固定,取得滿意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9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例;年齡最大49歲,最小18歲;單側髁突骨折7例,雙側髁突骨折2例,6例伴有下頜骨體部或升支部骨折;時間最短5天,最長28天。
1.2術前準備:拍攝X光片,螺旋CT三維成像,了解骨折移位情況。常規行術前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
1.3固定材料:微型鈦板和螺釘是上海馀振興齒科器材廠生產的純鈦內固定板及螺釘,本產品采用GB/T13810-1997外科植入物用鈦及鈦合金加工材中規定的材料制成,并執行了YY0018-2002標準中規定的技術要求。微型鈦板的厚度為1.2mm,形態呈直鏈4孔型或“L”4孔型;螺釘直徑為1.5mm,長度為4~6mm;手術固定器材為配套的骨鉆、攻絲器、螺釘起子。
1.4手術方法:9例病例均選擇經鼻腔插管全身麻醉。下術切口3例采用顳耳屏前拐杖形切口,沿顳深筋膜淺面至顴弓根部;6例采用頜下切口,沿下頜骨升支外側分離,直至髁突骨折區,充分暴露骨折斷端,探查髁突骨折移位程度,將髁突進行復位,對齊骨折線,暫時性的頜間固定,重建良好的咬合關系,選用微型鈦板沿髁突和下頜骨升支后外側緣,保持準確的骨端對位,專用器械鉆孔、攻絲、螺釘固定。術后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進食流質7天后改半流質飲食7~14天,術后3天即行小量的下頜運動訓練,10~15天后行正常的下頜運動訓練以恢復下頜功能。
2 結果
全部病例術后傷口均Ⅰ期愈合,咬合關系恢復良好,面部形態滿意。術后15天張口度大于2.5cm,經過下頜功能訓練,3月后X線檢查,髁突復位良好,無骨不愈或延遲愈合表現,臨床治療效果滿意。
3 討論
3.1髁突是下頜骨結構的薄弱環節,易受外力而發生髁突骨折。由于髁突受升頜肌群及降頜肌群的牽拉,發生骨折時容易產生髁突移位,出現下頜功能障礙、咬合關系紊亂和面部畸形。髁突骨折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兩種方法,隨著堅強內固定技術的發展,對髁突骨折明顯移位者,應早期手術治療;對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的髁突骨折,采用保守治療。近年來,堅強內固定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完善,髁突骨折需手術者,多采用切開復位堅強內固定,有效防止骨折塊再移位,避免頜間固定,能早期進行下頜功能運動,利于顳頜關節功能早期恢復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3.2目前微型鈦板堅強內固定技術發展和臨床廣泛應用,使髁突骨折準確復位,固定具有三維的穩定性,治療機理符合生物力學要求,組織學表現為沒有外骨痂形成的新骨直接連結,實現骨折Ⅰ期愈合的直接手段。臨床上應用微型鈦板具有以下優點:鈦的生物相容性良好、耐腐蝕性高、具一定的可塑性、質輕的生物材料,置入體內無毒性反應,鈦板和鈦釘可留置體內不需取出,避免再次手術并減輕其經濟負擔,減少患者的痛苦。其臨床治療效果肯定,微型鈦板是髁突骨折較理想的內固定材料。
3.3顳頜關節具有復雜的解剖結構,行使特殊的功能,與咬合關系密切,故髁突骨折后斷端對位應力求準確。本組9例11側病例均采用開放復位堅強內固定,在選擇切口時,既切口隱蔽、又充分暴露術野,術中操做輕柔、注意保護血管及神經。本組病例,術后隨訪3~18個月,療效滿意,無并發癥的發生。經臨床手術治療總結,該手術有以下優點:①與傳統行頜間結扎固定相比,不需長期頜間結扎固定,術后患者即可進流質:②可早期行使下頜的咀嚼功能,避免關節周圍的組織粘連,促進骨質的愈合;③手術視野清楚,骨斷端能準確復位,恢復正常的咬合關系。
3.4手術治療或是保守治療目前有爭議。髁突骨折的治療目的是重建顳下頜關節的生理結構,而恢復其功能。本組9例11側髁突骨折采用切開法堅強內固定復位治療,有效地恢復其解剖位置,避免移位性骨折引起的各種并發癥。經過1~2年的追蹤觀察,與傳統的頜間牽引保守治療相比,患者無顳下頜關節疼痛、彈響、以及張口受限等并發癥。對于少年兒童,無明顯移位的髁突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療。
編輯/張惠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