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衛生局向全市醫療機構下發了《關于在全市衛生系統建立醫德檔案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上海今年將給14萬醫務人員全部建立醫德檔案。另外,一旦發現有收受“紅包”、商業賄賂等行為,醫務人員將被取消當年評優、評職稱資格或給予緩聘、解職待聘等處理。
為了療救淪落的醫德和敗壞的醫風,開出建立醫德檔案這一劑大藥,實在大有作秀之嫌。誠然,如果真能將醫德檔案制度不折不扣、不彎不拐地落實下去,如實地、科學地將醫務人員的醫德考核記錄在案,并且作為“醫務人員績效考核、崗位聘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那么醫德檔案制度就既是可執行的,也是有約束力的。但是,如果把醫德檔案制度的有效性,建立在醫生本人或者醫生的利益共同體之外的另一種美德——真實記錄的美德上,拿“真實記錄的美德”來考核并且約束“真誠行醫的美德”,那就實在是很荒唐的。
對于醫德檔案制度而言,最為核心的問題是:誰來記錄醫德檔案?這是確保醫德檔案真實性的前提條件。誰都知道,“自己記錄自己”式的醫德檔案,是靠不住的,也是完全沒有約束效果的?!锻ㄖ酚靡浴凹s束”,或者說“引誘”各醫療機構真實記錄醫德檔案無非是:醫德檔案的建立和實施情況,將作為市衛生系統評選高尚醫德獎、精神文明建設優秀組織者和評審文明單位的重要依據。因此,醫療機構所要考慮的問題實際只有一個:是要這些精神獎勵,還是要經濟利益?
在這一點上,醫療機構對經濟利益的絕對偏愛可謂出奇的統一,本該具備的公益性則變得越來越模糊,以至于完全淹沒在自私自利的逐利喧囂中。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必要呼喚醫德,才有必要建立所謂醫德檔案。受人指責的是,醫療機構不是尋求精神獎勵與經濟利益之間的最佳平衡點,而是一面單純追求經濟利益,一面造假騙取精神獎勵。醫德檔案都絲毫不能改變醫療機構的既定選擇,不會有任何約束效果。醫德檔案中的醫德數據或許會有很大提升,但患者所能感受到的醫德,該什么樣還是什么樣。
由“各單位”記錄的醫德檔案,依然遵循的是這一事實早已證明無效的套路。其實,真正有效的醫德監督,只能來自受益或者遭殃的患者。只有由他們記錄的醫德檔案才是真正可信賴的,這樣的醫德檔案制度也才是真正有約束力的。